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光斌专利>正文

自动拉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835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拉线装置,其包括壳体及绕线盘,壳体一侧设置有出线孔,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部;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一端设置有蜗杆,蜗杆一侧设置有转向齿轮,转向齿轮一侧设置有驱动齿轮,转向齿轮设置有第二齿轮部及第三齿轮部绕线盘一侧设置有驱动座,驱动座开设有卡槽及滑槽,转向齿轮卡持在卡槽内,驱动齿轮卡持在滑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动拉线装置通过在绕线盘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部,配合在壳体上固定设置驱动电机、转向齿轮及驱动齿轮,利用驱动座上设置的滑槽结构使得驱动齿轮在滑槽内来回滑动,完成驱动齿轮与第一齿轮部的啮合或分离操作,进而方便对绕线盘的转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拉线或收线操作。

Automatic pul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拉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拉线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拉线装置。
技术介绍
线绳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现有的线绳构造用完时不能很好的将其收集起来,而且易于打结,同时,长期将线绳放置在外部,线绳容易吸附空气中灰尘,下次使用时相当不卫生。于是,带伸缩性能的拉线盒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拉线盒一般需要人工进行收线,或者通过外力转动转盘进行收线或者利用线绳的韧性将线绳慢慢地塞入拉线盒内带动转盘转动,从而将线绳逐步塞入至拉线盒壳体内,此种方式多不方便而且增加了使用的复杂度,不利于产品的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拉线装置,可以自主回缩,降低线绳回缩的难度,提高线绳回缩的便捷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拉线装置,其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绕线盘,所述壳体内部中端设置有轴柱,所述轴柱贯穿绕线盘设置,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电路板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一端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一侧设置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一侧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转向齿轮设置有第二齿轮部及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在第三齿轮部上方,所述绕线盘一侧设置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开设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转向齿轮卡持在卡槽内,所述驱动齿轮上设置有卡轴,所述卡轴卡持在滑槽内;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贴合设置在绕线盘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设置在容置腔内。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齿轮部上间隔设置有第一转齿,所述第二齿轮部上间隔设置有第二转齿,所述第三齿轮部上设置有第三转齿,所述第三转齿与蜗杆啮合设置,所述驱动齿轮设置有第四转齿,所述第四转齿与第二转齿啮合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盘上绕设有拉线,所述绕线盘上设置有布线槽,所述拉线安装在布线槽内;所述拉线一端与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拉线另一端穿出出线孔外。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数据接口,所述数据接口凸伸出壳体一侧设置,所述数据接口用于外接数据线,通过第二电路板及第三电路板与拉线电性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弹性触点,所述第三电路板上设置有多个同心转环,所述触点与转环电连接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点为十六个,所述第二电路板两侧分别对称设置八个触点,所述触点分两排设置在第二电路板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路板上设置有CPU控制模块及检测模块,所述CPU控制模块用于控制驱动电机的运作状态,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拉线是否电性连接负载。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CPU控制模块采用的芯片型号为N76E00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于出线孔处设置有转向轮。综上所述,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通过在绕线盘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部,配合在壳体上固定设置驱动电机、转向齿轮及驱动齿轮,利用驱动座上设置的滑槽结构使得驱动齿轮在滑槽内来回滑动,完成驱动齿轮与第一齿轮部的啮合或分离操作,进而方便对绕线盘的转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拉线或收线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隐藏部分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隐藏转向齿轮、驱动齿轮及部分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隐藏部分壳体后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转向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驱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驱动座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一电路板上的电路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10所示,本技术自动拉线装置包括壳体10及设置在壳体10内的绕线盘20,所述壳体10内部中端设置有轴柱11,所述轴柱11贯穿绕线盘20设置,所述绕线盘20以轴柱11为轴芯进行转动,所述壳体10一侧设置有出线孔12,所述绕线盘20上绕设有拉线30,所述出线孔12用于供拉线30穿出。所述绕线盘20上设置有布线槽21,所述拉线30安装在布线槽21内,所述绕线盘20一侧固定设置有环形状第一齿轮部22,所述第一齿轮部22上间隔设置有第一转齿221,所述第一齿轮部22随着绕线盘20的转动而转动。所述壳体10内部开设有容置腔13,所述容置腔13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40及驱动电机50,所述第一电路板40与驱动电机50电性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板40用于控制驱动电机50的运作状态;所述驱动电机50一端设置有蜗杆51,所述蜗杆51一侧设置有转向齿轮60,所述转向齿轮60一侧设置有驱动齿轮70,所述转向齿轮60为双层构造,所述转向齿轮60设置有第二齿轮部61及第三齿轮部62,所述第二齿轮部61设置在第三齿轮部62上方,所述第二齿轮部61上间隔设置有第二转齿611,所述第三齿轮部62上设置有第三转齿621,所述第三转齿621与蜗杆51啮合设置,所述驱动齿轮70设置有第四转齿71,所述第四转齿71与第二转齿611啮合设置;当驱动电机50驱动蜗杆51转动时,蜗杆51会带动第三齿轮部62转动,从而使得第二齿轮部61也进行转动,在第二齿轮部61的带动下驱动齿轮70也同时进行转动。所述绕线盘20一侧设置有驱动座80,所述驱动座80开设有卡槽81及滑槽82,所述转向齿轮60卡持在卡槽81内,所述驱动齿轮70上设置有卡轴72,所述卡轴72卡持在滑槽82内,所述转向齿轮60固定在卡槽81上方进行转动,所述驱动齿轮70可沿滑槽82方向来回滑动,从而完成第四齿轮与第一齿轮的啮合或分离操作。所述绕线盘20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电路板23,所述第二电路板23上设置有多个弹性触点231,所述拉线30一端与第二电路板23电性连接,所述拉线30另一端穿出出线孔12外。所述壳体10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路板14,所述第三电路板14贴合设置在绕线盘20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14分别与第一电路板40及第二电路板23电性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三电路板14上设置有多个同心转环141,所述触点231与转环141电连接设置,当绕线盘20转动时,所述触点231与转环141一直保持电性连接,从而使得第一电路板40与第二电路板23处于电性连接状态。所述第一电路板40上设置有数据接口41,所述数据接口41凸伸出壳体10一侧设置,所述数据接口41用于外接数据线,通过第二电路板23及第三电路板14与拉线30电性连接,从而完成数据传输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绕线盘,所述壳体内部中端设置有轴柱,所述轴柱贯穿绕线盘设置,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电路板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一端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一侧设置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一侧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转向齿轮设置有第二齿轮部及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在第三齿轮部上方,所述绕线盘一侧设置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开设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转向齿轮卡持在卡槽内,所述驱动齿轮上设置有卡轴,所述卡轴卡持在滑槽内;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贴合设置在绕线盘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绕线盘,所述壳体内部中端设置有轴柱,所述轴柱贯穿绕线盘设置,所述壳体一侧设置有出线孔,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一齿轮部;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所述第一电路板与驱动电机电性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一端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一侧设置有转向齿轮,所述转向齿轮一侧设置有驱动齿轮,所述转向齿轮设置有第二齿轮部及第三齿轮部,所述第二齿轮部设置在第三齿轮部上方,所述绕线盘一侧设置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开设有卡槽及滑槽,所述转向齿轮卡持在卡槽内,所述驱动齿轮上设置有卡轴,所述卡轴卡持在滑槽内;所述绕线盘一侧固定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壳体内固定设置有第三电路板,所述第三电路板贴合设置在绕线盘一侧,所述第三电路板分别与第一电路板及第二电路板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容置腔,所述第一电路板及驱动电机设置在容置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拉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部上间隔设置有第一转齿,所述第二齿轮部上间隔设置有第二转齿,所述第三齿轮部上设置有第三转齿,所述第三转齿与蜗杆啮合设置,所述驱动齿轮设置有第四转齿,所述第四转齿与第二转齿啮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斌
申请(专利权)人:李光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