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2511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1: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包括:壳体,具有容置腔、进水端及出水端;分水盖,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水流由进水端进入后分别由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滤芯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中,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缓释腔一端与第二分水口相连通进而形成第二流道,缓释腔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相连通;进而第二分水口的水流经缓释腔与第一流道汇合后由出水端流出;其中,缓释腔内还设有托盘及弹性件,托盘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滤材压向缓释腔的一端,本方案随着滤料溶解消耗,弹性件会逐渐将滤料向缓释腔的一端推进,进而使滤料消耗保持均匀高效。

An improved fil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过滤器
本技术涉及卫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过滤器。
技术介绍
自来水一般采用余氯进行消毒处理,然而,在用自来水过程中,余氯会让头发产生干涩、断裂及分叉,也会让人体肌肤漂白化、皮肤层脱落及产生皮癣过敏症。余氯受热后与水中的有机腐质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危害身体健康。因此,需要对自来水进行过滤处理,现有技术中,过滤器滤材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不可溶解或者溶解性较差的滤材,如铜锌合金,亚硫酸钙,颗粒活性炭,活性炭纤维,矿化石,负离子球,能量石等;另一种是溶解性较强的滤材,如含维生素C颗粒,含维生素E颗粒,含香精颗粒等功能性滤材。然而,现有技术中过滤器的结构,通过设置带有滤材的缓释腔,水流进入缓释腔与滤材混合溶解后流出,然而缓释腔随着滤材的逐渐稀释,缓释腔剩余滤材较为分散,导致滤材的溶解量不足,无法达到稳定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至少解决上述的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改进型过滤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包括:壳体,具有容置腔、进水端及出水端;分水盖,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水流由所述进水端进入后分别由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所述缓释腔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水口相连通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缓释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的水流经所述缓释腔与所述第一流道汇合后由所述出水端流出;其中,所述缓释腔内还设有托盘及弹性件,所述托盘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所述缓释腔的一端。优选的,所述第二分水口的通流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端的通流截面积,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对所述进水端的水产生节流的作用。优选的,所述分水盖与所述壳体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分水盖具有设置在底部的节流小孔和设置在周向上的侧向孔,所述节流小孔形成所述第二分水口,所述侧向孔形成所述第一分水口。优选的,所述分水盖的外端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形成所述壳体的进水端。优选的,所述托盘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所述缓释腔靠近所述第二分水口的一端,或者是,所述托盘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所述缓释腔远离所述第二分水口的一端。优选的,所述进水端上设有单向阀。优选的,所述进水端上设有第一滤网,所述托盘远离所述滤材的一侧设有第二滤网。优选的,所述滤芯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腔中的内壳,所述内壳的内腔形成所述缓释腔,所述分水盖密封连接在所述内壳的一端,所述内壳的另一端设有出水小孔,所述壳体内壁与所述内壳的外壁之间的间隙形成所述第一流道。优选的,所述缓释腔对应所述出水小孔的位置设有第三滤网。优选的,还包括切换机构,通过所述切换机构控制所述第二分水口的开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包括:壳体,具有容置腔、进水端及出水端;分水盖,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水流由进水端进入后分别由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滤芯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中,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缓释腔一端与第二分水口相连通进而形成第二流道,缓释腔的另一端与第一流道相连通;进而第二分水口的水流经缓释腔与第一流道汇合后由出水端流出;其中,缓释腔内还设有托盘及弹性件,托盘在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滤材压向缓释腔的一端,本方案随着滤材溶解消耗,弹性件会逐渐将滤材向缓释腔的一端推进,进而使滤材消耗保持均匀高效。2.本方案的所述第二分水口的通流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端的通流截面积,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对所述进水端的水产生节流的作用,防止滤材过快溶解,进而延长滤芯组件的使用寿命。3.通过在所述进水端上设有第一滤网,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主要杂质,防止进水端堵塞。4.所述托盘远离所述滤材的一侧设有第二滤网,以及所述缓释腔对应所述出水小孔的位置设有第三滤网,均可以有效防止因生产过程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滤材杂质堵住内壳的出水小孔。5.还包括切换机构,通过所述切换机构控制所述第二分水口的开闭,进而对过滤功能进行开闭选择,使用更灵活,方便。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的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的部分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的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壳体10,具有容置腔11、进水端23及出水端12;分水盖20,安装在所述容置腔11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21和第二分水口22,水流由所述进水端23进入后分别由所述第一分水口21和所述第二分水口22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13和第二流道14;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1中,所述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31,所述缓释腔31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水口22相连通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流道14,所述缓释腔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13相连通;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22的水流经所述缓释腔31与所述第一流道13汇合后由所述出水端12流出;其中,所述缓释腔31内还设有托盘32及弹性件33,所述托盘32在所述弹性件33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缓释腔3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托盘32在弹性件33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滤材压向缓释腔31靠近第二分水口2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水口22的通流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端23的通流截面积,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22对所述进水端23的水产生节流的作用,防止滤材过快溶解,进而延长滤芯组件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控制第二分水口22的大小可以控制滤材的溶解速度。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盖20与所述壳体10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分水盖20具有设置在底部的节流小孔和设置在周向上的侧向孔,所述节流小孔形成所述第二分水口22,所述侧向孔形成所述第一分水口21,具体的,所述侧向孔设有多个,并沿周向均匀分布。本实施例中,所述分水盖20的外端设有凹腔,所述凹腔形成所述壳体10的进水端23。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端23上设有第一滤网40,所述托盘32远离所述滤材的一侧设有第二滤网60,所述进水端23上设有单向阀50,具体的,第一滤网40和单向阀50均设置于所述凹腔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具有容置腔、进水端及出水端;/n分水盖,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水流由所述进水端进入后分别由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n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所述缓释腔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水口相连通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缓释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的水流经所述缓释腔与所述第一流道汇合后由所述出水端流出;/n其中,所述缓释腔内还设有托盘及弹性件,所述托盘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所述缓释腔的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容置腔、进水端及出水端;
分水盖,安装在所述容置腔中,并且具有第一分水口和第二分水口,水流由所述进水端进入后分别由所述第一分水口和所述第二分水口流出,进而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
滤芯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滤芯组件具有容纳滤材的缓释腔,所述缓释腔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水口相连通进而形成所述第二流道,所述缓释腔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流道相连通;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的水流经所述缓释腔与所述第一流道汇合后由所述出水端流出;
其中,所述缓释腔内还设有托盘及弹性件,所述托盘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所述滤材压向所述缓释腔的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分水口的通流截面积小于所述进水端的通流截面积,进而所述第二分水口对所述进水端的水产生节流的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水盖与所述壳体通过密封圈密封连接,所述分水盖具有设置在底部的节流小孔和设置在周向上的侧向孔,所述节流小孔形成所述第二分水口,所述侧向孔形成所述第一分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进型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冬冬黄茂东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市东鲸美净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