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24703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8: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滑动连接有移动导线柱,所述移动导线柱固定连接有定位条,所述移动导线柱套接有圆筒,所述底座开设有内槽,所述内槽活动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固定连接有齿条和导向橡胶,所述导向橡胶活动连接有第一限位橡胶,所述第一限位橡胶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条,所述内槽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条,所述第二限位条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橡胶。该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通过设置滑槽和定位条,利用简单平移调整纱线相对位置,设置转轴和齿条,有利于便捷切换进线装置的工作和调整状态,达到快速有效调整经纬线密度的效果。

A device for adjusting the density of warp and weft for knitting fabric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
本技术涉及纺织
,具体为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
技术介绍
织布机,又叫纺机、织机、绵纺机等,早期的织布机都是依靠人力带动的织布机,需要用足踩织机纱线木棍,右手拿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作投纬引线的姿态。这种足蹬式腰机没有机架。卷布轴的一端寄在腰间,双足蹬住另一端的经轴并张紧织物,用分经棍将经纱按奇偶数分成两层,用提综杆提起经纱形成梭口,以骨针引纬线,打纬刀打纬。目前,纺织业在我国是一个劳动密度程度高和对外依存较大的产业,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纺织领域的生产设备也在不断革新,但是从手工纺织到自动机械纺织进步的过程中,整个工艺流程仍然延续至今,都是将植物纤维捻在一起纺成线或纱,再从线纺织成布料。从线到布料这个工艺过程中,往往需要将纱线从线筒上拉扯出来,再送入到纺织机中进线纺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纱线是成圈的缠绕在线筒上,而传统工艺都是将纱线从线筒纺织机械的结构通常大致包括纺织主体和传输支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成排纱丝处于高速输送状态,传统纺织机设备不易调整经纬密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指示卡(2),所述底座(1)的顶面滑动连接有移动导线柱(3),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指向标(4),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条(5),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表面套接有圆筒(6),所述圆筒(6)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纱线(7),所述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滑槽(8),所述滑槽(8)的表面与定位条(5)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内槽(9),所述内槽(9)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11),所述旋钮(11)的侧面与底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织面料生产用可调节经纬线密度的进线装置,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指示卡(2),所述底座(1)的顶面滑动连接有移动导线柱(3),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指向标(4),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定位条(5),所述移动导线柱(3)的表面套接有圆筒(6),所述圆筒(6)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纱线(7),所述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滑槽(8),所述滑槽(8)的表面与定位条(5)的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底座(1)的顶面开设有内槽(9),所述内槽(9)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转轴(10),所述转轴(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钮(11),所述旋钮(11)的侧面与底座(1)的侧面活动连接,所述转轴(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齿条(12)和导向橡胶(13),所述齿条(12)的侧面和定位条(5)的侧面活动连接,所述导向橡胶(13)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一限位橡胶(14),所述第一限位橡胶(1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条(15),所述第一限位条(15)的侧面与内槽(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内槽(9)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条(16),所述第二限位条(16)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橡胶(1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凤珍蒋永芬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汇瑞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