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124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主体(1),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2),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还设有凹形环槽(3),凹形环槽(3)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4),第一气囊环(4)经导气管(5)与第二气囊环(6)连通,导气管(5)的进气端设有阀门(7);所述的第一气囊环(4)与第二气囊环(6)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8),密封调节机构(8)与密封敷贴(9)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密封固定效果好和适用性强的特点。

A closed drainage tube with sealed and anti detachable thoracic cav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
技术介绍
胸腔闭式引流是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以重力引流为原理,是开胸术后重建、维持胸腔负压、引流胸腔内积气、积液,促进肺扩张的重要措施;是治疗脓胸、外伤性血胸、气胸、自发性气胸的有效方法。胸腔闭式引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胸腔负压,使气、血、液从胸膜腔内排出,并预防其反流;促进肺复张,胸膜腔闭合;和平衡压力,预防纵隔移位及肺受压。它适用于急性脓胸、胸外伤、肺及其他胸腔大手术后、张力性气胸等病症。目前,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的操作存在下述问题:引流管的固定方式是将缝线缝于皮肤后,再使用缝线捆扎引流管,其原理是利用缝于皮肤的缝线对引流管的前拉力进行固定,该固定方式在病人翻身、坐卧时,容易导致引流管向内伸触碰甚至扎伤胸腔内的其它器官或者组织,给患者造成不适,也有可能向外滑可能造成引流管从人体内脱出,和造成因牵拉引起的患者疼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本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密封固定效果好和适用性强的特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包括引流管主体,引流管主体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引流管主体前端的侧壁上还设有凹形环槽,凹形环槽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第一气囊环经导气管与第二气囊环连通,导气管的进气端设有阀门;所述的第一气囊环与第二气囊环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密封调节机构与密封敷贴连接。前述的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中,所述的密封调节机构包括支撑套筒,支撑套筒内筒壁与引流管主体外壁固定连接,支撑套筒外筒壁上活动连接有滑动套筒,滑动套筒的外筒壁与调节螺母螺纹连接,滑动套筒的端部还连接密封敷贴;所述的调节螺母的一端设有限位环槽,限位环槽与限位环活动连接,限位环经固定杆与支撑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套筒外筒壁与滑动套筒内筒壁间还设有导向条。前述的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中,所述的密封敷贴,是凡士林纱布。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引流管主体前端的侧壁上设置凹形环槽,凹形环槽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第一气囊环经导气管与第二气囊环连通,导气管的进气端设有阀门;第一气、二气囊环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密封调节机构与密封敷贴连接;上述结构在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的固定时,将引流管主体前端插入患者胸腔,并使第一气囊环处于胸腔内,之后通过导气管的向第一气囊环内充气,因第一气、二气囊环相互连通,通过观察第二气囊环即能知晓胸腔内第一气囊环的大小,使医生能够实时知晓气囊环的充气程度,充气完成后,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将密封敷贴推向胸腔外部的皮肤,并将密封敷贴压于胸腔外皮肤上进行密封;密封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固定;由上述可知,本技术通过胸腔内气囊环充气和胸腔外密封敷贴按压密封限位的结构对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密封固定;通过该结构将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在胸腔上,不仅固定密封效果好,而且病人在翻身、坐卧或者身体移动时,避免了胸腔闭式引流管向人体内滑动造成胸腔内组织器官被扎伤的情况,也避免了胸腔闭式引流管向人体外滑动造成脱落的情况。使用本技术,无需再使用缝线进行牵拉固定,操作更加简便,同时也避免了因缝线牵拉引起的患者疼痛。本技术在设置第一气囊环的位置设置凹形环槽,在第一气囊环未充气时,第一气囊环存于凹形环槽;该结构确保了引流管主体前端在进入胸腔时不会受到第一气囊环的阻力,减小了患者的痛苦和增加了操作的简便性。本技术通过观察第二气囊环的充气情况就能够知晓胸腔内的第一气囊环的充气情况,该结构设置使得操作更加简便。本技术的密封调节机构在将密封敷贴推向胸腔外部的皮肤时,通过旋转调节螺母使滑动套筒沿导向条滑动将密封敷贴推至预设位置使密封敷贴紧贴胸腔外部的皮肤达到固定密封的效果;通过该结构,密封敷贴能够根据人体胸腔不同的厚度进行调节,因此本技术的适用性更强。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密封固定效果好和适用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第一、二气囊环相互连通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密封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的标记为:1-引流管主体,2-引流侧孔,3-凹形环槽,4-第一气囊环,5-导气管,6-第二气囊环,7-阀门,8-密封调节机构,81-支撑套筒,82-导向条,83-滑动套筒,84-调节螺母,85-限位环槽,86-限位环,87-固定杆,9-密封敷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限制的依据。实施例1。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构成如图1-3所示,包括引流管主体1,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2,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还设有凹形环槽3,凹形环槽3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4,第一气囊环4经导气管5与第二气囊环6连通,导气管5的进气端设有阀门7;所述的第一气囊环4与第二气囊环6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8,密封调节机构8与密封敷贴9连接。前述的密封调节机构8包括支撑套筒81,支撑套筒81内筒壁与引流管主体1外壁固定连接,支撑套筒81外筒壁上活动连接有滑动套筒83,滑动套筒83的外筒壁与调节螺母84螺纹连接,滑动套筒83的端部还连接密封敷贴9;所述的调节螺母84的一端设有限位环槽85,限位环槽85与限位环86活动连接(该结构确保调节螺母84在旋转时不会沿支撑套筒81的轴向滑动),限位环86经固定杆87与支撑套筒81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套筒81外筒壁与滑动套筒83内筒壁间还设有导向条82。前述的密封敷贴9,是凡士林纱布。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管主体1前端插入患者胸腔后第一气囊环4处于胸腔内,此时需对胸腔闭式引流管密封固定,具体密封固定如下:通过导气管5向第一气囊环4内充气,因第一气、二气囊环相互连通,通过观察第二气囊环6即能知晓胸腔内第一气囊环4的大小,使医生能够实时知晓气囊环的充气程度,充气完成后,关闭阀门7;之后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8将密封敷贴9推向胸腔外部的皮肤,并将密封敷贴9压于胸腔外皮肤上进行密封;密封完成的同时也完成了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固定。密封调节机构8将密封敷贴9推向胸腔外部的皮肤的操作如下:旋转调节螺母84使滑动套筒83沿导向条82滑动,该滑动将密封敷贴9推向胸腔外部的皮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主体(1),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2),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还设有凹形环槽(3),凹形环槽(3)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4),第一气囊环(4)经导气管(5)与第二气囊环(6)连通,导气管(5)的进气端设有阀门(7);所述的第一气囊环(4)与第二气囊环(6)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8),密封调节机构(8)与密封敷贴(9)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主体(1),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设有引流侧孔(2),引流管主体(1)前端的侧壁上还设有凹形环槽(3),凹形环槽(3)内储存有第一气囊环(4),第一气囊环(4)经导气管(5)与第二气囊环(6)连通,导气管(5)的进气端设有阀门(7);所述的第一气囊环(4)与第二气囊环(6)间还设有可伸缩的密封调节机构(8),密封调节机构(8)与密封敷贴(9)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防脱式胸腔闭式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密封调节机构(8)包括支撑套筒(81),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维娟胡剑罗帆王德琴李争胡怡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