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8013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1:54
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它涉及一种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属于生态工程的技术领域。本方法如下:一、秸秆准备;二、土地整理;三、植物补充;四、秸秆覆盖;五、水文管理。本方法通过农作物秸秆和水文管理措施控制杂草,是根据植物生物生态学特征提出的,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相对于除草剂、火烧和人工割除措施,该方法对目标植物的破坏较小,成本较低,且生态环保、简便易行;通过消耗农作物秸秆,可以降低秸秆燃烧的风险,且为农户带来可观收益。

Methods of controlling weeds and promoting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arget pop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属于生态工程的

技术介绍
《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办发[2016]89号)提出要通过退耕还湿、排水退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增加我国湿地面积。然而,在耕地高经济产出下,如何顺利推进退耕还湿工作,如何确保退耕地不被复垦是摆在政府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在退耕地发展生态有机产业,如通过补充蜜源植物为蜜蜂提供稳定而高品质的蜜源,不仅能够增加农户收入,对于退耕地生态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退耕还湿地植被演替初期往往以大量杂草为主,其具有生长快、植株高大致密的特点。一方面改变了土壤表面的光照和温度条件;另一方面,积累较厚的凋落物及立枯体也通过机械阻碍作用、化感作用限制目标种群建立(LevineJM,VilaMD,AntonioCM,DukesJS,GrigulisK,LavorelS.Mechanismsunderlyingtheimpactsofexoticplantinvasions.ProcRSocLondSerBBiolSci,2003,270:775–781.)。因此,在退耕还湿地有效控制杂草生长繁衍是发展生态有机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目前,针对退耕地杂草主要采取除草剂、火烧、人工割除等措施,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杂草,但也存在抑制目标植物、易造成环境污染、处理成本昂贵等缺点,防治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退耕地杂草生长,干扰目标植物种群建立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秸秆准备:根据退耕地目标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退耕地块面积,利用作物秸秆制作宽度和长度与退耕地块栽植植物株行距相一致的秸秆草帘;二、土地整理:栽植前,开展退耕地地表枯落物清理、沟渠填埋及土壤翻耕的措施;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补充目标植物,保持土壤湿润;四、秸秆覆盖:使用步骤一制作的秸秆草帘,铺在步骤三处理后的地表,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0.5-4cm;五、水文管理:根据目标植物水深生态幅,植物缓苗后,维持退耕地地表水深在1-10厘米范围内波动,即完成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农作物秸秆和水文管理措施控制杂草,是根据植物生物生态学特征提出的,符合自然界客观规律;2、相对于除草剂、火烧和人工割除措施,该方法对目标植物的破坏较小,成本较低,且生态环保、简便易行;3、通过消耗农作物秸秆,可以降低秸秆燃烧的风险,且为农户带来可观收益。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试验处理对毛水苏种植地植物总盖度的影响图;图2为不同试验处理对毛水苏种植地杂草生物量的影响图;图3为不同试验处理对毛水苏种植地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各具体实施方式间的任意组合。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一、秸秆准备:根据退耕地目标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退耕地块面积,利用作物秸秆制作宽度和长度与退耕地块栽植植物株行距相一致的秸秆草帘;二、土地整理:栽植前,开展退耕地地表枯落物清理、沟渠填埋及土壤翻耕的措施(为目标种群建立创造适宜立地条件);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补充目标植物,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目标植物种群恢复重建);四、秸秆覆盖:使用步骤一制作的秸秆草帘,铺在步骤三处理后的地表,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0.5-4cm(抑制杂草萌苗、同时不影响目标植物更新生长);五、水文管理:根据目标植物水深生态幅,植物缓苗后,维持退耕地地表水深在1-10厘米范围内波动(抑制杂草萌苗及生长、并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即完成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具体实施方式二: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不同的是步骤二中所述土壤翻耕深度为5-30厘米。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三: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补充目标植物的苗高5-20厘米。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四: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不同的是步骤三中所述补充目标植物的苗高10厘米。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三之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五: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秸秆草帘的铺设按照秸秆互相垂直的方式铺设。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四之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六: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1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五之一相同。具体实施方式七:本实施方式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不同的是步骤四中所述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0.6cm。其他与具体实施方式一至六之一相同。采用下述试验验证本专利技术效果:饶河县大佳河保护区位于我国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现有耕地面积近15000公顷。饶河县是我国东北黑蜂主要产区,黑蜂产业也是饶河县的支柱产业。在退耕地发展毛水苏等蜜源植物生态种植将为饶河地区开展退耕还湿替代产业提供新思路。然而,退耕地恢复演替初期稗(Echinochloacrusgalli)等杂草生长旺盛,限制了毛水苏等蜜源植物的生长繁衍。通过以下试验方式可以很好地控制稗等杂草并促进毛水苏建植,以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对照组一、秸秆准备:毛水苏为多年生植物,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控水的退耕地种植,栽植密度为:行距0.6米,株距0.6米;二、土地整理:栽植前清理退耕地块地表植物枯落物,进行沟渠填埋、土地翻耕措施,翻耕深度20厘米,降低农药残留对毛水苏的影响;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栽植毛水苏种苗,苗平均高度20厘米,保持穴内土壤湿润,毛水苏成活率90%以上;四、秸秆覆盖:不进行秸秆覆盖;五、水文管理:不通过人工辅助措施调控水位,靠自然降水为植被恢复提供水分。试验1一、秸秆准备:毛水苏为多年生植物,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控水的退耕地种植,栽植密度为行距0.6米,株距0.6米;二、土地整理:栽植前清理退耕地块地表植物枯落物,进行沟渠填埋、土地翻耕措施,翻耕深度20厘米,降低农药残留对毛水苏的影响;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栽植毛水苏种苗,苗平均高度20厘米,保持穴内土壤湿润,毛水苏成活率90%以上;四、秸秆覆盖:不进行秸秆覆盖;五、水文管理:根据毛水苏适宜水深生态幅,控制水深在1-5厘米范围内波动,促进毛水苏恢复重建。试验2一、秸秆准备:毛水苏为多年生植物,选择地势平坦、容易控水的退耕地种植,栽植密度为行距0.6米,株距0.6米,以稻草为材料制作宽度0.6米、厚度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n一、秸秆准备:根据退耕地目标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退耕地块面积,利用作物秸秆制作宽度和长度与退耕地块栽植植物株行距相一致的秸秆草帘;/n二、土地整理:栽植前,开展退耕地地表枯落物清理、沟渠填埋及土壤翻耕的措施;/n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补充目标植物,保持土壤湿润;/n四、秸秆覆盖:使用步骤一制作的秸秆草帘,铺在步骤三处理后的地表,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0.5-4cm;/n五、水文管理:根据目标植物水深生态幅,植物缓苗后,维持退耕地地表水深在1-10厘米范围内波动,即完成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n

【技术特征摘要】
1.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秸秆准备:根据退耕地目标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退耕地块面积,利用作物秸秆制作宽度和长度与退耕地块栽植植物株行距相一致的秸秆草帘;
二、土地整理:栽植前,开展退耕地地表枯落物清理、沟渠填埋及土壤翻耕的措施;
三、植物补充:在步骤二处理后的退耕地补充目标植物,保持土壤湿润;
四、秸秆覆盖:使用步骤一制作的秸秆草帘,铺在步骤三处理后的地表,秸秆草帘的铺设厚度为0.5-4cm;
五、水文管理:根据目标植物水深生态幅,植物缓苗后,维持退耕地地表水深在1-10厘米范围内波动,即完成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防治退耕地杂草促进目标种群恢复重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波姜明王梅英韩生根腾华军吕宪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