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79209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7: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包括溢流主体,溢流主体的后侧连接一块后板,后板通过螺杆与池体的后侧壁连接,溢流主体的前侧连接一块前板,前板与池体的前侧壁之间连接一层橡胶层,溢流主体顶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滤板,溢流主体底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收集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有:滤板能有效隔离中和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降低了后续工艺处理难度;前板通过橡胶层受压贴住池体,后板上有螺杆穿过,螺杆上连有压板,通过压板受压贴住池体,拆卸时只需将旋转头松开,装卸、检修便捷;滤板上部设有PH计放置板,便于放置在线PH检测装置,以得知出水PH值;设有收集板,用于收集被滤板隔离下来的悬浮物。

A effluent device of neutraliz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属于环境工程

技术介绍
中和池是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的水处理构筑物。目前采用的中和方法是在中和池中投加碱性或酸性药剂(石灰、石灰石、苏打、苛性钠、工业硫酸、盐酸或硝酸等)使酸性废水或碱性废水与药剂在池中匀质混合后进行中和反应处理。在酸性磷化废水处理工艺中,往往需要先在中和池中进行中和处理,以使得污水的PH值满足后续工艺的需求。投药中和过程中会产生悬浮物,这些悬浮物容易从中和池出水装置中流出,给后续处理加大了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该中和池出水装置通过滤板能有效隔离中和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且该装置装卸便捷,便于清洗检修。本技术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包括溢流主体,所述溢流主体设置在池体内部,所述溢流主体的上端为开口式,所述溢流主体的后侧连接一块后板,所述后板通过螺杆与所述池体的后侧壁活动挤压连接,所述溢流主体的前侧连接一块前板,所述前板与所述池体的前侧壁之间连接一层橡胶层,所述前板、所述池体的前侧以及所述橡胶层上均开有出水孔,所述溢流主体顶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滤板,两块所述滤板之间连接一块PH计放置板,所述溢流主体底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收集板,所述收集板位于所述滤板的下方,水从收集板和所述滤板之间进入,并通过所述滤板上的滤孔进入溢流主体内,通过溢流主体前侧的出水孔排出。两块所述滤板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两块所述收集板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所述收集板与对应的所述溢流主体之间形成收集槽。所述PH计放置板上开有PH计放置孔。所述收集板和所述滤板的最外侧在同一垂面上。所述滤板为朝向内侧上端凸起的结构,所述收集板为朝向外侧下端凸起的结构。所述池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均垂直连接一块支撑板,所述溢流主体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螺杆设有两根,每根所述螺杆的后侧均连接一块对应的压板,所述螺杆的前侧穿过所述后板连接到旋转头,旋转所述旋转头通过所述螺杆推动所述压板挤压所述池体的后侧壁。所述后板上开有供所述螺杆穿过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所述螺杆上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设有滤板,通过滤板能有效隔离中和过程中产生的悬浮物,降低了后续工艺处理难度;2、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的前板通过橡胶层受压贴住池体,后板上有螺杆穿过,螺杆上连有压板,通过压板受压贴住池体,拆卸时只需将旋转头松开,装卸、检修便捷;3、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的滤板上部设有PH计放置板,便于放置在线PH检测装置,以得知出水PH值;4、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设有收集板,用于收集被滤板隔离下来的悬浮物。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的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溢流主体,2为池体,3为后板,4为螺杆,5为前板,6为橡胶层,7为出水孔,8为滤板,9为PH计放置板,10为收集板,11为支撑板,12为压板,13为旋转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图1-3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技术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包括溢流主体1,溢流主体1设置在池体2内部,溢流主体1的上端为开口式,溢流主体1的后侧连接一块后板3,后板3通过螺杆4与池体2的后侧壁活动挤压连接,溢流主体1的前侧连接一块前板5,前板5与池体2的前侧壁之间连接一层橡胶层6,前板5、池体2的前侧以及橡胶层6上均开有出水孔7,溢流主体1顶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滤板8,两块滤板8之间连接一块PH计放置板9,溢流主体1底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收集板10,收集板10位于滤板8的下方,水从收集板10和滤板8之间进入,并通过滤板8上的滤孔进入溢流主体1内,通过溢流主体1前侧的出水孔7排出。两块滤板8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两块收集板10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收集板10与对应的溢流主体1之间形成收集槽。PH计放置板9上开有PH计放置孔。收集板10和滤板8的最外侧在同一垂面上。滤板8为朝向内侧上端凸起的结构,收集板10为朝向外侧下端凸起的结构。池体2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均垂直连接一块支撑板11,溢流主体1放置在支撑板11上。螺杆4设有两根,每根螺杆4的后侧均连接一块对应的压板12,螺杆4的前侧穿过后板3连接到旋转头13,旋转该旋转头13通过螺杆4推动压板12挤压池体2的后侧壁。后板3上开有供螺杆4穿过的通孔,通孔内设有与所述螺杆4上外螺纹相对应的内螺纹。尽管已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溢流主体(1),所述溢流主体(1)设置在池体(2)内部,所述溢流主体(1)的上端为开口式,所述溢流主体(1)的后侧连接一块后板(3),所述后板(3)通过螺杆(4)与所述池体(2)的后侧壁活动挤压连接,所述溢流主体(1)的前侧连接一块前板(5),所述前板(5)与所述池体(2)的前侧壁之间连接一层橡胶层(6),所述前板(5)、所述池体(2)的前侧以及所述橡胶层(6)上均开有出水孔(7),所述溢流主体(1)顶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滤板(8),两块所述滤板(8)之间连接一块PH计放置板(9),所述溢流主体(1)底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收集板(10),所述收集板(10)位于所述滤板(8)的下方,水从收集板(10)和所述滤板(8)之间进入,并通过所述滤板(8)上的滤孔进入溢流主体(1)内,通过溢流主体(1)前侧的出水孔(7)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溢流主体(1),所述溢流主体(1)设置在池体(2)内部,所述溢流主体(1)的上端为开口式,所述溢流主体(1)的后侧连接一块后板(3),所述后板(3)通过螺杆(4)与所述池体(2)的后侧壁活动挤压连接,所述溢流主体(1)的前侧连接一块前板(5),所述前板(5)与所述池体(2)的前侧壁之间连接一层橡胶层(6),所述前板(5)、所述池体(2)的前侧以及所述橡胶层(6)上均开有出水孔(7),所述溢流主体(1)顶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滤板(8),两块所述滤板(8)之间连接一块PH计放置板(9),所述溢流主体(1)底部的左右两端各连接一块弧形的收集板(10),所述收集板(10)位于所述滤板(8)的下方,水从收集板(10)和所述滤板(8)之间进入,并通过所述滤板(8)上的滤孔进入溢流主体(1)内,通过溢流主体(1)前侧的出水孔(7)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滤板(8)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两块所述收集板(10)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和池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板(10)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生荣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瑞雨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