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雨污分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8688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应用在雨水分流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自然排水系统以及设置在自然排水系统内的排水井,所述自然排水系统包括基土层和铺设在基土层上方的渗透路面层,所述基土层背离渗透路面层的一侧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排水井相连通,所述排水井的开口端设有雨水篦,所述排水井上分别连通有第一排水管和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位于第一排污管的上方;具有的技术效果是:减少了雨水混合着污泥杂质等同时排泄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水污染的可能。

Urban rainwater and sewage divers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雨污分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分流的
,特别涉及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的用水量逐步提高,城市排水能力和污水治理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场暴雨道路严重积水、城市河道恶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建设中追求的实用性也是通过城市排涝、水处理所反映出来。城市中一般使用排污管网系统,雨水和污水使用同一条排污管道,并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环境恶化,造成河流湖泊水水污染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优点是:将雨污分流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使得雨污分开排放,减少了雨水中的杂质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造成的水污染的可能。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包括自然排水系统以及设置在自然排水系统内的排水井,所述自然排水系统包括基土层和铺设在基土层上方的渗透路面层,所述基土层背离渗透路面层的一侧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排水井相连通,所述排水井的开口端设有雨水篦,所述排水井上分别连通有第一排水管和第一排污管,所述第一排水管位于第一排污管的上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下暴雨时,路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流到排水井中,部分雨水通过渗透路面层上向下渗透到基土层中,并通过导流管汇集到排水井中,雨水在排水井中发生沉淀,经过沉淀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水管排走,沉淀形成的雨污混合液通过第一排污管单独排出并进行处理。雨水经过沉淀再被排放,减少了雨水中的杂质随着雨水一起被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河道淤塞,并造成河流水污染的可能。该城市雨污分流系统结构简单,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较低,节约了城市建设的成本。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路面层是由热自愈沥青制成的渗透路面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热自愈沥青由普通的排水降噪沥青添加钢丝棉制成,比普通的排水降噪玻璃的使用寿命较长。热自愈沥青在沥青中留有更多的缝隙,具有良好的渗水功能。这样设置,便于下雨天路面上的积水可以通过热自愈沥青中的缝隙渗透下去,使得雨水再通过导流管快速的流到排水井中排走,加快了雨水排泄的速度,减少了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路面层和基土层之间设有土工布。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土工布是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渗透性能和抗拉伸性能。土工布在渗透路面层和基土层之间形成渗水通道,有利于积水通过土工布向下渗透。同时,当积水在渗透路面层和基土层之间渗透时,土工布有效的将集中应力扩散,传递或分解,减少了渗透路面层和基土层受外力作用而使得内部结构遭受破坏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透路面层朝向土工布的一侧设有由碎石和活性炭制成的过滤层。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积水渗透过渗透路面层进入到过滤层中时,碎石和活性炭对积水进行过滤,并且活性炭对积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对积水起到了初步净化的效果,进一步减少了的积水通过排水井流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水污染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口设置在排水井靠近开口端的位置,所述第一排污管设置在靠近排水井的底端的位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流进排水井中并在排水井中发生沉淀,雨水中的污泥杂质等沉淀在排水井靠近底端的位置,此时较为干净的雨水则位于排水井靠近开口端的位置。这样设置,便于经过沉淀的雨水通过第一排水管流走,与此同时,混杂有污泥杂质的雨水从排水井的底端通过第一排污管排走并进行去污处理。这样设置,使得雨水和污水分开排放,在减少了污泥杂质等和雨水一起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造成水污染的同时,减少了全部的雨水和污泥杂质一起经过去污处理时容易造成去污设备工作负荷的可能,保证了雨水排泄的效率,减少了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井的下方设有沉淀箱,所述第一排污管远离排水井的一端与沉淀箱相连通,所述沉淀箱上连通有第二排水管和第二排污管,所述第二排水管位于靠近沉淀箱顶部的位置,所述第二排污管位于靠近沉淀箱底部的位置,所述第二排污管远离沉淀箱的一端与污水处理箱相连,所述第一排水管和第二排水管相连通。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排污管流出的污水流到沉淀箱中,并在沉淀箱内进行二次沉淀,经过沉淀的较为清澈的雨水部分通过第二排水管排走,沉淀下的污水通过第二排污管流到污水处理箱中进行去污处理。沉淀箱的设置,使得夹杂有污泥杂质等的雨水经过二次沉淀,进一步减少了需要去污的雨水的容积,有利于提高雨水去污的效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井的开口端沿内周缘固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设置在雨水篦的下方。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的设置,使得通过雨水篦流入到排水井中的雨水经过过滤网进行过滤,使得雨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被过滤网过滤下来,减少了雨水中体积较大的杂质将第一排水管和第一排污管堵塞住的可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排水井沿内周缘且沿竖直方向设有凹槽,所述过滤网支撑放置在凹槽的槽底,所述过滤网朝向雨水篦的一侧固接有用于将过滤网提拉起来的提拉杆。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过滤网上杂质堆积的较多时,操作者通过提拉杆将过滤网从排水井内提拉出来,待操作者将过滤网上的杂质清理干净后,操作者再将过滤网重新安装支撑在凹槽的槽底。过滤网和排水井之间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便于操作者在过滤网的网孔被杂质堵塞并被覆盖住时将过滤网从排水井内取出进行清理,保证了过滤网的过滤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减少了城市路面上的雨水直接排放到的河流湖泊中造成河流湖泊水污染加剧的可能;2.使得较为清澈的雨水和夹杂有杂质的污水分开排放,在保证了雨水排泄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对需要进行去污处理的污水的容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自然排水系统和排水井、沉淀箱、污水处理箱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自然排水系统;2、排水井;3、基土层;4、渗透路面层;5、导流管;6、雨水篦;7、第一排水管;8、第一排污管;9、土工布;10、过滤层;11、开口端;12、沉淀箱;13、第二排水管;14、第二排污管;15、污水处理箱;16、过滤网;17、凹槽;18、提拉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参考图1和图2,包括自然排水系统1以及设置在自然排水系统1内的排水井2,排水井2上分别连通有第一排水管7和第一排污管8,第一排水管7的管口设置在排水井2靠近开口端11的位置,第一排污管8设置在靠近排水井2的底端的位置。自然排水系统1包括基土层3和铺设在基土层3上方的渗透路面层4,基土层3背离渗透路面层4的一侧连通有导流管5,导流管5与排水井2相连通。排水井2的开口端11在雨水篦6的下方设有雨水篦6,排水井2的开口端11沿内周缘固设有过滤网16。排水井2沿内周缘且沿竖直方向设有凹槽17,过滤网16支撑放置在凹槽17的槽底,过滤网16朝向雨水篦6的一侧焊接有用于将过滤网16提拉起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然排水系统(1)以及设置在自然排水系统(1)内的排水井(2),所述自然排水系统(1)包括基土层(3)和铺设在基土层(3)上方的渗透路面层(4),所述基土层(3)背离渗透路面层(4)的一侧连通有导流管(5),所述导流管(5)与排水井(2)相连通,所述排水井(2)的开口端(11)设有雨水篦(6),所述排水井(2)上分别连通有第一排水管(7)和第一排污管(8),所述第一排水管(7)位于第一排污管(8)的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自然排水系统(1)以及设置在自然排水系统(1)内的排水井(2),所述自然排水系统(1)包括基土层(3)和铺设在基土层(3)上方的渗透路面层(4),所述基土层(3)背离渗透路面层(4)的一侧连通有导流管(5),所述导流管(5)与排水井(2)相连通,所述排水井(2)的开口端(11)设有雨水篦(6),所述排水井(2)上分别连通有第一排水管(7)和第一排污管(8),所述第一排水管(7)位于第一排污管(8)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路面层(4)是由热自愈沥青制成的渗透路面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路面层(4)和基土层(3)之间设有土工布(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透路面层(4)朝向土工布(9)的一侧设有由碎石和活性炭制成的过滤层(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雨污分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管(7)的管口设置在排水井(2)靠近开口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立权卜波王振华梁红艳张鹏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