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5358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0:48
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其内的容源器包括半球顶部与平板底部,半球顶部、平板底部之间的侧围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半球顶部的上方为上加热器的底部,平板底部的下方为下加热器的顶部,上加热器的顶部与阻拦网层相连接,阻拦网层上近上加热器、阻拦网层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感温仓,该感温仓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顶端的上方,感温仓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本设计不仅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而且加热效果较好,生产效率较高,可调性较强。

A textile fiber generation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纺织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具体适用于提高纳米纤维的生产效率。
技术介绍
纳米纤维是指直径在几十到几百纳米的超细纤维,它具有非常大比表面积、超细孔隙度、良好的机械特性等其它纤维所不能拥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纳米纤维广泛用于纺织材料、组织工程支架、过滤介质、纳米传感器、复合材料等领域。纳米纤维的制备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到目前为止,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有许多种,如拉伸法、微相分离、模板合成、自组装、静电纺丝等,其中静电纺丝法以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静电纺丝也存在以下固有缺陷:首先,制备过程中需要施加高压电场,成本高,安全问题需要额外关注;其次,生产效率低;再次,溶液需要一定比例的溶剂使溶液具有一定传导率,会导致污染。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施加高压电场、受传导率约束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的纺织纤维生成系统。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包括容源器、旋转轴与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的内部设置有容源器,该容源器的内部设置有纤维源,容源器的底部与旋转轴的顶部相连接;所述容源器包括半球顶部与平板底部,半球顶部、平板底部之间的侧围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且纤维源为聚合物;所述半球顶部的上方为上加热器的底部,平板底部的下方为下加热器的顶部,上加热器的顶部与阻拦网层相连接,阻拦网层上近上加热器、阻拦网层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感温仓,该感温仓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顶端的上方,收集装置的底端与基座相连接,感温仓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所述测温传感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固定梁、旋转梁、活动导电片、固定导电片、蜡块,且固定梁、旋转梁均为绝缘材料制造;所述金属外壳的顶壁上开设有一个进温口,该进温口的内壁与嵌入其内部的蜡块相粘接,蜡块与位于其正下方的旋转梁的右部正对设置,旋转梁的中部与固定梁的顶部相铰连,固定梁的底部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的内表面相连接,旋转梁的左部与活动导电片的底部相连接,活动导电片的顶部与同轴的固定导电片的正面正对设置,固定导电片高于活动导电片设置,固定导电片的背面经绝缘柱与金属外壳的顶壁的内表面相连接,且固定导电片宽于活动导电片设置;所述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信号发射器电路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侧壁、绝缘柱后与固定导电片的背面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电路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依次穿过金属外壳的底壁、旋转梁的左部后与活动导电片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旋转梁的左部与抬高部的底部相连接,该抬高部的顶部与活动导电片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抬高部与旋转梁之间的夹角是锐角。所述射出嘴近平板底部设置,射出嘴、平板底部在垂直方向的间距小于半球顶部最高点、射出嘴在垂直方向的间距。所述半球顶部最高点、射出嘴在垂直方向的间距为射出嘴、平板底部在垂直方向的间距的三至十倍。所述上加热器为中空结构,包括输气管与弧形的加热罩,所述加热罩的底面覆盖于半球顶部的正上方,加热罩的顶面与输气管的底端相连接,且加热罩的内部与输气管的内部相通。所述下加热器为环形结构,包括同心的加热环与内空环,加热环环绕于内空环的外部;所述内空环的中部贯穿而过有旋转轴,内空环的外壁与加热环的内壁相连接,且加热环、内空环均位于平板底部的正下方。所述加热环的外壁与升降杆的顶端相连接,升降杆与旋转轴相平行。所述射出嘴包括依次连接的对外口、嘴内腔与对内口,嘴内腔为外窄内宽的圆锥台结构,对外口的直径小于对内口的直径,射出嘴的外部空间依次经对外口、嘴内腔、对内口后与容源器的内部相通。所述上加热器的底部边缘位于嘴内腔的正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中,容源器的内部设置有聚合物,容源器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容源器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上加热器、下加热器,容源器的底部与旋转轴的顶端相连接,使用时,上加热器、下加热器对容源器内的聚合物进行加热,使其成为熔融状态,以得到熔融液体,熔融液体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且分子缠结处于一个合理范围,同时,旋转轴带动容源器作高速回转运动,熔融液体在射出嘴处形成泰勒锥,当离心力大于黏弹力和表面张力时,熔融液体被拉伸以形成纳米纤维,并射在外部的收集装置上以方便收集。因此,本专利技术不需要施加高压电场、不受传导率约束,能生成纺织用的纳米纤维,且生产效率较高。2、本专利技术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中,容源器包括半球顶部与平板底部,半球顶部、平板底部之间的侧围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射出嘴近平板底部设置,射出嘴、平板底部在垂直方向的间距小于半球顶部最高点、射出嘴在垂直方向的间距,该设计利于聚合物熔融状态的形成,且利于熔融液体向射出嘴流动,从而提高纤维的生成效率。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加热效果较好,生成效率较高。3、本专利技术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中,上加热器内弧形的加热罩覆盖于半球顶部的正上方,不仅实现了对聚合物的上方加热,且由于聚合物基本上都位于半球顶部内,如此加热利于提高对容源器内聚合物的加热效果,同时,下加热器中同心的加热环、内空环均位于平板底部的正下方,实现了对聚合物的下方加热,上方、下方加热相结合,加热效果更好,熔融液体质量更好,此外,升降杆还能根据加热要求,调整下加热器与容源器的间距。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加热效果较好,可调性较强。4、本专利技术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中,阻拦网层上设置有一个感温仓,感温仓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该测温传感器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使用时,测温传感器经感温仓对容源器附近的温度进行监控,一旦温度过高,会损害纳米纤维的生成质量时,就会导通测温传感器、信号发射器、电源所在的电路回路,再由信号发射器发信号给主控室以停止运行。因此,本专利技术能自动温控,控制效率较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容源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加热环、内空环的俯视图。图4是图1中测温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纤维源1、容源器2、半球顶部21、平板底部22、射出嘴23、对外口24、嘴内腔25、对内口26、旋转轴3、上加热器4、输气管41、加热罩42、下加热器5、加热环51、内空环52、升降杆53、测温传感器6、金属外壳61、进温口61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固定梁64、旋转梁65、抬高部651、活动导电片66、固定导电片67、绝缘柱671、蜡块68、收集装置7、阻拦网层8、感温仓81、基座9。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包括容源器(2)、旋转轴(3)与收集装置(7),所述收集装置(7)的内部设置有容源器(2),该容源器(2)的内部设置有纤维源(1),容源器(2)的底部与旋转轴(3)的顶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n所述容源器(2)包括半球顶部(21)与平板底部(22),半球顶部(21)、平板底部(22)之间的侧围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23);所述半球顶部(21)的上方为上加热器(4)的底部,平板底部(22)的下方为下加热器(5)的顶部,上加热器(4)的顶部与阻拦网层(8)相连接,阻拦网层(8)上近上加热器(4)、阻拦网层(8)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感温仓(81),该感温仓(81)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7)顶端的上方,收集装置(7)的底端与基座(9)相连接,感温仓(81)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包括容源器(2)、旋转轴(3)与收集装置(7),所述收集装置(7)的内部设置有容源器(2),该容源器(2)的内部设置有纤维源(1),容源器(2)的底部与旋转轴(3)的顶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源器(2)包括半球顶部(21)与平板底部(22),半球顶部(21)、平板底部(22)之间的侧围上设置有与其内部相通的射出嘴(23);所述半球顶部(21)的上方为上加热器(4)的底部,平板底部(22)的下方为下加热器(5)的顶部,上加热器(4)的顶部与阻拦网层(8)相连接,阻拦网层(8)上近上加热器(4)、阻拦网层(8)交接处的部位设置有感温仓(81),该感温仓(81)的外壁位于收集装置(7)顶端的上方,收集装置(7)的底端与基座(9)相连接,感温仓(81)的内部设置有测温传感器(6),该测温传感器(6)与信号发射器、电源位于同一个电路回路中,且信号发射器与主控室进行信号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梁(65)的左部与抬高部(651)的底部相连接,该抬高部(651)的顶部与活动导电片(66)的底部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抬高部(651)与旋转梁(65)之间的夹角是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出嘴(23)近平板底部(22)设置,射出嘴(23)、平板底部(22)在垂直方向的间距小于半球顶部(21)最高点、射出嘴(23)在垂直方向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纺织纤维生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福明
申请(专利权)人:吴江福爱梁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