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5944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4: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包括:文件夹模块,用于对同一组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搜索、分类、删除、修改文件夹;数据导入模块,用于选择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数据浏览模块,用于浏览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文件;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用于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处理,包含: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数据保存模块,用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多种分割,将CTA血管造影结果自动分析处理后,直接输出位虚拟模型,帮助医生在术中准确定位开窗。通过软件后台测量,术中直接可视定位,数据精准、简便易行、效率较高。

An intelligent aortic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影像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
技术介绍
主动脉支架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已经初步应用在临床,但是如何快速精准个性化定位开窗部位,目前常用的手段有手工测量和3D打印模型,存在误差和耗时太长的问题。其次,支架的开窗位置是根据影像学测量获得,由于是间接测量,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主要的并发症是由于开窗位置的偏差,造成分支动脉无法重建,进而出现相关的并发症。比如,申请号201610694873.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的方法,其包括如下工艺步骤:获取患者主动脉及分支的CT或核磁影像学数据,将数据处理为3D打印机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将处理过的数据传输到3D打印机,打印机进行打印;将获得的模具进行抛光处理;将模具进行常温消毒,消毒后置于手术台上;将主动脉支架型血管置于模具内,根据分支动脉开口的位置及大小在支架上进行标记;取出支架根据标记进行开窗改制;将改制完成的支架重新装入输送器内;将支架在体内进行释放,最后经窗口进行分支动脉的重建。相比现有的人工测量或者医学影像间接测量,提高了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的效率,但是打印后的模型仍然要经过后续抛光、消毒、标记、开窗改制、装入输送器、分支动脉的重建,步骤繁杂,费时费力,难免存在误差,使得最终的模型不够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存在步骤繁杂,费时费力,且后续的操作步骤容易存在误差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解决现有的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存在步骤繁杂,费时费力,且后续的操作步骤容易存在误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包括:文件夹模块,用于对同一组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搜索、分类、删除、修改文件夹;数据导入模块,用于选择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数据浏览模块,用于浏览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文件;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用于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处理,包含: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数据保存模块,用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优选的,所述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三维模型包括.stl模型、.js3d模型。优选的,所述数据浏览模块浏览的三维模型包含.stl模型、.js3d模型。优选的,所述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的智能分析及处理,具体为:提取血管,基于快速血管边界跟踪的脉管建模技术,一键智能提取血管;拉直血管,基于一键智能提取血管的结果,一键智能拉直血管;重建模型,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三维重建出拉直血管模型;输出信息,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对其进行智能分析,输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孔径信息及相对位置信息。优选的,所述数据保存模块具体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保存为.js3d模型,将单个或多个三维模型保存为.jsmr模型。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如果已有建好的文件夹,则直接打开文件及,如果没有已有建好的文件夹,则新建文件夹;然后,判断文件夹是否需要编辑,需要编辑则编辑;判断是否需要导入数据,如果需要则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如果不需要则打开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判断是否需要浏览数据,如果需要则浏览查看已经导入的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判断是否需要智能分析及处理,如果需要则提取血管、拉直血管、重建模型、输出信息;最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优选的,所述导入数据时导入的三维模型包括.stl模型、.js3d模型。优选的,所述浏览数据时导入的三维模型包括.stl模型、.js3d模型。优选的,所述智能分析及处理时提取血管、拉直血管、重建模型、输出信息,具体为:提取血管,基于快速血管边界跟踪的脉管建模技术,一键智能提取血管;拉直血管,基于一键智能提取血管的结果,一键智能拉直血管;重建模型,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三维重建出拉直血管模型;输出信息,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对其进行智能分析,输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孔径信息及相对位置信息。优选的,所述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具体为: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保存为.js3d模型,将单个或多个三维模型保存为.jsmr模型。(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及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现了对医学影像数据的多种分割,将CTA血管造影结果自动分析处理后,直接输出位虚拟模型,帮助医生在术中准确定位开窗。通过软件后台测量,术中直接可视定位,数据精准、简便易行、效率较高,解决现有的应用3D打印模型进行主动脉支架体外开窗存在步骤繁杂、费时费力,且后续的操作步骤容易存在误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的系统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方法的方法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软件主界面风格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软件数据导入\浏览界面风格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软件数据处理界面风格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软件数据导入\浏览界面风格图下对文件夹信息进行修改的对话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软件数据导入\浏览界面风格图下文件夹删除对话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包括:文件夹模块,用于对同一组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搜索、分类、删除、修改文件夹;数据导入模块,用于选择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数据浏览模块,用于浏览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文件;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用于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处理,包含: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数据保存模块,用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其中,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三维模型包括.stl模型、.js3d模型。其中,数据浏览模块浏览的三维模型包含.stl模型、.js3d模型。其中,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的智能分析及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文件夹模块,用于对同一组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搜索、分类、删除、修改文件夹;/n数据导入模块,用于选择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n数据浏览模块,用于浏览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文件;/n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用于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处理,包含: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n数据保存模块,用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文件夹模块,用于对同一组数据以文件夹的形式进行管理,包括:新建、搜索、分类、删除、修改文件夹;
数据导入模块,用于选择导入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
数据浏览模块,用于浏览图片、图像序列和三维模型文件;
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用于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及处理,包含: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
数据保存模块,用于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进行保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导入模块导入的三维模型包括.stl模型、.js3d模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浏览模块浏览的三维模型包含.stl模型、.js3d模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分析及处理模块对CT血管造影数据进行提取血管、拉直血管、输出信息、重建模型的智能分析及处理,具体为:
提取血管,基于快速血管边界跟踪的脉管建模技术,一键智能提取血管;
拉直血管,基于一键智能提取血管的结果,一键智能拉直血管;
重建模型,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三维重建出拉直血管模型;
输出信息,基于智能拉直血管的结果,对其进行智能分析,输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的孔径信息及相对位置信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主动脉影像智能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保存模块具体将三维建模后得到的模型保存为.js3d模型,将单个或多个三维模型保存为.jsmr模型。


6.一种主动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