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鸿椿专利>正文

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及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329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7: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其包含一第一模板、一第二模板、多个连接杆及多个支撑单元。该第一模板的外表面设有分隔的多个直立的框条,相邻两直立的框条之间界定一支撑空间。该第二模板与第一模板之间界定一灌浆空间以提供灌浆。该多个连接杆将该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结合。各支撑单元悬挂在一对应的支撑空间内,各支撑单元包含多个横料及至少一连接绳,该连接绳沿着穿过该多个横料且与该多个横料结合,各支撑单元可从所容纳的支撑空间内沿着一直向向上提起取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更提供一种墙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可以使模板具有足够的侧向支撑力,且不用缩减建筑物空间,更可达到回收支撑组件再利用的效果。

A kind of wall formwork device and mak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尤指一种可降低墙结构体的建筑成本的模板装置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以灌浆方式构筑墙壁结构体的常用方法,一般利用多个模板建构分隔开的内侧模与外侧模,且通过多个拉杆连接内侧模与外侧模,使得该内侧模与外侧模之间形成一灌浆空间以提供灌浆成型一墙体。在灌浆之前,一般会在灌浆空间内配置钢筋及管线,并利用多个支撑件斜向抵靠在内侧模与外侧模的外侧以使该二侧模具有足够的侧向支撑强度以承受灌注混凝土时所产生的侧向压力。但,常用制作墙体的方法在墙体的内侧或外侧一般皆须预留模板与支撑件的架设空间,造成建筑物空间的缩减。特别当施工的建筑物墙体邻近另一建筑物的墙壁时,支撑件的斜向架设对于建筑物的尺寸/空间必然会造成负面影响。或有的改善方法,在完成灌浆后,不拆除外侧模的模板与支撑件,使得墙的外侧模与支撑件能够尽量邻近另一建筑物的墙体以避免过度缩减架建筑物空间。然而,支撑件的数量相当多,没有拆除的支撑件造成有用材料的浪费,进而提高建筑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及制作方法,该模板装置的外侧模板具有足够的侧向支撑力,且特别适用于施工的墙体邻近另一建筑物的地点实施,达到不缩减建筑物的空间以及可回收支撑组件再利用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包含至少一第一模板、至少一第二模板、多个连接杆以及多个支撑单元。该第一模板具有相背对的内表面与外表面,该第一模板的外表面设有在一横向分隔的多个直立的框条,相邻两直立的框条之间界定一支撑空间。该第二模板与该第一模板在一纵向分隔一距离,该纵向与该横向垂直,该第一模板的内表面面向该第二模板,该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界定一灌浆空间以提供灌浆。该多个连接杆沿着该纵向延伸且将该至少一第一模板与该至少一第二模板结合。各支撑单元容纳在其中一支撑空间内,各支撑单元可从所容纳的支撑空间内取出。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框条的外端两侧分别具有沿着该横向延伸的一翼部,各翼部面向该第一模板的外表面且与该第一模板之间界定一沟槽,各沟槽沿着该直向延伸,该支撑空间由相邻两直立的框条的沟槽之间所界定出,各支撑单元可拆卸的容纳在该支撑空间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支撑单元包含在一直向分隔的多个横料及至少一连接绳,该直向与纵向及该横向垂直,该至少一连接绳沿着该直向穿过该多个横料且与该多个横料结合,各支撑单元悬设在其中一支撑空间内,而各横料包含在该横向分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各横料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位在一对应支撑空间的其中一沟槽内。较佳者,该横料与该横向间不互为水平。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支撑单元包含在该横向分隔的两连接绳,各连接绳具有一上段,当各支撑单元安装在一对应支撑空间时,各连接绳的上段凸出该第一模板的上端。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各框条依其高度方向具有间隔分布设置的多个螺孔,该螺孔相对形成在该第一模板的内表面,各连接杆包含第一段与第二段,该第一段锁入一对应的螺孔且该第二段穿过该第二模板并固定。在一可行的实施例中,各框条内部具有一补强框且该补强框内依框条高度方向具有间隔分布设置的多个螺帽,该螺帽提供形成该螺孔。本专利技术的墙的制作方法包含:提供如上述实施例的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在该灌浆空间内进行灌浆以成型一墙结构体;以及在完成灌浆后将支撑单元从所容纳的支撑空间内沿着该直向向上提起取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模板装置的上视示意图,并显示该模板装置的建构位置邻近一建筑物。图2为图1的模板装置的组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模板装置的第一模板与支撑单元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的支撑单元组装于第一模板的外表面的一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的支撑单元组装于第一模板的外表面的一平面图。图6为图1的模板装置的一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模板装置12第一模板122板材14第二模板16连接杆18支撑单元20灌浆空间22凸部24内表面26外表面28框条30支撑空间32补强框34螺孔341螺帽36翼部38沟槽40穿孔42第一段44第二段46定位垫片48锁紧螺帽50横料52连接绳54第一端56第二端58上段60上端62建筑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图1至图6显示依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墙的模板装置10,模板装置10包括至少一第一模板(外侧模板)12、至少一第二模板(内侧模板)14、多个连接杆16以及多个支撑单元18。第一模板12与第二模板14在一纵向分隔一预设距离(见图1),且利用该多个连接杆16将第一模板12与第二模板14结合,使得第一模板12与第二模板14之间界定一灌浆空间20以提供灌浆成型一墙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2由多块直立的金属板材122连接组成,各板材122上成型有呈浪状的凸部22以提高强度。在可行的实施例中,第一模板12由单一板体构成。第一模板12具有相背对的内表面24与外表面26,第一模板12的内表面24面向第二模板14,第一模板12的外表面26设有在一横向分隔的多个直立的框条28(见图2),该横向与该纵向垂直;而在一可行的实施步骤中,多个直立的框条28依横向分隔定位固定后,多个板材122安置结合在两邻近直立的框条28之间而构成该第一模板12。相邻两直立的框条28之间界定一支撑空间30以提供一对应的支撑单元18容纳,且该框条28在其依其高度方向具有间隔分布设置的多个螺孔34,该螺孔34延伸形成在该第一模板12的内表面24,该螺孔34用以提供一对应连接杆16的一端锁入。在本实施例中,在考虑该框条28实施时所承受灌注混凝土时产生的侧向压力条件下,该框条28的内部可具有一断面呈U状的补强框32且该补强框32内固定一螺帽341以提供形成该螺孔34,当然,如该框条28的材质、材料厚度的改变因而提高其强度时,该补强框32是可免除实施。在可行的实施例中,螺帽341固定在第一模板12的内表面24。再者,框条28的外端两侧分别具有沿着该横向延伸的一翼部36,各翼部36面向第一模板12的外表面26且与第一模板12之间界定一沟槽38(见图2),使得各支撑空间30的两侧分别具有一沟槽38,各沟槽38沿着与该横向及该纵向垂直的一直向延伸,亦即,各沟槽38由第一模板12的上端延伸到第一模板12的下端,而该支撑空间30由相邻两直立的框条28的沟槽38之间所界定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模板14由一块直立的木模板构成且第二模板14上设有多个穿孔40(见图6)。各连接杆16为一螺杆且沿着该纵向延伸穿过第二模板14。各连接杆16包含分隔的第一段42与第二段44,连接杆16的第一段42锁入一对应的螺孔34且连接杆16的第二段44穿过第二模板14的一对应穿孔40并利用定位垫片46与锁紧螺帽48固定。此外,可利用多个支撑件(未图示)抵靠在该第二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具有相背对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所述第一模板的外表面设有在一横向分隔的多个直立的框条,相邻两直立的框条之间界定一支撑空间;/n至少一第二模板,其与所述第一模板在一纵向分隔一距离,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垂直,所述第一模板的内表面面向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界定一灌浆空间以提供灌浆;/n多个连接杆,其沿着所述纵向延伸且将至少一所述第一模板与至少一所述第二模板结合;以及/n多个支撑单元,各支撑单元容纳在其中一支撑空间内,且各支撑单元可从所容纳的支撑空间内取出。/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12 TW 1071321351.一种墙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第一模板,所述第一模板具有相背对的内表面与外表面,所述第一模板的外表面设有在一横向分隔的多个直立的框条,相邻两直立的框条之间界定一支撑空间;
至少一第二模板,其与所述第一模板在一纵向分隔一距离,所述纵向与所述横向垂直,所述第一模板的内表面面向所述第二模板,所述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之间界定一灌浆空间以提供灌浆;
多个连接杆,其沿着所述纵向延伸且将至少一所述第一模板与至少一所述第二模板结合;以及
多个支撑单元,各支撑单元容纳在其中一支撑空间内,且各支撑单元可从所容纳的支撑空间内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墙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框条的外端两侧分别具有沿着所述横向所延伸的一翼部,各翼部面向所述第一模板的外表面且与所述第一模板之间界定一沟槽,各沟槽沿着直向延伸,所述支撑空间由相邻两直立的框条的沟槽之间所界定出,各支撑单元可拆卸的容纳在所述支撑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墙的模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单元包含在一直向分隔的多个横料及至少一连接绳,所述直向与纵向及所述横向垂直,所述至少一连接绳沿着所述直向穿过多个所述横料且与多个所述横料结合,各横料包含在所述横向分隔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各横料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位在一对应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鸿椿
申请(专利权)人:陈鸿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