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2830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4:20
一种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属于通用热交换零部件技术领域,包括网板、传热膜、若干固定杆和盖板;网板呈长方形,网板分为上层、中间主体层和下层,中间主体层包括若干条通道隔离条,每相邻2条通道隔离条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道;上层、下层为安装传热膜和网板定位用;传热膜与网板相隔装配;传热膜为亲水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热回收为全逆向回收,回收效率高、体积小。

Air heat and moisture recovery mechanism of hydrophilic membrane reverse flow du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
本技术为风道空气热回收机芯,特别涉及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属于通用热交换零部件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空气品质(IAQ),PM2.5所引发的广泛讨论,给家用新风机产品带来巨大的商机,新风机能满足对室内空气除霾、热回收、湿量回收、室内净化等功能处理。家用新风机的核心技术是风道空气热回收机芯,风道空气热回收机芯所具备的能量和湿量回收效率的高低,还有安装容积大小,直接关系到家用新风机产品的使用效果。未来几年,优质新风机产品在中国家庭中的普及会同家用空调的普及一样,商用方面也必将取得长足进长,但这方面的产品尚处于空缺状态。空气能量回收装置的核心技术为风道空气热回收机芯。目前最常用的传递通道是四棱形交叉流传热通道,这种通道传递效率最高只有50%,递减式传热温差,且传热路线较短,这种90度交叉流传热方式是传热效率最差的传热通道,但这种交叉流传热也有传热风阻小的优点,在目前只重视通风量,忽视能量回收性能的情况下,交叉流通风道仍有一定市场。最近出现了六棱形传热通道,此种传热通道增加了三分之一的逆向流传热效果,另外还有50%以上为交叉流传热通道,传热效率提高了20%。这种传热通道的风阻偏大,六边形设计对传热膜材料有较大浪费,浪费材料22%左右,所以一直得不到推广。总之,现有四棱形交叉流传热通道和六棱形传热通道能量和湿量回收效率低,且安装容积大、浪费材料,极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热回收机芯传热通道能量和湿量回收效率低,且安装容积大、浪费材料的缺陷,提供了一种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可以达到热回收为全逆向回收,回收效率高、体积小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简称热湿回收机芯,包括网板、传热膜、若干固定杆和盖板;所述网板呈长方形,网板在上、下方向分为上层、中间主体层和下层,中间主体层包括若干条通道隔离条,每相邻2条通道隔离条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道;上层、下层为安装传热膜和网板定位用,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在组装时作为固定杆定位用;所述网板包括若干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若干块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结构相同,上、下面方向相反,安装时,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间隔组装,隔着传热膜放置,也就是说,上、下相邻2块网板的空气流通道是上、下对应的;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新风空气流通道,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污风空气流通道;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通称为空气流通道,空气流通道的宽度均相等;新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上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下部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上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新风进口,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下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新风出口;污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下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上部横向设置段,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下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污风进口,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上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污风出口;传热膜与网板的装配关系由下至上为:第1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1块网板(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2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2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3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3块网板(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4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4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依次类推,反复多层装配构成热湿回收机芯;上、下网板之间为卡接连接;空气流通道的两侧为通道隔离条,空气流通道的上、下面为传热膜;上、下两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通过中间的传热膜形成热湿交换;热湿回收机芯的上部和下部的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顺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热湿回收机芯的中部的纵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逆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使热湿交换更为充分;在整个传热流道过程中,有2个弯道,上部横向空气流通道至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为1个弯道,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至下部横向空气流通道为又1个弯道,使空气流的局阻也有所增加,以利于湿热的充分交换;网板结构尺寸:宽度:50-2000mm;长度:80-4500mm;出风口长度:35-2290mm,出风口长度应小于1/2长度;空气流通道宽度:20-300mm,空气流通道即为分出风口;出风口间距:5-50mm,出风口间距越长,逆向流越长;中间主体层厚度:1.5-18mm,即为风口高度,根据风阻情况设计;网板总厚度:4.5-54mm,网板总厚度=3*中间主体层厚度;所述传热膜为亲水膜、设计为长方形,亲水膜的总数量与网板的总数量相等,亲水膜的形状与网板的形状相匹配;亲水膜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与网板上的固定杆穿孔相对应;也就是说,亲水膜的数量等于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数量之和,在装配时,上、下大小一致;所述亲水膜为铝基亲水膜或异相亲水膜;所述盖板,共有2块,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的上、下两端部;盖板、网板和传热膜水平设置,网板和传热膜正、反面交叉叠放,所述固定杆垂直设置,盖板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与网板上的固定杆穿孔相对应;盖板、网板和传热膜各通过固定杆穿孔、自下至上穿设在固定杆上;所述网板共为13块,包括7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6块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网板采用ABS工程塑料注塑而成,所述亲水膜共为13块,与网板数量相等。网板的中间主体层包括8条通道隔离条,8条通道隔离条和上、下边框共组成9条空气流通道。网板的中间主体层两端部向上方向分别设置有上凸头,网板的中间主体层两端部紧靠上凸头、向下方向设置有下凸头,上方网板的下凸头卡接在下方网板的上凸头一侧,使上方网板和下方网板卡接连接。网板结构尺寸:宽度:200mm,长度:500mm,出风口长度:230mm,空气流通道宽度:23mm,出风口间距:10mm,出风口高度尺寸:3mm,网板总高度:9mm。包括6根固定杆;装配过程为盖板、网板和传热膜按装配关系、自下至上地穿到6根固定杆上,具体过程是:首先安装一块盖板,再把第1块传热膜朝反面方向安装,第1块网板(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反面方向安装,其次把第2块传热膜朝正面方向安装,第2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正面方向安装,接着重复上面的次序,再把第3块传热膜朝反面方向安装,第3块网板(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反面方向安装,把第4块传热膜朝正面方向安装,把第4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正面方向安装,一直按上述次序组装下去,直至把全部网板和传热膜组装完后,最后装上另一块盖板;或是首先安装一块盖板,再把第1块传热膜朝正面方向安装,第1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正面方向安装,把第2块传热膜朝反面方向安装,第2块网板(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反面方向安装,再把第3块传热膜朝正面方向安装,第3块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朝正面方向安装,把第4块传热膜朝反面方向安装,把第4块网板(污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简称热湿回收机芯,包括网板、传热膜、若干固定杆和盖板,其特征在于:/n所述网板呈长方形,网板在上、下方向分为上层、中间主体层和下层,中间主体层包括若干条通道隔离条,每相邻2条通道隔离条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道;上层、下层为安装传热膜和网板定位用,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在组装时作为固定杆定位用;所述网板包括若干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若干块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结构相同,上、下面方向相反,安装时,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间隔组装;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新风空气流通道,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污风空气流通道;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通称为空气流通道,空气流通道的宽度均相等;/n新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上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下部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上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新风进口,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下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新风出口;污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下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上部横向设置段,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下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污风进口,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上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污风出口;/n传热膜与网板的装配关系由下至上为:第1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1块网板即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2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2块网板即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3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3块网板即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4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4块网板即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依次类推,反复多层装配构成热湿回收机芯;上、下网板之间为卡接连接;/n空气流通道的两侧为通道隔离条,空气流通道的上、下面为传热膜;上、下两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通过中间的传热膜形成热湿交换;热湿回收机芯的上部和下部的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顺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热湿回收机芯的中部的纵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逆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使热湿交换更为充分;在整个传热流道过程中,有2个弯道,上部横向空气流通道至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为一个弯道,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至下部横向空气流通道为又一个弯道;/n网板结构尺寸:宽度:50-2000mm;长度:80-4500mm;出风口长度:35-2290mm;/n空气流通道宽度:20-300mm;出风口间距:5-50mm;中间主体层厚度:1.5-18mm;网板总厚度:4.5-54mm;/n所述传热膜为亲水膜、设计为长方形,亲水膜的总数量与网板的总数量相等,亲水膜的形状与网板的形状相匹配;亲水膜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与网板上的固定杆穿孔相对应;所述亲水膜为铝基亲水膜或异相亲水膜;/n所述盖板,共有2块,设置在热湿回收机芯的上、下两端部;盖板、网板和传热膜水平设置,网板和传热膜正、反面交叉叠放,所述固定杆垂直设置,盖板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与网板上的固定杆穿孔相对应;盖板、网板和传热膜各通过固定杆穿孔、自下至上穿设在固定杆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亲水膜逆向流风道空气热湿回收机芯,简称热湿回收机芯,包括网板、传热膜、若干固定杆和盖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网板呈长方形,网板在上、下方向分为上层、中间主体层和下层,中间主体层包括若干条通道隔离条,每相邻2条通道隔离条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道;上层、下层为安装传热膜和网板定位用,网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孔,在组装时作为固定杆定位用;所述网板包括若干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若干块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结构相同,上、下面方向相反,安装时,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间隔组装;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新风空气流通道,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的空气流通道为污风空气流通道;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通称为空气流通道,空气流通道的宽度均相等;
新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上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下部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上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新风进口,新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下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新风出口;污风空气流通道包括右下部横向设置段、中部纵向设置段和左上部横向设置段,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右下部横向设置段右端为污风进口,污风空气流通道的左上部横向设置段左端为污风出口;
传热膜与网板的装配关系由下至上为:第1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1块网板即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2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2块网板即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3块传热膜、反向安装;第3块网板即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第4块传热膜、正向安装;第4块网板即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依次类推,反复多层装配构成热湿回收机芯;上、下网板之间为卡接连接;
空气流通道的两侧为通道隔离条,空气流通道的上、下面为传热膜;上、下两块新风空气流通道网板和污风空气流通道网板通过中间的传热膜形成热湿交换;热湿回收机芯的上部和下部的横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顺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热湿回收机芯的中部的纵向设置段,新风空气流通道和污风空气流通道形成互为逆向流的空气热湿交换通道,使热湿交换更为充分;在整个传热流道过程中,有2个弯道,上部横向空气流通道至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为一个弯道,中部纵向空气流通道至下部横向空气流通道为又一个弯道;
网板结构尺寸:宽度:50-2000mm;长度:80-4500mm;出风口长度:35-2290mm;
空气流通道宽度:20-300mm;出风口间距:5-50mm;中间主体层厚度:1.5-18mm;网板总厚度:4.5-54mm;
所述传热膜为亲水膜、设计为长方形,亲水膜的总数量与网板的总数量相等,亲水膜的形状与网板的形状相匹配;亲水膜上也设置有若干个固定杆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安春董际鼎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东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