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测定装置、导光部件以及光测定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1606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测定装置等,即使在试料未被壳体完全覆盖的状态下,也能够增大测定的S/N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解决手段为一种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的光测定装置,具备: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光检测部,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检测;导光路,将来自上述试料的光向上述光检测部导光;以及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面向上述容器用空洞,上述导光路的出射端面向所述光检测部,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入射端以及上述出射端以外的上述导光路周围,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相对于从上述入射端到上述出射端的距离(L)之比为0.2以下。

Light measuring device, light guiding part and light meas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光测定装置、导光部件以及光测定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测定装置、导光部件以及光测定方法。
技术介绍
在光测定装置中,S/N比是对测定精度产生影响的重要要素之一。在通过光检测器检测到的检测光(S)中,除了来自测定对象的试料的光以外,还含有噪声光(N)。例如,未通过试料而从光测定装置的外部向光检测器入射的外部光以及其散射光为噪声光(N)的一个例子。因此,以往的光测定装置的构造一般为,在光测定时,至少试料容器以及光检测器被遮光性的壳体完全覆盖。在该情况下,壳体存在必须是至少能够收容试料容器的大小这样的制约。在光测定所使用的试料容器中,存在全长为一百数十mm那么大的容器(专利文献1),在上述制约下难以实现光测定装置的小型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6551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66581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测定装置等,即使在试料未被壳体完全覆盖的状态下,也能够增大测定的S/N比。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观点为一种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的光测定装置,具备: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光检测部,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检测;导光路,将来自上述试料的光向上述光检测部导光;以及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上述导光路的出射端与上述光检测部光学地连接,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入射端以及上述出射端以外的上述导光路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相对于从上述入射端到上述出射端的距离(L)之比为0.2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观点为,在第一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为80μm以上。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观点为,在第一或者第二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具备由多个上述导光路构成的导光路组。本专利技术的第四观点为,在第一至第三观点的任一个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上述导光路以及上述吸光部由相同的树脂构成。本专利技术的第五观点为一种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导光的导光部件,具备: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导光路,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导光;以及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导光路的上述入射端以及出射端以外的上述导光路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相对于从上述入射端到上述出射端的距离(L)之比为0.2以下。本专利技术的第六观点为一种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的光测定装置,具备: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光检测部,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检测;导光路组,具有多个导光路,该多个导光路具有面向上述容器用空洞的入射端以及面向上述光检测部的出射端,将来自上述试料的光向上述光检测部导光;以及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导光路的上述入射端以及出射端以外的上述导光路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上述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第七观点为,在第六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还具备:光源,向上述试料照射光;以及光学多层膜滤波器,位于上述导光路组的上述入射端至上述出射端之间。本专利技术的第八观点为,在第七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还具备彩色玻璃滤波器,该彩色玻璃滤波器在上述导光路组内的上述光学多层膜滤波器至上述出射端之间,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本专利技术的第九观点为,在第八观点的光测定装置中,上述导光路具有使来自试料的光透射的硅树脂部、以及向上述硅树脂部中分散的光学材料粒子,上述硅树脂部与上述光学材料粒子的折射率在第一波长中一致,在与上述第一波长不同的第二波长中不一致。本专利技术的第十观点为一种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的光测定方法,包括:照射步骤,对由多个导光路构成的导光路组照射光;以及检测步骤,对来自上述导光路组的多个上述导光路的光一并进行检测,吸收光的吸光部覆盖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以及出射端以外的周围。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观点,即使未通过壳体完全覆盖试料容器,也能够进行检测光(S)相对于噪声光之比足够高的光测定。作为其结果,即使试料容器较大,也能够使光测定装置小型化。此外,在以往的光测定装置中,需要在将试料向光测定装置插入之后,为了遮挡外部光而关闭盖。与此相对,在本专利技术的光测定装置中,不需要盖的开闭动作,因此作业负担较少、操作性良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观点,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检测光强度,并且进行足够高的S/N比的光测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观点,能够抑制导光路与吸光部的界面上的光的散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七观点,即使具有光学多层膜滤波器也能够提供小型的光测定装置。以往,具备光学多层膜滤波器的光测定装置,为了使向光学多层膜滤波器的入射角成为0度而需要光学透镜。然而,根据第七观点,能够通过导光路组使向光学多层膜滤波器入射的光的入射角成为0度,因此不需要用于成为入射角成为0的光学透镜,能够使光测定装置进一步小型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八或者第九观点,能够使噪声光进一步降低。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SOT构造的吸光度计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测定装置的导光路和发光源的概略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与导光路的直径相对的直进光以及外部光的强度的图。图4是表示使用了5条直径0.5mm的导光路的情况下的与导光路的直径相对的直进光以及外部光的强度的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导光路的截面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光测定装置的构造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吸光度计的构造的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3的LIF装置的构造的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4的LIF装置的构造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对使用SOT技术而制作的光测定装置进行说明。近年来,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护理点(POCT)检查那样,要求使用了吸光度法、激光感应荧光法等光分析技术的光测定装置的小型化。专利技术人提出了应对这种要求的光学测定装置。其一个例子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POCT所对应的LIF(Laser-inducedfluorescence)装置。该装置为,由硅树脂构成包括光路的光学系统。向导光路的一部分填充对于照射光(激励光)以及观测光为透明的树脂。然后,以包围透明的树脂的方式,设置含有颜料的树脂,该颜料具有吸收杂光的特性。通过使上述透明的树脂与含有颜料树脂的材质相同,由此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优点。首先,能够抑制两种树脂的界面的反射、散射。接下来,向含有颜料树脂入射的杂光被该树脂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测定装置,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具备:/n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n光检测部,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检测;/n导光路,将来自上述试料的光向上述光检测部导光;以及/n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n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n上述导光路的出射端与上述光检测部光学地连接,/n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入射端以及上述出射端以外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n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相对于从上述入射端到上述出射端的距离(L)之比为0.2以下。/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704 JP 2017-131126;20171130 JP 2017-2311951.一种光测定装置,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测定,具备:
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
光检测部,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检测;
导光路,将来自上述试料的光向上述光检测部导光;以及
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
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
上述导光路的出射端与上述光检测部光学地连接,
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入射端以及上述出射端以外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相对于从上述入射端到上述出射端的距离(L)之比为0.2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测定装置,其中,
上述入射端的面积(A)的平方根为80μm以上。


3.如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光测定装置,其中,
具有由多个上述导光路构成的导光路组。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光测定装置,其中,
上述导光路以及上述吸光部由相同的树脂构成。


5.一种导光部件,对来自试料的光进行导光,具备:
容器用空洞,容纳用于内包上述试料的容器;
导光路,对来自上述试料的光进行导光;以及
吸光部,吸收所入射的光,
上述导光路的入射端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或者,经由供来自上述试料的光透射的透明树脂与上述容器用空洞光学地连接,
上述吸光部覆盖上述导光路的上述入射端以及出射端以外的上述导光路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
上述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兴雄司森田金市
申请(专利权)人: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优志旺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