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及其检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外观检测设备,特别涉及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及其检测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工件检测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视觉检测系统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引用。而电子领域,由于其零部件细小,设计多样性、数量巨大等原因,因此该领域往往会运用视觉检测系统来替代人工检测。而传统的视觉检测系统,在检测时,一个拍摄相机往往只进行一个角度的拍摄,当一个角度拍摄完成后,往往需要依靠机械驱动,将工件转移到下一检测工位,并且工件或者拍摄相机需要进行角度变化,从而满足检测要求。这些视觉检测系统,空间占用大(因为需要进行多工位检测),而且工件在转移过程中,也存在二次伤害的几率。笔记本电脑是常见的电子设备,其电脑底盖的是每台笔记本电脑都需要的。传统对于笔记本电脑的外观检测时依靠人工进行检测,因为其尺寸较大,易于人工检测。但是检测效率低,检测强度大。而且也正因为电脑底盖的尺寸较大,现有的视觉检测系统都无法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中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能够实现 ...
【技术保护点】
1.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具有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有校准模组(2)、抓取模组(3)和拍摄模组(4);所述校准模组(2)包括用于放置工件的中转平台(21),中转平台(21)上设有用于校准工件位置的校准组件(22);所述抓取模组(3)包括第一多轴机械臂(31),第一多轴机械臂(31)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第一吸盘(32);第一多轴机械臂(31)用于驱动第一吸盘(32)将待检的工件从中转平台(21)吸附抓取或将已检的工件放置到中转平台(21)上;所述拍摄模组(4)包括第二多轴机械臂(41),第二多轴机械臂(41)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用于拍摄工件的摄像头组件(42);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具有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有校准模组(2)、抓取模组(3)和拍摄模组(4);所述校准模组(2)包括用于放置工件的中转平台(21),中转平台(21)上设有用于校准工件位置的校准组件(22);所述抓取模组(3)包括第一多轴机械臂(31),第一多轴机械臂(31)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第一吸盘(32);第一多轴机械臂(31)用于驱动第一吸盘(32)将待检的工件从中转平台(21)吸附抓取或将已检的工件放置到中转平台(21)上;所述拍摄模组(4)包括第二多轴机械臂(41),第二多轴机械臂(41)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用于拍摄工件的摄像头组件(42);所述第一多轴机械臂(31)和第二多轴机械臂(41)协同配合,以用于对第一吸盘(32)上的工件进行拍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42)包括第一基板(421);所述第一基板(421)固定连接在第二多轴机械臂(41)的工作端;第一基板(421)上固定设有用于拍摄工件拐角的拐角拍摄相机(422);所述拐角拍摄相机(422)包括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基板(421)上的工业相机和环形光源;所述工业相机与环形光源配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42)还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基板(421)上用于拍摄工件的边缘的第一线扫描拍摄相机(423);所述机架(1)上设有光源模组(5);所述光源模组(5)包括第三多轴机械臂(51),第三多轴机械臂(51)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线性光源(52);所述第一多轴机械臂(31)、第二多轴机械臂(41)和第三多轴机械臂(51)协同配合,以用于对第一吸盘(32)上的工件进行拍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组件(42)还包括用于拍摄工件的大平面的第二线扫描拍摄相机(424);所述第二线扫描拍摄相机(424)固定连接在第一基板(42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有滑轨(6);所述第一多轴机械臂(31)在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下滑动设置在滑轨(6)上;所述第二多轴机械臂(41)、第三多轴机械臂(51)均设在滑轨(6)的同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还设有可实现X轴方向和Z轴方向移动的线性模组机械臂(7),上料输送带(8)和下料输送带(9);线性模组机械臂(7)的工作端固定设有用于吸附抓取工件的第二吸盘;线性模组机械臂(7)用于驱动第二吸盘将上料输送带(8)上的待检的工件转移至中转平台(21)上,第一多轴机械臂(31)用于驱动第一吸盘(32)将待检的工件从中转平台(21)吸附抓取,还用于驱动第一吸盘(32)将已检的工件放置到下料输送带(9)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脑底盖外观检测三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校准组件(22)包括第一基准板(221)、第二基准板(222)、与第一推动气缸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一推料板(223)以及与第二推动气缸的输出轴固定连接的第二推料板(224);第一基准板(221)和第二基准板(222)固定连接在中转平台(21)的边缘,且呈直角分布;所述第一推动气缸和第二推动气缸均固定连接在机架(1)上;第一推料板(223)和第二推料板(224)均位于中转平台(21)的边缘,且第一推料板(223)与第一基准板(221)相对设置,第二推料板(224)与第二基准板(222)相对设置。
技术研发人员:裴卫巍,潘正颐,侯大为,王罡,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微亿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