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92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2: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包括: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以太网连接器能够与一端的使用以太网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而通信连接器则能够与另一端的使用通信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由此实现以太网络直接高效转换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兼容联接,加强网络一体化建设。且由于本线端网络转接头的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因而不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不会占用PC线板端安装空间且利于减少复杂信号源,使设备组构成通信系统满足超5类传输标准要求。

Terminal network adapter and network adapter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网络转接器件
,尤其涉及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诸如卫星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中使用到的信息处理系统,通常由不同的信号设备联接组成。不同信号设备的信号线缆之间通常采用M12连接器串联,然而,当不同信号设备所需使用的网络制式不同时,M12连接器并不能够实现不同网络直接转换,而需要在PC线板上有限空间内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如此一来不仅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同时系统结构复杂,造成后期维保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及网络转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增加信号转化系统导致成本升高、系统结构负载、后期维保困难的问题。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其包括: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以太网连接器为M12公端插接件或M12母端插接件;所述通信连接器为RJ45母端插接件或RJ45公端插接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屏蔽壳,所述以太网连接器插置于所述屏蔽壳内,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的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有沿环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容置隔仓,所述以太网连接器包括与所述容置隔仓数量适配的多根触针,每两根所述触针一一对应的插置于所述容置隔仓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凸且外侧壁设有第二卡凸,所述屏蔽壳与所述固定壳相对的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槽,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固定壳内,使得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一卡槽卡合;所述固定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使得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卡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配装外壳,所述屏蔽壳依次穿插设置于所述配装外壳和所述固定壳内,所述配装外壳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远离所述通信连接器的一端外部;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设有螺纹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装外壳的外壁上还设有与所述螺纹结构相邻设置的防滑纹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远离所述转接外壳的一端外壁还设有定位凸体,所述定位凸体与所述配装外壳的端部相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弹片,所述通信连接器的外壳侧壁开设有卡口,所述弹片卡固于所述卡口内并与所述转接外壳的内壁抵接。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网络转接结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的线端网络转接头通过采用一种异型网络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网络信号高精、有效转换。具体而言,转接外壳内安装有信号转接组件,转接外壳能够对信号转接组件实现承载固定。且由于转接外壳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状结构,因而能够与不同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相连。由于信号转接组件由依次电性相连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组成,使得以太网连接器能够与一端的使用以太网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而通信连接器则能够与另一端的使用通信网络信号工作的设备相连,由此实现以太网络直接高效转换为通信网络,实现不同设备兼容联接,加强网络一体化建设。且由于本线端网络转接头的集成化程度高、结构紧凑,因而不会增加制造使用成本,不会占用PC线板端安装空间且利于减少复杂信号源,使其设备连接后组构的通信系统满足超5类传输标准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10、转接外壳;20、信号转接组件;21、以太网连接器;211、触针;22、电子线;23、通信连接器;231、卡口;30、屏蔽壳;31、容置隔仓;32、第一卡槽;33、定位凸体;40、固定架;50、固定壳;51、第一卡凸;52、第二卡凸;60、配装外壳;61、螺纹结构;62、防滑纹路;70、弹片。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右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容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申请提供一种网络转接结构,其包括两台(可理解为至少两台)信号设备和线端网络转接头。其中,两台信号设备使用的工作网络制式不同,其中一台信号设备采用以太网网络工作,而另一台信号设备采用通信网络工作。两台信号设备均延伸出有连接线缆,连接线缆的端部安装有连接器。两个连接器通过与线端网络转接头插接可实现不同网络信号的转换传输。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包括:转接外壳10及信号转接组件20。转接外壳10用于承载固定信号转接组件20,并对其起到保护;而信号转接组件20,顾名思义,能够对不同网络信号实现转换传输。本方案中,转接外壳10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优选为中空筒状结构,由此便形成有相对布置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如此当信号转接组件20安装于转接外壳10内后,第二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能够与两个连接器实现插装连接。所述信号转接组件20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10内的以太网连接器21、电子线22和通信连接器23,所述以太网连接器21通过所述电子线22与所述通信连接器23电连接。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方案中的线端网络转接头通过采用一种异型网络一体化的结构设计,从而能够实现对不同类型网络信号高精、有效转换。具体而言,转接外壳10内安装有信号转接组件20,因而转接外壳10能够对信号转接组件20实现承载固定。且由于转接外壳10为两端贯穿的中空状结构,因而能够与不同设备的线缆端部的连接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n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接外壳,呈两端贯穿的中空状;及
信号转接组件,所述信号转接组件包括依次设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的以太网连接器、电子线和通信连接器,所述以太网连接器通过所述电子线与所述通信连接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太网连接器为M12公端插接件或M12母端插接件;所述通信连接器为RJ45母端插接件或RJ45公端插接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屏蔽壳,所述以太网连接器插置于所述屏蔽壳内,所述屏蔽壳插置于所述转接外壳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壳的壳腔内设置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形成有沿环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容置隔仓,所述以太网连接器包括与所述容置隔仓数量适配的多根触针,每两根所述触针一一对应的插置于所述容置隔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端网络转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端网络转接头还包括固定壳,所述固定壳的内侧壁设有第一卡凸且外侧壁设有第二卡凸,所述屏蔽壳与所述固定壳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彪张平辉陈荣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盛格纳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