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轮毂立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2248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全地形车的一种结构件,具体公开了全地形车的轮毂立柱,包括框架式的立柱本体,立柱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悬架活动连接,且立柱本体的下部与轮毂总成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轮毂立柱的立柱本体设置为框架结构,在保证立柱本体强度达标的前提下,框架结构能够降低其本身的重量,节省用料,并降低整车的质量,便于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发挥处更好的性能。

All terrain vehicle hub colum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全地形车轮毂立柱
本技术涉及全地形车的一种结构件,具体涉及全地形车的轮毂处的连接结构件,尤其涉及全地形车的轮毂立柱。
技术介绍
全地形车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该种车型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全地形车的基本构造包括如下构件:车架、悬架、轮毂立柱、刹车系统、转向系统、发动机、传动装置、座椅与安全装备,其中,轮毂立柱作为轮毂处的连接构件,也是悬架组件中最主要的受力零部件,其受力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现有的全地形车的轮毂立柱多为整体铸铁全模设计,重量较大,强度适中,在突变载荷的冲击下,可能会产生局部形变或者龟裂,造成车辆整体性能下降。也有采用全模钢材料制成的轮毂立柱,在沿用传统结构的基础上改善了材质,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强度,但导致了材料的浪费,增加了成本;同时,无论是铸铁还是钢材,由于重量较大,采用传统结构时增加了整车的重量,也不利于车辆发挥更好的性能。因此,现有的轮毂立柱还存在改进的空间,以提高整车性能的发挥,故需要提出更为合理的技术方案,对现有轮毂立柱的结构进行改进,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全地形车的轮毂立柱,旨在通过改进轮毂立柱的结构,在保证一定强度的基础上,降低轮毂立柱的重量,使全地形车的性能更为优越。为了实现上述效果,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全地形车轮毂立柱,连接悬架和轮毂总成,所述的轮毂立柱包括框架式的立柱本体,立柱本体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悬架活动连接,且立柱本体的下部与轮毂总成连接。上述公开的轮毂立柱,将立柱本体设置为框架式,减轻了立柱的大量重量,从而减轻了全地形车整体的重量,便于提高车辆可发挥的性能。具体的,所述的立柱本体包括上部段、中部段和下部段,所述的上部段设有与悬架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的下部段设有与悬架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使立柱本体相对于悬架转动。优选的,所述的上部段,中部段和下部段依次连接,上部段与悬架之间连接并相对转动,可提供多向转动;下部段与悬架之间连接并相对转动,可提供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的转动。同时,所述的上部段、中部段和下部段连接后组成的立柱本体具有一定的弧度,可行的是,从立柱本体的上端到下端,立柱本体逐渐向外凸出,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分别设置在立柱本体的上端处和下端处。立柱本体设置为具有一定弧度,其目的在于便于立柱本体的下端与轮毂连接,避免轮毂在转动过程中与立柱本体发生运动干涉。进一步的,立柱本体与轮毂总成相连接时,立柱本体作为轮毂总成的支撑固定结构,本技术通过立柱本体的下部段与轮毂总成连接,此处举出下部段的一种可行结构:所述的下部段包括主接板,主接板上设有用于安装轮毂总成的主接孔。再进一步,继续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主接板进行优化,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主接板上还设有用于安装刹车总成的安装结构。通过安装结构可安装机械式、气压式或液压式的刹车总称,配合轮毂处的刹车盘,提供减速,保证行车安全。所述的立柱本体为刹车总成提供安装固定的位置和工作的空间,使立柱本体的功能多样化。进一步的,下部段连接悬架和轮毂总成,受力并传递力的作用,在其自身能够实现该种功能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可行的结构,本技术在上述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下部段的结构进行优化,并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主接板上相对设置有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对应设置有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所述的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用于设置于悬架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的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即为设置第二连接结构的位置。再进一步,所述的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分别与主接板插接。优选的,所述的上固定板、主接板和下固定板组合成U形结构,所述的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固定板与下固定板之间的销轴或球头杆,所述的销轴或球头杆通过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进行连接固定并与悬架转动配合。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与主接板连接的边缘形成焊接间隙一。焊接间隙一可帮助容纳上固定板、下固定板与主接板之间融化的焊接料。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中部段,用于连接上部段和下部段,具体的,举出如下可行的技术方案:所述的中部段包括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立支架,所述立支架的下边缘与下部段连接固定,立支架的下边缘与主接板的上边缘贴合,且立支架的下边缘还与上固定板插接;所述立支架的上边缘与上部段连接固定。进一步的,为防止立支架在承受力作用时发生倾斜,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立支架进行优化,具体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相邻两个立支架之间设置有斜支架,斜支架的两侧边缘分别与立支架连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的上部段包括设置于中部段上边缘处的夹板,所述的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夹板上的立筒和设置在立筒上的转轴杆。进一步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夹板用于支撑立筒,因此对夹板的结构进行优化,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夹板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立筒的卡槽或卡孔。进一步的,立筒设置于夹板上需保持稳定,以达到良好的连接强度,故对上述技术方案中公开的夹板进行优化,举出如下可行的方案:所述的夹板上设置有侧支架,所述的侧支架位于立筒的两侧并将立筒夹紧。进一步的,所述的侧支架位于夹板的上端面,侧支架的底部与夹板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焊接间隙二。再进一步,所述的侧支架与夹板通过插接的方式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将轮毂立柱的立柱本体设置为框架结构,在保证立柱本体强度达标的前提下,框架结构能够降低其本身的重量,节省用料,并降低整车的质量,便于全地形车在行驶过程中发挥处更好的性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图1是轮毂立柱安装至车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轮毂立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中B处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5是轮毂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主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斜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夹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上图中,各标号的含义是:1、立柱本体;2、悬架;3、轮毂总成;4、上部段;5、中部段;6、下部段;7、主接板;701、主接孔;702、安装部;8、下固定板;9、上固定板;10、立支架;11、斜支架;12、夹板;13、侧支架;14、立筒;15、转轴杆;16、焊接间隙一;17、焊接间隙二;18、弯折部;19、卡槽;20、凸出部;2001、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阐释。实施例...

【技术保护点】
1.全地形车轮毂立柱,连接悬架(2)和轮毂总成(3),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式的立柱本体(1),立柱本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悬架(2)活动连接,且立柱本体(1)的下部与轮毂总成(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全地形车轮毂立柱,连接悬架(2)和轮毂总成(3),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式的立柱本体(1),立柱本体(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悬架(2)活动连接,且立柱本体(1)的下部与轮毂总成(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轮毂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本体(1)包括上部段(4)、中部段(5)和下部段(6),所述的上部段(4)设有与悬架(2)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的下部段(6)设有与悬架(2)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使立柱本体(1)相对于悬架(2)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轮毂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部段(6)包括主接板(7),主接板(7)上设有用于安装轮毂总成(3)的主接孔(70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轮毂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接板(7)上相对设置有上固定板(9)和下固定板(8),所述上固定板(9)与下固定板(8)对应设置有上固定孔和下固定孔,所述的上固定板(9)、下固定板(8)分别与主接板(7)插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轮毂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固定板(9)和下固定板(8)与主接板(7)连接的边缘形成焊接间隙一(16)。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世界宋博睿魏晓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