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392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5: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和与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设备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壳和下壳,上壳与下壳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上壳包括绝缘部和固定连接于绝缘部至少一端的金属部,金属部与电路板电连接并用作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下壳包括与绝缘部配合的下主体部和位于下主体部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上电极和下连接部配合并与带体固定连接。用户佩戴该可穿戴设备时,由于上电极直接作为部分上壳,用户接触时不会因同时触碰到上电极和金属壳体而导致测试不准或者测试不出,极大的方便了用户操作。且上电极对应与带体连接的位置,因而上电极受空间限制较小,尺寸相对较大,从而进一步便于用户操作。

A wearabl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穿戴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且随之用户对产品功能多样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集成了心率检测、体脂检测等生物信息监测功能。以手表为例,常见的体脂检测多通过在壳体上单独设置上电极和下电极,上电极通过点胶等方式组装到金属体上,用户佩戴手表时,下电极与用户腕部接触,当用户用手指接触上电极时将检测回路导通,即可进行体脂检测。然而,由于上电极安装于金属体上,而常规设计上电极为一个小物料,需要配合绝缘片和螺丝等物料组装到金属体,测体脂时手指只能接触上电极,触碰金属体后会导致体脂测试不准或者测试不出,因而操作较为不便。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可穿戴设备进行体脂等生物信息监测时操作较为不便等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其进行体脂等生物信息监测时操作较为不便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壳(2)和下壳(3),所述上壳(2)与所述下壳(3)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9),所述上壳(2)包括绝缘部(22)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部(22)至少一端的金属部,所述金属部与所述电路板(9)电连接并用作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21),所述下壳(3)包括与所述绝缘部(22)配合的下主体部(32)和位于所述下主体部(32)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31),所述上电极(21)和所述下连接部(31)配合并与所述带体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和与所述设备主体连接的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主体包括固定连接的上壳(2)和下壳(3),所述上壳(2)与所述下壳(3)形成的内腔中设置有电路板(9),所述上壳(2)包括绝缘部(22)和固定连接于所述绝缘部(22)至少一端的金属部,所述金属部与所述电路板(9)电连接并用作进行生物信息监测的上电极(21),所述下壳(3)包括与所述绝缘部(22)配合的下主体部(32)和位于所述下主体部(32)至少一端的下连接部(31),所述上电极(21)和所述下连接部(31)配合并与所述带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3)为绝缘材质,且所述下壳(3)的下表面固定有与所述电路板(9)电连接的下电极(12),所述上电极(21)和所述下电极(12)在均与用户皮肤接触时导通以进行生物信息监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3)内设置有一端与所述电路板(9)焊接的弹簧针(13),所述弹簧针(13)的另一端与所述下电极(1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2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上电极(21),且所述上电极(21)或所述下连接部(31)具有相对设置的生耳孔(26)并通过生耳与所述带体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显军
申请(专利权)人: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