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魔方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088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魔方插座,其包括插座壳体和设于插座壳体内的插套组件,插套组件包括有呈层状分布且相互间通过绝缘隔板隔开的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均为一体成型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该魔方插座的插套组件的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均为一体成型件,电极插套与相应导电片也为一体成型件,没有焊接、铆接等中间步骤,简化了装配工序,便于工人装配操作,不仅使得导电片结构更为简单、整体性更好,安装更为方便,而且也避免了现有采用焊接、铆接结构所存在的接触不良的隐患,提高了插座的工作安全性和可靠性。

A magic square so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魔方插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座,尤其是涉及一种立体式的魔方插座。
技术介绍
魔方插座改变了传统插座的插孔均设于同一平面上的结构布置,它呈立体设计(如现有常见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多个面上都设有插孔,因此其不仅在小巧的体积上能同时插多个插头,且使用时插头间不会相互干涉。如本申请人早期申请的公告号为CN204304180U的“一种魔方插座”,如公告号为CN205429231U的“魔方插座”,都披露了一种魔方插座结构。又如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申请号为CN201620954482.9(授权公告号为CN205921139U)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开的“一种改进的魔方插座结构”。这些魔方插座的内部均安装有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且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均各自通过多个触片连接而成,触片间的电连接(不管是螺钉、焊锡还是点焊)这一环节较为麻烦,增加了装配工序,由此也使整个插座的组装变得麻烦,且长久工作时,触片之间的连接容易出现松动现象,造成触片接触不良,进而影响插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导电片结构简单、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的魔方插座。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魔方插座,包括插座壳体和设于插座壳体内的插套组件,所述插套组件包括有呈层状分布且相互间通过绝缘隔板隔开的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均为一体成型件。为了使导电片与电极插套整体性更好,避免彼此容易松动的问题,所述插座壳体的至少两个不同面上开有插孔,所述的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上均一体成形有与所述插孔相对应的电极插套。进一步优选,所述插座壳体的至少两个不同面上开有插孔,所述插座壳体内部与插孔相对应的内侧壁上安装有限位板,在所述限位板上开有与所述插孔相对应的插接孔,所述插套组件限位在所述限位板上且所述电极插套与对应的插接孔、插孔自内向外一一对应。为了实现插套组件的模块化组装,所述插套组件还包括有上夹板和下夹板,所述绝缘隔板包括设于所述L极导电片与E极导电片之间的上绝缘隔板和设于所述E极导电片与N极导电片的下绝缘隔板,所述上夹板、L极导电片、上绝缘隔板、E极导电片、下绝缘隔板、N极导电片和下夹板呈模块化整体结构。为了将限位板连接在插套组件上,所述上夹板上成型有上定位柱,所述下夹板上成型有下定位柱,所述限位板的对应位置上设有与上定位柱和下定位柱相配合的限位孔,上定位柱和下定位柱插入对应的限位孔内而使限位板连接在插套组件上。为了将插套组件可靠地限位在插座壳体内,所述插座壳体内壁的四个转角处成型有竖向限位槽,所述模块化整体结构的四个转角部限位在所述竖向限位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壳体的内部并位于插套组件的下方安装有插针支架,所述插针支架上安装有电极插针,所述电极插针与所述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相电连接。这样,插座采用不带线的结构。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座壳体的底部安装有与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相电连接的电线。这样,插座采用带线的结构。为了使魔方插座带有USB功能,所述插座壳体的顶部设有盖板,所述盖板带有USB接口,在所述的插座壳体内安装有相应的USB充电线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该魔方插座的L极导电片、E极导电片及N极导电片均为一体成型件,电极插套与相应导电片也为一体成型件,没有焊接、铆接等中间步骤,简化了装配工序,便于工人装配操作,不仅使得导电片的结构更为简单、整体性更好,安装更为方便,而且也避免了现有采用焊接、铆接结构所存在的接触不良的隐患,提高了插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了插座的使用寿命。另外,该魔方插座的插套组件采用模块化组装设计,装配更为方便,体积较小,携带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插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插套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魔方插座包括插座壳体1,插座壳体1呈镂空的正方体,插套组件2安装在插座壳体1内。插座壳体1顶部敞开并通过盖板6盖住,盖板6带有USB接口7,在插座壳体1内安装有相应的USB充电线路板8。另外,盖板6上还安装有开关按钮9。插座壳体1的内部安装有插针支架4,插针支架4位于插套组件2的下方,插针支架4底部安装有电极插针41,电极插针41外露于插针壳体1底部并与插套组件2的导电片相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插套组件2包括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夹板27、L极导电片21、上绝缘隔板25、E极导电片22、下绝缘隔板26、N极导电片23和下夹板28,并呈模块化整体结构。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呈层状分布,L极导电片21与E极导电片22之间通过上绝缘隔板25隔开,E极导电片22与N极导电片23通过下绝缘隔板26隔开。电极插针41与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相电连接。为了实现极性配合,相应地,电极插针41包括E极插针、N极插针和L极插针。本实施例的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均为一体成型件,即无需采用焊接或者铆接等连接工艺,装配更为方便。并且,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上均一体成形有电极插套24。插座壳体1的三个侧面上开有插孔11,插座壳体1的内部对应于插孔的内侧壁上安装有限位块3,在限位板3上开有与插孔11相对应的插接孔31。另外,插套组件2的上夹板27上成型有上定位柱271,插套组件2的下夹板28上成型有下定位柱281,对应限位板3上设有与上定位柱271和下定位柱281相配合的限位孔32,上定位柱271和下定位柱281插入对应的限位孔32内,使限位板3连接在插套组件2上。另外,插座壳体1内壁的四个转角处成型有竖向限位槽12,插套组件2的四个转角部限位在竖向限位槽12内。安装时,首先,将插套组件2组装起来,然后,将限位板3连接在插套组件2上,最后,套上插座壳体1并装上盖板6,安装非常方便。安装完毕后,电极插套24、限位板3上的插接孔31和插座壳体1上的插孔11自内向外一一对应。特别是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N极导电片23以及相应的电极插套24采用一体成型结构,没有焊接、铆接等中间步骤,简化了装配工序,便于工人装配操作,不仅使得导电片的结构更为简单、整体性更好,安装更为方便,而且也避免了现有采用焊接、铆接结构所存在的接触不良的隐患,提高了插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了插座的使用寿命。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魔方插座在插座壳体1的底部安装有与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魔方插座,包括插座壳体(1)和设于插座壳体内的插套组件(2),所述插套组件(2)包括有呈层状分布且相互间通过绝缘隔板隔开的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均为一体成型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魔方插座,包括插座壳体(1)和设于插座壳体内的插套组件(2),所述插套组件(2)包括有呈层状分布且相互间通过绝缘隔板隔开的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其特征在于:所述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均为一体成型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魔方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1)的至少两个不同面上开有插孔(11),所述的L极导电片(21)、E极导电片(22)及N极导电片(23)上均一体成形有与所述插孔(11)相对应的电极插套(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魔方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壳体(1)内部与插孔相对应的内侧壁上安装有限位板(3),在所述限位板(3)上开有与所述插孔(11)相对应的插接孔(31),所述插套组件(2)限位在所述限位板(3)上且所述电极插套(24)与对应的插接孔(31)、插孔(11)自内向外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魔方插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套组件(2)还包括有上夹板(27)和下夹板(28),所述绝缘隔板包括设于所述L极导电片(21)与E极导电片(22)之间的上绝缘隔板(25)和设于所述E极导电片(22)与N极导电片(23)的下绝缘隔板(26),所述上夹板(27)、L极导电片(21)、上绝缘隔板(25)、E极导电片(22)、下绝缘隔板(26)、N极导电片(23)和下夹板(2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利和童世凯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市清风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