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599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9: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包括采用交叉连接的固定臂和滑动臂,所述固定臂和所述滑动臂在同一高度处设有垂直折弯;所述滑动臂的前段设有钩子,所述钩子通过滑动模块在所述滑动臂的前端前后可控滑动;所述固定臂前方设有与椎体固定的固定模块。通过所述滑动臂和所述固定臂连接寰枢椎,通过所述固定臂上的所述固定模块对枢椎进行固定,再通过所述滑动臂上的滑动模块将脱位的寰椎拉回复位,然后再进行固定和植骨操作,实现从后路对寰枢椎前脱位的复位。

A posterior reduction device for atlantoaxial dislo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
技术介绍
寰椎和枢椎是人体的第一、第二颈椎,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寰枢椎脱位都将导致脊髓受压,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甚至瘫痪死亡;而寰枢椎脱位治疗的关键是实现寰枢椎复位,解除脊髓压迫。寰枢椎脱位根据复位的难易程度,划分为可复型、难复型和不可复型3种。其中可复型牵引后即可复位,只要在复位状态下进行牢固的固定和可靠的植骨融合即可;而不可复型由于寰枢椎间存在骨性连接和融合,几乎无法复位,临床上多采取直接切除压迫组织解除神经压迫,但难度大风险高;而对于难复性脱位,虽然现有的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技术具有一定的提拉复位功能,但由于脱位后形成的瘢痕组织造成的复位阻力往往大于钉棒系统的提拉复位力量,所以单纯钉棒复位往往复位不佳。因此,为了实现难复性寰枢椎的脱位,往往需要先经口腔进行寰枢椎前方的软组织瘢痕松解手术,再利用钉棒固定提拉复位,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理论上,若脱位的寰枢椎间无骨性连接融合,只要复位力量>瘢痕束缚阻力,则就可以复位,从而免除复杂的经口瘢痕松解手术。因此,如果除内固定钉棒的提拉复位力外,同时还有加大复位力量的附加手术器械装置,必将进一步促进复位,大大降低手术难度。临床上,根据寰枢椎脱位的方向,以寰椎前脱位最为多见,即寰椎同时向前、向下两个方向脱位,约占95%以上。而难复性寰椎前脱位的复位,目前主要采用前路松解后再进行复位操作,其需要从患者口腔进入,并在咽喉开口进行,这一个操作一方面难度极大,另一方面,口腔进入范围小,也提高了操作的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寰椎前脱位的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前路复位带来的操作困难。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包括采用交叉连接的固定臂和滑动臂,所述固定臂和所述滑动臂在同一高度处设有垂直折弯;所述滑动臂的前段设有钩子,所述钩子通过滑动模块在所述滑动臂的前端可进行前后方向的可控滑动;所述固定臂前方设有与椎体固定的固定模块。具体的,所述滑动模块包括滑块和卡位装置,所述钩子固定在带有滑动齿的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通过所述卡位装置固定在所述滑动臂上,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用于所述滑块穿过的卡槽和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位于所述卡位装置内部,并通过齿轮与所述滑块啮合,另一端穿通所述卡位装置外壁,并连接固定有转动柄,与所述转轴水平设置有止退片,所述止退片一端嵌入所述滑动齿间,中部通过栓固定在所述卡位装置上,在所述栓和所述止退片之间还设有扭簧,使所述止退片处于嵌入所述滑动齿间的状态。所述固定模块为所述固定臂的前端分成两个叉臂,所述叉臂内设孔道,所述孔道内设螺纹。本技术的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通过所述滑动臂连接控制脱位寰椎,通过所述固定臂上的所述固定模块对枢椎进行固定,再通过所述滑动臂上的滑动模块将脱位的寰椎拉回复位,然后再进行植骨操作,实现对脱位寰枢椎在前后方向上的复位。进一步,所述叉臂上中间部分设有与棘突中线呈50-70度夹角的棘突孔道,所述棘突孔道内设螺纹。外带螺纹的固定钉沿所述棘突孔道拧入时可将叉臂固定于枢椎棘突,起到防止叉臂滑动的功效。进一步,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还包括穿过所述孔道和/或所述棘突孔道的螺钉,所述螺钉设有外螺纹,且附带刻度,可防止拧入过深进入椎管损伤脊髓。进一步,所述固定臂与所述滑动臂交叉连接处的下方形成手柄,所述手柄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包括螺纹杆和限位螺母,所述螺纹杆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其中一个手柄上,对应另一个手柄上设有通孔,所述螺纹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所述限位螺母套设在所述螺纹杆上并位于两个所述手柄之间。从而在加压闭合手柄时能够缩小和控制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之间张开的幅度,实现寰枢椎在头尾方向上的良好复位。作为另一种可选的方式,技术人还对所述滑动模块提出了另外一种结构,其中,包括固定在滑动臂上的滑动管道和螺纹杆,所述钩子的尾部套入所述滑动管道内,所述螺纹杆从所述滑动管道的另一端套入所述滑动管道内,并通过螺纹与所述滑动管道连接,所述螺纹杆与所述钩子在所述滑动管道内连接,所述螺纹杆底部外围设有环形凹槽,形成连接头,所述钩子尾部设有小孔,所述小孔入口处直径大于环形凹槽部分直径而小于连接头的直径,所述小孔内部的直径大于所述连接头的直径,所述连接头套入所述小孔内,通过转动所述螺纹杆,实现所述螺纹杆在所述滑动管道中移动,进而牵动所述钩子移动实现复位过程中的复位移动。进一步,所述滑动管道侧壁设有长条形窗口,所述钩子尾部设有侧壁定位螺孔,所述侧壁定位螺孔的开口方向朝所述窗口,所述侧壁定位螺孔上设有定位螺钉,通过所述侧壁定位螺孔和所述定位螺钉,从而防止钩子在移动时,随着螺纹杆的转动而发生转动。本技术的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实现了从后路对寰椎前脱位的复位操作,降低了复位操作的难度,减小患者手术的风险,并且,操作过程可控,安全性更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的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的另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的另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背面);图5为图1所示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的另一个侧面的结构示意图(顶面);图6为所述叉臂12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固定臂和滑动臂对脱位的寰枢锥进行复位时,固定和位移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螺纹杆和滑动管道以及钩子的连接关系局部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螺纹杆与滑动管道及钩子的连接关系局部的截面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中螺纹杆与钩子的连接关系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包括采用交叉连接的固定臂1和滑动臂2,固定臂1和滑动臂2在同一高度处设有垂直折弯;滑动臂2的前段设有钩子21,钩子21通过滑动模块3在滑动臂2的前端可进行前后方向的可控滑动;固定臂1前方设有与椎体固定的固定模块11。具体的,滑动模块3包括滑块31和卡位装置32,钩子21固定在带有滑动齿的滑块31上,滑块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交叉连接的固定臂和滑动臂,所述固定臂和所述滑动臂在同一高度处设有垂直折弯;所述滑动臂的前段设有钩子,所述钩子通过滑动模块在所述滑动臂的前端可进行前后方向的可控滑动;所述固定臂前方设有与椎体固定的固定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交叉连接的固定臂和滑动臂,所述固定臂和所述滑动臂在同一高度处设有垂直折弯;所述滑动臂的前段设有钩子,所述钩子通过滑动模块在所述滑动臂的前端可进行前后方向的可控滑动;所述固定臂前方设有与椎体固定的固定模块。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模块包括滑块和卡位装置,所述钩子固定在带有滑动齿的所述滑块上,所述滑块通过所述卡位装置固定在所述滑动臂上,所述卡位装置包括用于所述滑块穿过的卡槽和转轴,所述转轴一端位于所述卡位装置内部,并通过齿轮与所述滑块啮合,另一端穿通所述卡位装置外壁,并连接固定有转动柄,与所述转轴水平设置有止退片,所述止退片一端嵌入所述滑动齿的卡口中间,中部通过栓固定在所述卡位装置上,在所述栓和所述止退片之间还设有扭簧,使所述止退片处于嵌入所述滑动齿的卡口中间的状态。


3.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模块为所述固定臂的前端分成两个叉臂,所述叉臂内设孔道,所述孔道内设螺纹。


4.如权利要求3中所述寰枢椎脱位后路复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上中间部分设有与棘突中线呈50-70度夹角的棘突孔道,所述棘突孔道内设螺纹。


5.如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向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