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减振管路系统及热交换工作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921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6: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管路减振技术领域,提供了减振装置、减振管路系统及热交换工作设备,减振装置包括减振器和固定件,减振器包括壳体,具有密封的内腔;阻尼减振填充体,设置于内腔中;固定件包括减振器连接部,呈开口环形,包绕连接于壳体的外壁;管件连接部,包括与减振器连接部的两个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通过锁紧件抱紧连接于管件。该减振装置不仅能够实现较快的阻尼减振,保护空调管路,而且其固定件结构简洁、便于装配且结构强度佳,能够稳定可靠的将减振器固定于管件且不易滑脱,能够保证较佳的减振效果并提升管路系统的可靠性,进而提升热交换工作设备的可靠性。

Damping device, damping pipeline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减振管路系统及热交换工作设备
本技术属于管路减振
,特别涉及一种减振装置、减振管路系统及热交换工作设备。
技术介绍
具有管路系统的设备,管路的振动会对设备产生不良影响,如空调、冰箱等设备中,制冷剂冲击、压力波动以及压缩机振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会引起空调管路振动,从而产生较大应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造成空调管路断裂,增加空调的故障率,影响空调的使用寿命。常用的解决方案为对空调管路进行固定约束,或者在空调管路上设置配重块,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改变固有振动频率,但仍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装置,旨在解决管路振动较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减振装置,包括减振器和固定件,所述减振器包括:壳体,其具有密封的内腔;以及阻尼减振填充体,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固定件包括:减振器连接部,呈开口环形,其包绕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以及管件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两个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通过锁紧件抱紧连接于所述管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包括固态颗粒物、粘性液体或者固态颗粒物和粘性液体的混合物。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态颗粒物的颗粒直径范围为10目~200目。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的总体积为所述内腔的容积的25%-9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的总体积为所述内腔的容积的50%-8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端开口的主壳体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开口的端盖,所述减振器连接部避让所述端盖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所述端盖的边缘凸出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所述主壳体的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凸出于所述外壁的凸缘。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封闭的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塞,所述减振器连接部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并覆盖所述密封塞;所述主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凸缘,所述减振器连接部套设于两所述凸缘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具有弹性的钣金件或塑料件。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爪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一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平面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平面段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段;所述第二固定爪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另一开口端延伸形成的第二平面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平面段一体连接的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平行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通过锁紧件抱紧连接所述管件。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弧形段和所述第一平面段的连接处、第二弧形段和第二平面段的连接处分别设有第一缺口,所述锁紧件为线型的锁紧带,所述锁紧带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并绕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外壁系紧。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弧形段远离所述第一平面段的一端、第二弧形段远离第二平面段的一端还分别设有第二缺口;所述锁紧带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并绕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外壁系紧,所述锁紧带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中的部分不高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外表面。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分别设有第一锁紧孔;所述锁紧件为螺钉,所述螺钉穿过所述第一锁紧孔将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锁紧。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平面段和第二平面段分别设有第一锁紧孔;在所述第一弧形段远离所述第一平面段和一端延伸有第三平面段,在所述第二弧形段远离所述第二平面段和一端延伸有第四平面段,所述第三平面段和第四平面段平行设置且分别开设有第二锁紧孔;所述锁紧件为线型的锁紧带,所述锁紧带穿设于所述第一锁紧孔和所述第二锁紧孔,绕于所述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的外壁系紧;或者,所述锁紧件为螺钉,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以锁紧第一弧形段和第二弧形段。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振管路系统,包括管件以及设置于所述管件上的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为上述任一种减振装置。进一步地,在所述减振装置的所述管件连接部和所述管件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和/或在所述减振器连接部和所述减振器的外壁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工作设备,包括用于传输冷媒的上述的减振管路系统。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第一,该减振装置在减振器壳体的内腔中填充阻尼减振填充体,使得壳体在随管路振动时,带动其中的阻尼减振填充体相对壳体的内壁运动,构成阻尼减振填充体的多个小单元之间相互碰撞,以及与壳体内壁的碰撞和摩擦能够改变减振器整体的振动频率,并能够耗散振动能量,实现较快的阻尼减振,保护空调管路,避免其因剧烈振动而断裂。第二,减振器连接部为开口环形,便于卡入管件,管件连接部与其一体连接而形成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同时借助锁紧件将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抱紧于管件,该固定件结构简洁、便于装配且结构强度佳,能够稳定可靠的将减振器固定于管件且不易滑脱,能够保证较佳的减振效果并提升管路系统的可靠性,进而提升热交换工作设备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所示的减振装置与管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4所示的减振装置与管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阻尼减振填充体的填充率和阻尼系数的关系曲线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的颗粒物直径和阻尼系数的关系曲线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减振装置和传统配重块的减振效果对比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为了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和固定件,所述减振器包括:/n壳体,其具有密封的内腔;以及/n阻尼减振填充体,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n所述固定件包括:/n减振器连接部,呈开口环形,其包绕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以及/n管件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两个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n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通过锁紧件抱紧连接于所述管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减振器和固定件,所述减振器包括:
壳体,其具有密封的内腔;以及
阻尼减振填充体,其设置于所述内腔中;
所述固定件包括:
减振器连接部,呈开口环形,其包绕连接于所述壳体的外壁;以及
管件连接部,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两个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爪和第二固定爪通过锁紧件抱紧连接于所述管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包括固态颗粒物、粘性液体或者固态颗粒物和粘性液体的混合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颗粒物的颗粒直径范围为10目~200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的总体积为所述内腔的容积的25%-9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减振填充体的总体积为所述内腔的容积的50%-8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至少一端开口的主壳体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开口的端盖,所述减振器连接部避让所述端盖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所述端盖的边缘凸出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所述主壳体的与所述开口相对的一端形成凸出于所述外壁的凸缘。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两端封闭的主壳体,所述主壳体的侧壁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有密封塞,所述减振器连接部套设于所述主壳体的外壁并覆盖所述密封塞;所述主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凸缘,所述减振器连接部套设于两所述凸缘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为具有弹性的钣金件或塑料件。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爪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一开口端一体连接的第一平面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平面段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段;
所述第二固定爪包括与所述减振器连接部的另一开口端延伸形成的第二平面段,以及与所述第二平面段一体连接的第二弧形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军刘浩吴彦东龙旦风黄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