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7039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膜建筑结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上箱体的顶板与下箱体的底板内部还横向开设有贯穿的插接限位通道,插接块的内部也横向开设有贯穿的限位孔,插接限位通道的内部还贯穿插设有限位螺纹杆,上箱体与下箱体的前后两侧均分别开设有形状相适配的组合插接头和组合插接槽。采用插设插接块与螺杆贯穿限位相配合的方式对充气膜建筑进行固定安装,使得充气膜建筑的限位固定更加的牢靠,同时也便于气膜建筑的拆卸和更换,采用箱式的、带螺钉限位和插接头、座的结构,在展开后可轻松实现多组箱体之间的插接式组合安装,满足了室外使用的需要。

A kind of composite polymer air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asy replacement of inflatable membrane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
本技术涉及充气膜建筑结构
,具体为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
技术介绍
充气膜结构是一种新型建筑结构,是轻型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丰富多彩的造型,建筑特性、结构特性优越,主要分为张拉膜结构、骨架膜结构、充气膜结构、索桁架膜结构等。充气膜结构是指在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薄膜制品中充入空气后而形成房屋的结构。充气式充气结构结构又可分为气承式膜结构和气胀式膜结构(或叫气肋式膜结构)。气承式膜结构(索膜结构)是通过压力控制系统向建筑物内充气,使室内外保持一定的压力差,使覆盖膜体受到上浮力,并产生一定的预张应力,以保证体系的刚度。气胀式膜结构是向单个膜构件内充气,使其保持足够的内压,多个膜构件进行组合可形成一定形状的一个整体受力体系。常见的充气膜建筑的膜体结构的安装限位固定不够稳定,且充气膜建筑的拆卸和更换不够方便,结构之间的组合安装也不够方便,不能满足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工作要求,为此提出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包括上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1)的下部放置有下箱体(2),上箱体(1)的两侧均分别纵向固定安装有两组限位螺钉(3),下箱体(2)的两侧均分别装设有两组安装耳(4),上箱体(1)与下箱体(2)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之间相通连接,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的内部均放置有高分子气膜建筑(7),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的一侧侧面分别固定装设有上气泵(8)和下气泵(9),上气泵(8)的进气口和下气泵(9)的进气口分别与同侧的高分子气膜建筑(7)的进气端口通过螺纹旋接方式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充气膜建筑的组合式高分子气膜结构,包括上箱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箱体(1)的下部放置有下箱体(2),上箱体(1)的两侧均分别纵向固定安装有两组限位螺钉(3),下箱体(2)的两侧均分别装设有两组安装耳(4),上箱体(1)与下箱体(2)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之间相通连接,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的内部均放置有高分子气膜建筑(7),上放置腔(5)和下放置腔(6)的一侧侧面分别固定装设有上气泵(8)和下气泵(9),上气泵(8)的进气口和下气泵(9)的进气口分别与同侧的高分子气膜建筑(7)的进气端口通过螺纹旋接方式相连接,高分子气膜建筑(7)的底端两侧均竖向固定安装有插接块(10),上箱体(1)的顶板与下箱体(2)的底板内侧均开设有插接槽(11),插接槽(11)的开设位置与对应侧的高分子气膜建筑(7)底端的插接块(10)位置相对应,上箱体(1)的顶板与下箱体(2)的底板内部还横向开设有贯穿的插接限位通道(12),插接块(10)的内部也横向开设有贯穿的限位孔(15),插接限位通道(12)的内部还贯穿插设有限位螺纹杆(16),上箱体(1)与下箱体(2)的前后两侧均分别开设有形状相适配的组合插接头(18)和组合插接槽(19),组合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作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信远亿嘉膜结构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