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049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其包括:中和池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的若干块异波折板;所述若干块异波折板将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隔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中和池改变了传统中和池内部构造,通过在中和池本体内部设置若干块异波折板以形成交替缩放的流道,因此增加了水流紊动性,使得液态掺混更加均匀,从而不依靠外力即可实现掺混均匀。

A neutralization tank for increasing liquid mix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
本技术涉及循环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
技术介绍
核电厂制氯站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电解海水生产次氯酸钠溶液,并投加至海水循环水和重要厂用水系统的管路中。通常情况下,如图1所示,制氯站中和池接收酸洗废水,池子较大,仅依靠中和循环泵2的循环搅拌作用进行废液的混合。上述布置方式的局限性在于:中和循环泵2的自循环作用容易出现混合不均匀、水流死角现象。因此,本领域亟待设计一种不依靠外力就可以实现掺混均匀的中和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至少部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完成了本技术。解决本技术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其包括:中和池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的若干块异波折板;所述若干块异波折板将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隔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可选地,所述异波折板沿所述中和池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其首端接近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末端接近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后侧;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为所述中和池本体与其进水渠道相交的一侧;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后侧为所述中和池本体与其进水渠道相对的一侧。可选地,所述异波折板包括多块首尾依次连接的V形板。可选地,各块V形板的形状及尺寸均相同。可选地,每相邻的两块异波折板对称布置。可选地,所述中和池还包括:水流分配墙,其接近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并与所述异波折板的首端相接;所述水流分配墙上设置有若干溢流孔洞,每个溢流孔洞对应一条流道。可选地,所述水流分配墙沿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一组相对内壁垂直且相接。可选地,每个溢流孔洞的尺寸与其对应的流道的尺寸相适配,以使得通过所述水流分配墙流入的废液均匀分配至各个流道中。可选地,所述中和池还包括:中和循环泵,其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异波折板的末端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后侧之间、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至所述水流分配墙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之间。有益效果:本技术所述增加液体掺混的中和池改变了传统中和池内部构造,在传统中和池的基础上增加了异波折板和水流分配墙,从而在不依靠外力的前提下,仅通过在异波折板间设置交替缩放的流道来增加水流的紊动性,使得液态掺混更加均匀,避免出现混合不均匀、水流死角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中和池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加液体掺混的中和池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图4为图2的B-B剖面图。图中:1-中和池本体;2-中和循环泵;3-进水渠道;4-异波折板;5-水流分配墙;6-溢流孔洞。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其属于循环水处理(WCT)系统。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中和池包括:中和池本体1,以及设置在中和池本体1内部的若干块异波折板4;若干块异波折板4将中和池本体1内部隔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其中,异波折板的形状既可以为折线形,也可以为波浪形,既可以为规则形状,也可以为不规则形状,只要能在中和池本体内部形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即可。至于异波折板的数量,及其在中和池本体内部的具体位置,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改变了传统中和池内部构造,通过在中和池本体内部设置若干块异波折板以形成交替缩放的流道(即水流通道),因此增加了水流紊动性,使得液态掺混更加均匀,从而不依靠外力即可实现掺混均匀。如图2所示,异波折板4沿中和池本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其首端接近于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末端接近于中和池本体1的后侧。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为中和池本体1与其进水渠道3相交的一侧;中和池本体1的后侧为中和池本体1与其进水渠道3相对的一侧。其中,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具体为图2所示的中和池本体下宽边侧,中和池本体1的后侧具体为图2所示的中和池本体上宽边侧,则进水渠道3设置在中和池本体1的下宽边侧。异波折板4的首端接近于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指的是异波折板4的首端与中和池本体1前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异波折板4的末端接近于中和池本体的后侧指的是异波折板4的末端与中和池本体1后侧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且第一预设距离阈值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具体取值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异波折板4包括多块首尾依次连接的V形板,则异波折板为折线形板,相比于波浪形板,折线形板更易于形成交替缩放的流道,且易于加工。较优地,各块V形板的形状及尺寸均相同,以使得异波折板4的形状匀称,有利于各流道内水流的均匀分配。更优地,每相邻的两块异波折板4对称布置,以使得相邻的异波折板4的波峰与波谷相对,并形成水流紊动性更好的流道。本实施例中,异波折板4的设计通过改变流道的缩放,增加了水流的紊动性,使整池废水参与到混合过程,掺混更均匀。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中和池还包括:水流分配墙5,其接近于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并与异波折板4的首端相接。水流分配墙5上设置有若干溢流孔洞6,每个溢流孔洞6对应一条流道,换言之,溢流孔洞6与流道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且溢流孔洞6与对应的流道连通。至于溢流孔洞6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可以为矩形,可以为多边形,甚至可以为异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溢流孔洞6的形状为矩形。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水流分配墙5沿中和池本体1的宽度方向延伸,并与中和池本体1的一组相对内壁(即图2所示的左右两长边侧内壁)垂直且相接。较优地,每个溢流孔洞6的尺寸与其对应的流道的尺寸相适配,以使得通过水流分配墙5流入的废液均匀分配至各个流道中,以使得混合更加均匀。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中和池还包括:中和循环泵2,其输入端通过管道连接至异波折板4的末端与中和池本体1的后侧之间、输出端通过管道连接至水流分配墙5与中和池本体1的前侧之间,则中和循环泵2从异波折板4的末端抽取的废液通过中和循环泵输送至水流分配墙5的前端(即水流分配墙5面对进水渠道3的一端),再经过溢流孔洞6流入各个流道。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图2至图4仅示出了在中和池本体1内设置两块异波折板4并形成三个流道,这三个流道自左向右分别为第一流道、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水流分配墙5上相应形成三个溢流孔洞6,这三个溢流孔洞6自左向右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和池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的若干块异波折板;所述若干块异波折板将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隔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加液态掺混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和池本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的若干块异波折板;所述若干块异波折板将所述中和池本体内部隔成若干条交替缩放的流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波折板沿所述中和池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其首端接近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末端接近于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后侧;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前侧为所述中和池本体与其进水渠道相交的一侧;所述中和池本体的后侧为所述中和池本体与其进水渠道相对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异波折板包括多块首尾依次连接的V形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各块V形板的形状及尺寸均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和池,其特征在于,每相邻的两块异波折板对称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