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7509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5: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露了一种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车架,所述支架包括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且所述支架形成为上下连接的二个四连杆机构;所述婴儿车车架包括所述支架、一后端枢接于所述支架的前脚、一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脚,另一侧连接所述支架,当折叠所述支架时,所述联动机构带动前脚朝向支架旋转,因为四连杆机构的特性以及联动机构的设置,从而收合车架过程中,车架各组件联动非常顺畅,收合操作非常轻松不费力,而且收合后材积非常小,方便储存、运输。

Bracket for stroller frame and stroller frame with the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婴幼儿产品领域,尤其涉及婴儿车。
技术介绍
随着婴儿车的广泛使用,人们对婴儿车的功能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除了使用时能使婴幼儿感觉到舒适安全之外,更希望在不使用时可以轻松收合,而且收合后材积能较小而便于储存、运输。婴儿车一般包括可在展开使用状态与折叠状态之间转换的车架,而不同的婴儿车其车架结构不一样,从而在折叠过程中,有些车架各组件联动很不顺畅,而且折叠后材积也比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过程中联动顺畅而且折叠后材积较小的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及设有该支架的婴儿车车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包括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所述第一连杆上侧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车手,下侧与第三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三连杆交叉式枢接,且第二连杆上侧通过第三枢轴与车手枢接,下侧通过第四枢轴与第四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下侧通过第五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四连杆下侧通过第六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前侧,所述第五枢轴位于第六枢轴前侧。一种婴儿车车架,包括上述支架,还包括后侧枢接于所述支架的前脚、一能在所述支架折叠时联动所述前脚朝向支架旋转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脚,另一侧连接所述支架。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一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脚,后侧枢接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r>所述联动杆后侧通过一第九枢轴枢接于第四连杆,且所述第九枢轴位于所述第四枢轴与第六枢轴之间或位于所述第六枢轴下侧。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一枢轴交叉式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以及第三联动杆一侧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与前脚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枢接。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一第十枢轴与所述后脚交叉式枢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通过第九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所述第三联动杆一侧通过第十一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通过第十二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十二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五枢轴之间;或,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通过一第十二枢轴枢接于所述第四连杆,所述第十二枢轴位于所述第四枢轴与第六枢轴之间。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脚,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枢接于所述后脚,所述第三联动杆一侧与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第二联动杆另一侧相互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上侧通过一第十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杆,下侧与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第二联动杆前侧相互枢接,所述第十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五枢轴之间;或,所述第三联动杆前侧与第一联动杆后侧、第二联动杆前侧相互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后侧通过第十一枢轴枢接于所述第四连杆,且所述第十一枢轴位于所述第四枢轴与第六枢轴之间。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一第一联动杆以及第二联动杆,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枢接于所述前脚,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与第二联动杆后侧可联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脚并可相对后脚移动,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枢接。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通过第九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杆,且所述第九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五枢轴之间;或,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通过一第九枢轴枢接于所述第四连杆,且所述第九枢轴位于所述第三枢轴与第五枢轴之间;较佳的,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一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后脚上的滑座,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与第二联动杆一侧枢接于所述滑座上;或,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与第二联动杆一侧通过一枢轴一起可移动地枢接于所述后脚上;或,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可相对前后移动地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枢接于所述第一联动杆;或,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可相对前后移动地枢接于后脚,第一联动杆后侧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支架的这种结构,使得支架形成为相互枢接的两个四连杆机构,由于四连杆机构的特性,从而当要折叠所述支架时,只需任意旋转支架其中一杆件,其他杆件均会被联动而旋转移动直至支架的各杆件相互靠近,从而实现两四连杆机构的折叠,即实现支架的折叠,所以支架在折叠过程中,其各组件联动非常顺畅,而也因为四连杆机构的特性,支架在折叠后整体会处于一比较扁平的状态,从而本技术支架折叠后的材积非常小;而本技术婴儿车车架,因为设置了上述支架,而且还设置了联动机构,从而在所述支架折叠时,所述联动机构会带动前脚朝向支架旋转,所以本技术婴儿车车架各组件的联动也非常顺畅;而且因为支架折叠后会比较扁平,前脚还旋转靠近支架,从而使得收合后的婴儿车车架整体材积也非常小,方便储存、提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一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一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一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二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三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三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三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四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四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四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五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五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五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4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六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六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16为本技术婴儿车第六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7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七实施例处于展开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图18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七实施例处于收合过程中的平面示意图;图19为本技术婴儿车第七实施例处于收合状态下的平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支架10包括车手1、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3、第三连杆4、第四连杆5、后脚6,所述第一连杆2上侧通过第一枢轴21枢接于车手1,下侧与第三连杆4上侧枢接,所述第二连杆3通过第二枢轴31与第三连杆4交叉式枢接,且第二连杆3上侧通过第三枢轴32与车手1枢接,下侧通过第四枢轴33与第四连杆5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4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所述第一连杆上侧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车手,下侧与第三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三连杆交叉式枢接,且第二连杆上侧通过第三枢轴与车手枢接,下侧通过第四枢轴与第四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下侧通过第五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四连杆下侧通过第六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前侧,所述第五枢轴位于第六枢轴前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婴儿车车架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手、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后脚,所述第一连杆上侧通过第一枢轴枢接于车手,下侧与第三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二连杆通过第二枢轴与第三连杆交叉式枢接,且第二连杆上侧通过第三枢轴与车手枢接,下侧通过第四枢轴与第四连杆上侧枢接,所述第三连杆下侧通过第五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四连杆下侧通过第六枢轴与后脚枢接,所述第三枢轴位于第一枢轴前侧,所述第五枢轴位于第六枢轴前侧。


2.一种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还包括后侧枢接于所述支架的前脚、一能在所述支架折叠时联动所述前脚朝向支架旋转的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一侧连接于所述前脚,另一侧连接所述支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一联动杆,所述联动杆前侧枢接于前脚,后侧枢接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杆后侧通过一第九枢轴枢接于第四连杆,且所述第九枢轴位于所述第四枢轴与第六枢轴之间或位于所述第六枢轴下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杆、第二联动杆、第三联动杆,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一枢轴交叉式枢接于后脚,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以及第三联动杆一侧分别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联动杆前侧与前脚枢接,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与所述车手或第一连杆或第二连杆或第三连杆或第四连杆枢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婴儿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一第十枢轴与所述后脚交叉式枢接,所述第一联动杆后侧通过第九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一侧,所述第三联动杆一侧通过第十一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二联动杆另一侧,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通过第十二枢轴枢接于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十二枢轴位于所述第二枢轴与第五枢轴之间;或,所述第三联动杆另一侧通过一第十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爱果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