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0548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一种与煤粉锅炉、工业炉、窑配套用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装置。包括壳体及分设于两端的喷口和一次风进风管接头,设于壳体内腔的丘体、楔形条分离及浓缩栅、档板和隔板。该浓缩装置由于采用带流线形表面的丘体和楔形栅条作为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机构,并采用倾斜式档板和间隔设置的隔板作为分流机构,且在腔体内壁及丘体、楔形条、档板和隔板表面增设耐磨层。而具有结构简单、煤粉浓缩及气、固分离效果好,浓、淡煤粉气流分配合理,使用寿命长并可有效防止浓缩器中煤粉的沉积、堵粉及喷口烧损事故的发生。克服了背景技术存在的浓缩及分离效果差,易发生堵粉和喷口烧损事故及浓、淡煤粉气流分配不合理等弊病。(*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与煤粉锅炉、工业炉、窑配套用气、固分离和煤粉浓缩装置。特别是一种采用楔形栅作为气、固分离和煤粉浓缩机构的浓缩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浓缩煤粉燃烧已在煤粉锅炉、工业炉及窑炉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常规与煤粉锅炉配套用的气、固分离和煤粉浓缩装置一般采用弯头式或叶片式装置。其中弯头式分离、浓缩装置是利用煤粉粒子在经过弯头时由于气、固两相的惯性不同而进行分离和浓缩,因而存在分离和浓缩效果差,浓缩比小,弯头内所设叶片对气流阻力大,叶片的磨损也较严重。针对上述弊病,在专利号为ZL93209806.1,专利技术名称为《百叶窗煤粉浓缩器》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在浓缩器壳体内气流出口处的分流档板与气流入口之间设置由3-11个浓缩栅组成的百页窗式气、固分离和浓缩机构。该装置虽然具有结构相对简单、阻力相对较小等特点。但由于浓缩栅为简单的平板状结构,各栅板之间的距离较小,气流在流经各级栅板时将在栅板后形成流速极低的较大面积的回流压,这种回流区的形成,其一将导致煤粉沉积,进而造成浓缩器堵粉及喷口烧损等事故的发生;其二,又增加了气流在淡煤粉气流通道中的阻力,既影响浓缩效果,又影响浓、淡煤粉气流在出口处的流量合理分配。因而,此类分离、浓缩装置仍存在分离及浓缩效果较差、易发生堵粉和喷口烧损事故,淡煤粉、气流通道阻力仍较大、喷口处浓淡煤粉气流分配比例易受影响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存在的缺陷,改进设计一种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以达到提高气、固分离及浓缩效果和设备使用寿命,减小气流阻力、有效防止煤粉在浓缩器中的沉积,避免堵粉和喷口烧损事故的发生,确保出口处浓、淡煤粉气流的比例分配合理等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在浓缩器壳体入口处一侧设置一丘体,并在丘体和档板之间错位设置其横截面为楔形栅条作为气、固分离和浓缩栅,同时采用档板和隔板串联结构作为组合式分流机构,将其内腔前部(喷口端)分隔成左、右两部分,分别作为浓、淡煤粉气流出口通道,从而实现其目的。因此,本技术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前端的喷口和后端的一次风进风管接头,设于壳体内腔的分离和浓缩栅及分流机构;关键在于在壳体内腔的进流端还设有一丘体;组成分离及浓缩栅的栅条为楔形栅条,而分流机构则为由倾斜设置的档板和隔板串联而成的组合式分流机构;丘体、各楔形栅条及档板和隔板均垂直设于壳体内腔中,其中丘体和各楔形栅条位于内腔的同一侧,各楔形栅条、隔板和档板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上、下壳体内壁紧固成一体,丘体则与壳体内腔的一侧壁与上、下内壁紧固成一体。上述分流机构中的隔板为两段式隔板,前、后两段隔板均位于壳体垂向对称面位置间隔设置。而所述丘体的迎风面冲角及各楔形栅条的楔形角均为10°-45°。为了有效延长其工作寿命,在浓缩装置壳体内壁、丘体、档板、隔板表面及楔形栅条两斜面均嵌设或喷焊了一条耐磨层。而组成气、固分离及浓缩栅的楔形栅条为2-5条。本技术由于采用丘体和楔形栅条作为煤粉气流的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机构,既提高了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效果,又避免了栅条背面回流区的产生,大大减小了浓缩器的阻力损失,有效防止了煤粉的沉积、堵塞淡侧煤粉气流通道,进而发生喷口烧损事故等缺陷;在丘体、栅条及档板、隔板表面增设耐磨层可有效提高其耐煤粉气流冲刷的性能、延长工作寿命。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煤粉浓缩及气、固分离效果好,使用寿命长并可有效防止浓缩装置中煤粉的沉积、堵粉及喷口烧损事故的发生等特点。附图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水平剖视图);图2、为A-A视图; 图3为B-B视图。图中1、壳体,2、喷口,3、前隔板,4、后隔板,5、档板,6、楔形栅条,7、丘体,8、一次风进风管接头,9、耐磨层。实施例本实施例壳体1、长1275mm,其中主体长972mm,内腔截面积295×295mm(宽×高),壁厚30mm;喷口2有效长224mm,口部截面积320×320mm(宽×高);一次风进风管接头8长210mm,进口端截面与壳体内腔相同;丘体7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顶部厚60mm,两斜面宽各为142mm,高与壳体内腔高度相同,与内腔上、下内壁及侧壁焊结成一体;楔形栅条6本实施例设2条,均采用横截面为三角形的实用条,各斜面宽亦为142mm,楔形角25℃;档板5宽200mm,厚30mm,倾斜角15°;后隔板4宽299mm,厚25mm;前隔板3宽180mm、厚25mm;楔形栅条6、档板5及前、后隔板3、4的上、下两端均分别与壳体内腔顶部及底部焊接成一体。本实施例为了提高其使用寿命,在前、后隔板3、4,档板5的表面,各楔形栅条6及丘体7的前、后斜面以及壳体1、喷口2、一次风进风管的内壁,均喷焊一层厚0.7mm的硬质合金粉。权利要求1.一种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前端的喷口和后端的一次风进风管接头,设于壳体内腔的气、固分离和浓缩栅及分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的进流端还设有一丘体;组成气、固分离及浓缩栅的栅条为楔形栅条,而分流机构则为倾斜设置的档板和隔板串联而成的组合式分流机构;丘体、各楔形栅条及档板和隔板均垂直设于壳体内腔中,其中丘体和各栅条位于内腔的同一侧,各楔形栅条、隔板和档板上、下两端均分别与上、下壳体内壁紧固成一体,丘体则与壳体内腔的一侧壁及上、下内壁紧固成一体。2.按权利要求1所述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分流机构中的隔板为两段式隔板,前、后两段隔板均位于壳体垂向对称面位置间隔设置。3.按权利要求1所述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丘体的迎风面及各楔形栅条的楔形角均为10°-45°。4.按权利要求1所述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浓缩装置壳体内壁、丘体、档板、隔板表面及楔形栅条两斜面均嵌设或喷焊了一层耐磨层。5.按权利要求1所述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组成气、固分离及浓缩栅的楔形栅条为2-5条。专利摘要该技术属于一种与煤粉锅炉、工业炉、窑配套用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装置。包括壳体及分设于两端的喷口和一次风进风管接头,设于壳体内腔的丘体、楔形条分离及浓缩栅、档板和隔板。该浓缩装置由于采用带流线形表面的丘体和楔形栅条作为气、固分离及煤粉浓缩机构,并采用倾斜式档板和间隔设置的隔板作为分流机构,且在腔体内壁及丘体、楔形条、档板和隔板表面增设耐磨层。而具有结构简单、煤粉浓缩及气、固分离效果好,浓、淡煤粉气流分配合理,使用寿命长并可有效防止浓缩器中煤粉的沉积、堵粉及喷口烧损事故的发生。克服了
技术介绍
存在的浓缩及分离效果差,易发生堵粉和喷口烧损事故及浓、淡煤粉气流分配不合理等弊病。文档编号F23D1/00GK2684026SQ20042003250公开日2005年3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2日专利技术者刘泰生, 叶恩清, 邓仲勇, 周武, 沈坚勇 申请人:自贡东方锅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楔形栅煤粉气流气、固分离及浓缩装置,包括壳体及设于壳体前端的喷口和后端的一次风进风管接头,设于壳体内腔的气、固分离和浓缩栅及分流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的进流端还设有一丘体;组成气、固分离及浓缩栅的栅条为楔形栅条,而分流机构则为倾斜设置的档板和隔板串联而成的组合式分流机构;丘体、各楔形栅条及档板和隔板均垂直设于壳体内腔中,其中丘体和各栅条位于内腔的同一侧,各楔形栅条、隔板和档板上、下两端均分别与上、下壳体内壁紧固成一体,丘体则与壳体内腔的一侧壁及上、下内壁紧固成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泰生叶恩清邓仲勇周武沈坚勇
申请(专利权)人:自贡东方锅炉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东方锅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