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9620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7: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化学制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制氧装置,包括由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多孔气体端板、阴极密封框片、质子交换膜、阳极密封框片和氧气端板组成的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外套设连通进气管的制氧箱,制氧箱上设有正极与氧气端板电连接、负极与多孔气体端板电连接的直流电源和出氧管,出氧管上设有氧气传感器,且一端与氧气端板相连通、另一端通过三通管接头连通集氧管和回氧管,回氧管与进气管相连通,集氧管连通有储氧罐,进气管、集氧管和回氧管上均设有阀门并分别连通有真空泵,氧气传感器、阀门和真空泵均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如何保证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标准要求的技术问题,使用方便。

Oxygen generat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氧装置
本技术属于电化学制氧设备
,特别涉及制氧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数据库公开了一种公开号为CN101967650B、名称为自呼吸式纯氧发生组件的专利技术专利,具体公开了:自呼吸式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膜电极组件,所述膜电极组件包括阳极气体扩散层、阳极催化层、质子交换膜、阴极催化层、阴极气体扩散层,所述质子交换膜包括中心部分以及四周外露部分,多孔气体端板、阴极密封框片、所述质子交换膜的四周外露部分、阳极密封框片、氧气端板依次紧固连接,所述多孔气体端板的正中均布有小孔,所述小孔正对着所述阴极气体扩散层,所述阴极气体扩散层连通外部直流电源负极,所述氧气端板中部开有氧气通孔,所述氧气通孔连通氧气输出管,所述阳极气体扩散层连通外部直流电源正极。该专利结构简单,制造出的氧气纯净度较高,但是由于其无法保证产出氧气的浓度达到标准要求,而有些领域如医疗、化工、冶金、生物科技所使用的氧气的浓度必须达标,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容易造成缺氧或者影响化学反应的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制氧装置,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保证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标准要求。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制氧装置,包括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由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多孔气体端板、阴极密封框片、质子交换膜、阳极密封框片和氧气端板组成,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外套设有制氧箱,所述制氧箱上设有直流电源、进气管和出氧管,所述直流电源的正极与所述氧气端板电连接,负极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电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进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且出口端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相连通,所述出氧管上设有氧气传感器,所述出氧管的进口端与所述氧气端板相连通,且出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并通过三通管接头连通有集氧管和回氧管,所述回氧管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气管相连通,所述集氧管的出口端连通有储氧罐,所述进气管、所述集氧管和所述回氧管上均设有阀门并分别连通有真空泵,所述氧气传感器、所述阀门和所述真空泵均与可编程控制器相连接。所述进气管的进口端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凸槽,所述环形凸槽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滤网,所述滤网每平方米的目数为150目-300目。所述滤网的边缘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所述环形凸槽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所述第一螺栓孔与所述第二螺栓孔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所述集氧管的出口端通过细菌过滤器与所述储氧罐连通。所述制氧箱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直流电源的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由绝缘材料制成。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出氧管上设置氧气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出氧气的浓度,并将数据发给可编程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将数据与预设值进行比较,预设值为氧气浓度达标值,若数据高于预设值则通过集氧管输送至储氧罐,否则通过回氧管输送至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直至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预设值,从而实现了保证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标准要求的技术效果,使用方便。附图说明本技术有以下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制氧装置,包括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由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多孔气体端板21、阴极密封框片22、质子交换膜23、阳极密封框片24和氧气端板25组成,本实施例中的多孔气体端板21、阴极密封框片22、质子交换膜23、阳极密封框片24和氧气端板25在公告CN101967650B中均已介绍,属于现有技术。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外套设有制氧箱1,制氧箱1上设有直流电源3、进气管4和出氧管5,直流电源3的正极与氧气端板25电连接,负极与多孔气体端板21电连接,进气管4的进口端伸出制氧箱1,且出口端与多孔气体端板21相连通,出氧管5上设有氧气传感器6,出氧管5的进口端与氧气端板25相连通,且出口端伸出制氧箱1并通过三通管接头7连通有集氧管8和回氧管9,回氧管9的出口端与进气管4相连通,集氧管8的出口端连通有储氧罐10,进气管4、集氧管8和回氧管9上均设有阀门11并分别连通有真空泵12,氧气传感器6、阀门11和真空泵12均与可编程控制器13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出氧气的浓度,并将数据发给可编程控制器13,可编程控制器13将数据与预设值进行比较,预设值为氧气浓度达标值,若数据高于预设值则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集氧管8上的阀门11和真空泵12打开,并通过集氧管8将达标的氧气输送至储氧罐10,否则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回氧管9上的阀门11和真空泵12打开,并将未达标的氧气通过回氧管9输送至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再次反应,直至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预设值,从而实现了保证产出的氧气的浓度高于标准要求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进气管4的进口端的内壁上设有环形凸槽,环形凸槽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滤网14,环形凸槽与滤网14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滤网14的边缘上均匀开设有若干第一螺栓孔,环形凸槽上开设有与第一螺栓孔相对应的第二螺栓孔,第一螺栓孔与第二螺栓孔通过螺栓螺纹连接。这样的设置便于对滤网14进行拆卸,从而方便对滤网14进行更换或者清洗。滤网14每平方米的目数为150目-300目。滤网14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粉尘通过进气管4进入本装置。在本实施例中,集氧管8的出口端通过细菌过滤器15与储氧罐10连通,这样设置提高了氧气的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制氧箱1上设有用于容纳直流电源3的放置盒16,放置盒16由绝缘材料制成,这样设置不但便于拆装直流电源3,而且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工作原理:需要制氧时,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可编程控制器13中的预设值,接着,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进气管4上的阀门11和真空泵12打开,并同时控制氧气传感器6运行,空气通过进气管4输送至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经过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产出氧气从出氧管5输出,空气经过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如何产出氧气的原理在公告CN101967650B中均已介绍,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出氧管5上的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出氧气的浓度,并将数据发给可编程控制器13,可编程控制器13将数据与预设值进行比较,若数据高于预设值则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集氧管8上的阀门11和真空泵12打开,并通过集氧管8将高于标准值的氧气输送至储氧罐10,否则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回氧管9上的阀门11和真空泵12打开,并将未达标的氧气通过回氧管9输送至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再次反应,直至产出氧气的浓度高于预设值,当不需要制氧时,可编程控制器13控制阀门11、真空泵12和氧气传感器6均关闭即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制氧装置,包括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由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多孔气体端板(21)、阴极密封框片(22)、质子交换膜(23)、阳极密封框片(24)和氧气端板(2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外套设有制氧箱(1),所述制氧箱(1)上设有直流电源(3)、进气管(4)和出氧管(5),所述直流电源(3)的正极与所述氧气端板(25)电连接,负极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21)电连接,所述进气管(4)的进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1),且出口端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21)相连通,所述出氧管(5)上设有氧气传感器(6),所述出氧管(5)的进口端与所述氧气端板(25)相连通,且出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1)并通过三通管接头(7)连通有集氧管(8)和回氧管(9),所述回氧管(9)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气管(4)相连通,所述集氧管(8)的出口端连通有储氧罐(10),所述进气管(4)、所述集氧管(8)和所述回氧管(9)上均设有阀门(11)并分别连通有真空泵(12),所述氧气传感器(6)、所述阀门(11)和所述真空泵(12)均与可编程控制器(13)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制氧装置,包括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由依次层叠固定连接的多孔气体端板(21)、阴极密封框片(22)、质子交换膜(23)、阳极密封框片(24)和氧气端板(25)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化学纯氧发生组件(2)外套设有制氧箱(1),所述制氧箱(1)上设有直流电源(3)、进气管(4)和出氧管(5),所述直流电源(3)的正极与所述氧气端板(25)电连接,负极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21)电连接,所述进气管(4)的进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1),且出口端与所述多孔气体端板(21)相连通,所述出氧管(5)上设有氧气传感器(6),所述出氧管(5)的进口端与所述氧气端板(25)相连通,且出口端伸出所述制氧箱(1)并通过三通管接头(7)连通有集氧管(8)和回氧管(9),所述回氧管(9)的出口端与所述进气管(4)相连通,所述集氧管(8)的出口端连通有储氧罐(10),所述进气管(4)、所述集氧管(8)和所述回氧管(9)上均设有阀门(11)并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波李正财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国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