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50879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1: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轿厢、两个第一导轨、第一反绳轮组、第二反绳轮组、主机组件及两个曳引绳。两个曳引轮分别位于电机的两侧,电机用于驱动曳引轮转动,两个曳引轮分别与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两个曳引绳分别与第一反绳轮组、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两个曳引绳还分别对应绕设于两个曳引轮上。主机组件工作时,两个曳引绳共同作用驱动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来带动轿厢进行升降动作,同时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分别位于两个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从而能避免轿厢升降过程中发生倾斜的不良现象,有利于提高导靴受力效果及保证轿厢的平衡度,运行平稳性较好,舒适度得以提高。

Lif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梯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梯在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办公楼或小区住宅中更是不可缺少。传统的电梯系统通常在轿厢上设置一组反绳轮,曳引绳绕过反绳轮后分别连接绳头与主机组件。但随着电梯载重能力的增大和电梯的楼层高度不断增加,限制轿厢运行轨道的导轨长度越长,加上轿厢越宽,乘客、随行物出现重量分布不均的机会越多,将造成轿厢受力不平衡,导靴与导轨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影响到电梯运行的平稳度。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梯系统,它能够有利于提高导靴受力效果及保证轿厢的平衡度,运行平稳性较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轿厢;两个第一导轨,两个所述第一导轨分别设于所述轿厢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轿厢的侧面的中部部位;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包括电机、支撑座与两个曳引轮,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设置于井道壁上,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两侧,且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曳引轮转动,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及两个曳引绳,两个曳引绳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曳引绳还分别对应绕设于两个所述曳引轮上。上述的电梯系统,主机组件工作时,两个曳引绳共同作用驱动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来带动轿厢进行升降动作,同时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从而能避免轿厢升降过程中发生倾斜的不良现象,有利于提高导靴受力效果及保证轿厢的平衡度,运行平稳性较好,舒适度得以提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厢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重心与所述轿厢的重心相重合。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关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所述曳引绳绕设于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上;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为两个以上,另一个所述曳引绳绕设于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梯系统还包括配重、第三反绳轮组、第四反绳轮组与两个第二导轨;所述第三反绳轮组与所述第四反绳轮组设置于所述配重上,所述第三反绳轮组、所述第四反绳轮组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曳引绳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分别设于所述配重的两个相对侧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关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对称布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电梯系统还包括设置于井道壁的第一绳头座与第二绳头座,所述曳引绳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绳头座、所述第二绳头座相连,其中一个所述曳引绳依次绕所述第一反绳轮座、其中一个所述曳引轮以及所述第三反绳轮座设置,另一个所述曳引绳依次绕所述第二反绳轮座、另一个所述曳引轮以及第四反绳轮座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面或顶面;所述轿厢的底面的边梁上设置有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上装设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安全钳;所述轿厢的顶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上导靴,所述轿厢的底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的下导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底面上时,所述安全钳的底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件的反绳轮支架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件的反绳轮支架的底面更加靠近于所述轿厢的底面,所述上导靴设置于所述轿厢的顶面上的两个横梁之间,且所述上导靴的顶面不高于所述横梁的顶面;当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均设置于所述轿厢的顶面上时,所述上导靴的顶面相对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件的反绳轮支架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件的反绳轮支架的顶面更加靠近于所述轿厢的顶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的制动器,所述支撑座上设有与所述电机的动力输出轴相连的转轴,所述制动器用于制动所述转轴,所述曳引轮设置于所述转轴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与所述制动器位于两个所述曳引轮之间;或者,所述电机与所述支撑座为一体化结构;或者,所述制动器设置于其中一个所述曳引轮背向所述电机的一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其中一视角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另一视角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又一视角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俯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中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布置于轿厢的底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中上导靴与轿厢的顶面的横梁之间的位置关系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中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布置于轿厢的顶面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梯系统中主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轿厢;11、边梁;12、横梁;20、第一导轨;30、第一反绳轮组;31、反绳轮支架;40、第二反绳轮组;50、主机组件;51、电机;52、支撑座;521、底板;522、支撑板;53、曳引轮;54、制动器;55、转轴;60、曳引绳;70、配重;71、第三反绳轮组;72、第四反绳轮组;73、第二导轨;81、第一绳头座;82、第二绳头座;91、第一立柱;92、安全钳;93、上导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为称作“直接”与另一元件连接时,不存在中间元件。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电梯系统,包括轿厢10、两个第一导轨20、第一反绳轮组30、第二反绳轮组40、主机组件50及两个曳引绳60。两个所述第一导轨20分别设于所述轿厢10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导轨20位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轿厢;/n两个第一导轨,两个所述第一导轨分别设于所述轿厢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轿厢的侧面的中部部位;/n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n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包括电机、支撑座与两个曳引轮,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设置于井道壁上,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两侧,且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曳引轮转动,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及/n两个曳引绳,两个曳引绳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曳引绳还分别对应绕设于两个所述曳引轮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轿厢;
两个第一导轨,两个所述第一导轨分别设于所述轿厢的两个相对侧面,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轿厢的侧面的中部部位;
第一反绳轮组与第二反绳轮组,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
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包括电机、支撑座与两个曳引轮,所述电机设置于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设置于井道壁上,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位于所述电机的两侧,且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曳引轮转动,两个所述曳引轮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及
两个曳引绳,两个曳引绳分别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对应设置,两个所述曳引绳还分别对应绕设于两个所述曳引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厢的重心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上;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重心与所述轿厢的重心相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与所述第二反绳轮组关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为两个以上,其中一个所述曳引绳绕设于两个以上所述第一反绳轮组上;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为两个以上,另一个所述曳引绳绕设于两个以上所述第二反绳轮组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重、第三反绳轮组、第四反绳轮组与两个第二导轨;所述第三反绳轮组与所述第四反绳轮组设置于所述配重上,所述第三反绳轮组、所述第四反绳轮组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曳引绳对应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分别设于所述配重的两个相对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导轨关于两个所述第一导轨的中心线的连线形成的平面对称布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东蒙良勇王哲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