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123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包括在沉井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迎水面的若干个前部锚桩和设置在沉井背水面的若干个后部锚桩,所述的前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传力结构清晰、传力距离短等优点,相比传统的远距离锚墩定位系统而言,能够显著减小沉井定位系统规模,节省实施成本。因为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靠近沉井,能够强制约束沉井沿水流方向的位移,从而能够有效抑制沉井偏位,降低沉井倾斜风险,提高沉井定位精度以及安装质量。

A kind of anchor pile positioning structure near the open caisson in 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
本技术涉及沉井施工
,具体是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水上沉井在大型桥梁基础施工中应用广泛。因江水(河水或海水)水流流速作用,尺寸较大的沉井结构往往受到较大的水流力作用,为沉井在水上定位与着床稳定带来较大困难。传统锚墩定位系统中的锚墩一般距离沉井100m以上以远离沉井冲刷范围,并采用远距离钢丝绳滑车系统或钢绞线千斤顶张拉系统连接锚墩和沉井,以此实现对沉井的定位和调整的功能。传统方法中,锚墩系统规模庞大,占用水域面积大,且因钢丝绳或钢绞线连接系统受力均匀性控制难度大,存在定位系统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用于减小定位系统的规模,降低施工成本,并且提高沉井的定位精度。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包括在沉井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迎水面的若干个前部锚桩和设置在沉井背水面的若干个后部锚桩,所述的前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与沉井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本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具有传力结构清晰、传力距离短等优点,相比传统的远距离锚墩定位系统而言,能够显著减小沉井定位系统规模,节省实施成本,因为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靠近沉井,能够强制约束沉井沿水流方向的位移,从而能够有效抑制沉井偏位,降低沉井倾斜风险,提高沉井定位精度以及安装质量。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均采用钢管桩。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钢管桩结构现有,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并且施工方便,便于装卸,重复利用率高,有利于节约施工成本。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部锚桩包括两个钢管桩和若干个连接在两个钢管桩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的后部锚桩包括两个钢管桩和若干个连接在两个钢管桩之间的连接杆。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提高钢管桩打入河床后的稳定性,避免钢管桩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倾斜或位移而影响沉井的定位精度。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部锚桩包括三个钢管桩和若干个连接在钢管桩与钢管桩之间的连接杆,所述的后部锚桩包括三个钢管桩和若干个连接在钢管桩与钢管桩之间的连接杆。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提高钢管桩打入河床后的稳定性,避免钢管桩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倾斜或位移而影响沉井的定位精度。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钢管桩上设置有相对于钢管桩倾斜设置且朝向与水流方向平行的斜向加强杆。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增加钢管桩的强度以及稳定性,提高钢管桩的抗冲击能力。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钢管桩内填充有加强材料。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增加钢管桩的强度和刚性。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加强材料采用混凝土、砂浆、硫磺砂浆中的一种。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前部锚桩和/或后部锚桩上设置有用于与沉井连接的拉索。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增强沉井的稳定性,减小沉井受水流影响而发生的位移或倾斜。附图说明图1为前部锚桩和后部锚桩布置位置的俯视图;图2为图1的主视图;图3为沉井下沉过程示意图;图4为沉井着床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3中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布置位置的俯视图;图6为图5的主视图;图7为实施例4中前部锚桩与后部锚桩布置位置的俯视图;图8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部锚桩,2-后部锚桩,3-河面,4-河床,5-沉井,6-钢管桩,7-连接杆,8-斜向加强杆,9-拉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包括在沉井5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5迎水面的前部锚桩1和设置在沉井5背水面的后部锚桩2,使沉井5在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围绕形成的区域内下沉施工。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2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将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分别植入河床4内,如图3、图4所示,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安装好之后,再使沉井5下沉、着床。利用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能够缩小沉井5的定位区域,从而有利于减小定位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并且相较于传统的远距离锚墩定位系统而言,能够显著减小定位系统的规模,从而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节约施工成本。由于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靠近沉井5,能够强制约束沉井5沿水流方向的位移,能够有效抑制沉井5偏位,降低沉井5倾斜风险,提高沉井5定位精度以及安装精度。沉井5着床之后,拆除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由于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尺寸较小、占地面积较小,能够便于拆除以及重复利用,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使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的顶端均超过河面3,以此便于在施工时快速找到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所在的位置。实施例2: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均采用钢管桩6。钢管桩6为现有结构,能够直接使用,不需要进行二次加工,并且便于打入河床4内,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实施例3:如图5、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部锚桩1采用两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所述的后部锚桩2采用两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河床4的硬度不高,河床4表面通常会有淤泥,钢管桩6打入河床4之后,在水流的作用下会有松动、倾斜的风险,使用两个钢管桩6并通过连接杆7相连接来制成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能够在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打入河床4之后增加支点的数量,从而提高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的稳定性,有利于防止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倾斜,避免沉井3的定位精度受到影响。使连接杆7的长度方向与水流方向平行,能够减小前部锚桩1或后部锚桩2所承受的水流冲击力。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实施例4:如图7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部锚桩1采用三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三棱柱形,所述的后部锚桩2采用三个钢管桩6通过若干个连接杆7相连接而形成三棱柱形。使用三个钢管桩6并通过连接杆7相连接来制成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能够在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打入河床4之后增加支点的数量,能够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的稳定性,防止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沉井(5)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5)迎水面的若干个前部锚桩(1)和设置在沉井(5)背水面的若干个后部锚桩(2),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2)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沉井(5)着床区域内且设置在沉井(5)迎水面的若干个前部锚桩(1)和设置在沉井(5)背水面的若干个后部锚桩(2),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所述的后部锚桩(2)与沉井(5)的距离在30cm~100c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与后部锚桩(2)均采用钢管桩(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包括两个钢管桩(6)和若干个连接在两个钢管桩(6)之间的连接杆(7);所述的后部锚桩(2)包括两个钢管桩(6)和若干个连接在两个钢管桩(6)之间的连接杆(7)。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中沉井近邻锚桩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部锚桩(1)包括三个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有为张鸿张永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二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