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5423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1: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在隔震建筑隔震层风道完全断开的上下结构处采用补偿风管装置连接,柔性风管本体骨架包覆于柔性风管本体外表面形成柔性支撑连接体,能够确保在上部结构变形时,风道井通风截面最大程度的保持通风面积,在上连接法兰和下连接法兰之间设有伸缩支撑装置,形成自支撑伸缩结构;使上连接法兰上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上井口下部密封连接,使下连接法兰下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下井口上部密封连接,上部建筑位移时风管伸缩变形,建筑位移结束后,伸缩支撑装置牵拉柔性风管本体回归风道中心面,从而解决了隔震建筑在上部建筑发生位移时刚性链接风道井材料形变无法满足变形出现断裂的问题。

A 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mpensation duct device and its installa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风管安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隔震建筑在建筑物的基础或层间安装隔震装置形成一个隔震层,隔震装置可消耗地震能量,有效地保障上部结构与内部人员、设备的安全。隔震建筑由上部结构、隔震层和下部结构三部分组组成,在地震波或一定水平荷载作用下上部结构会出现水平位移。建筑设计要求穿越隔震层风道与要有补偿功能,实现隔震建筑结构空间解耦。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16,《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通风管道技术规程》JGJ141,及专业图集均无具体要求和成熟做法。仅有的《建筑隔震柔性管道》行业标准,只限于直径为200毫米以下的圆形管道,与本工程穿越隔震层规格为1400×620(mm)的矩形风道,在形状与规格上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工程需求。目前已有隔震建筑在隔震层风道安装施工过程中多采用金属风管竖向连接上下建筑风道,金属风管固定在隔震层上下风道口。采用刚性固定的风管在隔震层进行法兰连接。隔震建筑受到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风管本体(6-2)、柔性风管本体骨架(6-1)、上连接法兰(5)和下连接法兰(9),柔性风管本体骨架(6-1)包覆于柔性风管本体(6-2)外表面,上连接法兰(5)与柔性风管本体(6-2)上端外侧固定连接,下连接法兰(9)与柔性风管本体(6-2)下端外侧固定连接;上连接法兰(5)和下连接法兰(9)之间设有伸缩支撑装置;下连接法兰(9)下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下井口(12)上部密封连接,上连接法兰(5)上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上井口(1)下部密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风管本体(6-2)、柔性风管本体骨架(6-1)、上连接法兰(5)和下连接法兰(9),柔性风管本体骨架(6-1)包覆于柔性风管本体(6-2)外表面,上连接法兰(5)与柔性风管本体(6-2)上端外侧固定连接,下连接法兰(9)与柔性风管本体(6-2)下端外侧固定连接;上连接法兰(5)和下连接法兰(9)之间设有伸缩支撑装置;下连接法兰(9)下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下井口(12)上部密封连接,上连接法兰(5)上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上井口(1)下部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隔震层风道上井口(1)下部设有上支撑板(2),上支撑板(2)下表面水平设置;隔震层风道下井口(12)上部设有下支撑板(11),下支撑板(11)采用角钢结构,下支撑板(11)的内角面分别与隔震层风道下井口(12)的上表面和侧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下支撑板(11)上部设有定位丝杆,下连接法兰(9)下端设有与定位丝杆配合连接的通孔,下连接法兰(9)与定位丝杆通过螺母紧固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连接法兰(5)上表面与隔震层风道上井口(1)下部之间设有密封条(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密封条(3)采用补偿式q形密封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三维动态补偿风管装置,其特征在于,下连接法兰(9)与隔震层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宾灿冯璐李兴武王建州刘茂窦哲常珍瑜曹钰任怡敏王福海魏龙殷实秦文敏刘皎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