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908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5: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包括取样管、采集管和集液瓶;取样管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中套有采集管;采集管与负压的集液瓶相连通;内套管和外套管的下管口上都分别设有管口开闭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配套支气管镜吸取气道远端分泌物和肺泡灌洗液,双重气密性关闭开启或关闭内外套管管口通道,保证装置通入气管镜和采集全过程中的无菌环境;伞形结构的打开,可避免内套管和采集管接触到黏附于气囊表面的上气道分泌物,从而确保采集液体标本可靠性;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保证灌洗液不接触到上气道分泌物,取样不会受上气道菌群的污染;全程观察取样量,方便快速取样记录;手动或自动操作进行负压引流取样操作。

A liquid collecting device for bronchosco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病原体基因测序的兴起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开辟了新的天地,且将成为以后疾病诊断的主流方法,但无论是Xpert还是NGS,都需要保证采集标本的准确性才能得到有意义的结果。经支气管镜吸取气道远端分泌物和经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并吸取灌洗液,都是取得气道感染部位标本的常用方法,但现有液体标本采集装置均是直接连接气管镜吸引端吸取,这样不可避免会将气管镜远端粘附上的气道病原体带入采集装置中,标本不可避免会受到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气密性关闭内外套管管口通道,保证装置通入气管镜和采集全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同时,伞形结构的打开,可避免内套管和采集管接触到黏附于气囊表面的上气道分泌物,从而确保采集液体标本可靠性;通过三通,可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保证灌洗液不接触到上气道分泌物,取样不会受上气道菌群的污染;能很好的识别和观察装置进入支气管的深度,方便准确操作,全程观察取样量,方便快速取样记录;全程手动或自动操作进行负压引流,配套支气管镜吸取气道远端分泌物、吸取肺泡灌洗液的液体标本采集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包括取样管、采集管和集液瓶;取样管包括内套管和外套管;内套管中套有采集管;采集管与负压的集液瓶相连通;内套管和外套管的下管口上都分别设有管口开闭装置。作为优化,外套管下管口上的管口开闭装置包括环形气囊和气囊充放气管路;气囊充放气管路与环形气囊连通,环形气囊设置在外套管的下管口内侧。内套管下管口上的管口开闭装置包括伞形结构和L型伞形开关;L型伞形开关下端通过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机构与伞形结构上端连接;外套管内壁上设有螺旋槽;L型伞形开关转动带动伞形结构在外套管内壁螺旋槽中上下移动;伞形结构上端套装在内套管下管口上。取样管道双重气密性开启或关闭,全程无菌,确保可靠性。作为优化,集液瓶通过管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连通管路上设有开关。采集管与集液瓶的连通管路上设有三通,可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保证灌洗液不接触到上气道分泌物,取样液体标本不会受上气道菌群的污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采集装置中伞形结构和环形气囊对内外套管管口通道,实现双重气密性关闭,保证装置在通入气管镜过程和取样采集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同时,当伞形结构打开时,又可避免内套管和采集管接触到黏附于气囊表面的上气道分泌物,从而确保取样液体标本的可靠性。2、通过三通,可对支气管肺泡进行灌洗,保证灌洗液不接触到上气道分泌物,取样液体标本不会受上气道菌群的污染。3、取样管和采集管上都设有刻度线,能很好的识别和观察装置通入支气管的深度,方便准确操作;集液瓶中设有刻度,方便全程观察取样量,快速取样记录。4、装置中通过与负压吸引装置外连通的管路上设置开关,同时,通过采集管与集液瓶的连通管路上设置的三通,全程手动或自动操作进行负压引流取样。本技术配套支气管镜吸取气道远端分泌物和肺泡灌洗液,取样操作简单、快捷,全程气密性好,取样液体标本全程无菌,有效避免了样本受到上气道分泌物污染,干扰病原体检测结果;整体一次性使用,防止了疾病传播。附图说明本技术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采集管1,集液瓶2,内套管3,外套管4,伞形结构5,L型伞形开关6,环形气囊7,气囊充放气管路8,开关9,三通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示,本技术为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包括取样管、采集管1和集液瓶2;所述取样管包括内套管3和外套管4;内套管3中套有采集管1;采集管1与负压的集液瓶2相连通;所述内套管3和外套管4的下管口上都分别设有管口开闭装置。外套管4下管口上的管口开闭装置包括环形气囊7和气囊充放气管路8;所述气囊充放气管路8与环形气囊7连通,环形气囊7设置在外套管4的下管口内侧。内套管3下管口上的管口开闭装置包括伞形结构5和L型伞形开关6;L型伞形开关6下端通过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机构与伞形结构5上端连接;外套管4内壁上设有螺旋槽;L型伞形开关6转动带动伞形结构5在外套管4内壁螺旋槽中上下移动;伞形结构5上端套装在内套管3下管口上。集液瓶2通过管路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连通管路上设有开关9。采集管1与集液瓶2的连通管路上设有三通10。首先,通过L型伞形开关6转动,带动伞形结构5对内套管3下管口进行压紧关闭;通过气囊充放气管路8对环形气囊7充气,将外套管4内端口进行充气封闭。装置整体随着气管镜通道,进入病人体内感染部位,内套管3和外套管4上都分别设有刻度线,能够很好的识别和观察其进入支气管的深度,从而方便记录。采集装置到达病人感染部位后,通过L型伞形开关6转动带动伞形结构5对内套管3下管口通道打开,通过气囊充放气管路8对环形气囊7放气,将外套管4下管口通道打开。开关9打开,控制集液瓶2与负压吸引装置的连通管路,形成负压状态,在负压作用下,感染部位需要采集的液体被引流到集液瓶2中;集液瓶2中达到取样量,再通过气囊充放气管路8对环形气囊7充气,环形封闭外套管4内壁,L型伞形开关6转动带动伞形结构5对内套管3下管口进行关闭,开关9关闭负压通道,切断负压形成,从而完成液体取样。集液瓶2中设有刻度,方便及时观察取样样本的收集量,便于及时的停止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采集管1与集液瓶2的连通管路上设有三通10,通过三通注入生理盐水,进行支气管肺泡的灌洗,保证灌洗液不接触到上气道分泌物,取样不受上气道菌群的污染;当外部没有负压吸引装置时,将开关9关闭,通过三通10连接注射器,进行人工负压取样引流。三通10开口端常处于关闭状态,需要时打开。伞形结构5介于内套管3和外套管4之间,通过多根微弯芯骨结构上端横向汇合连接组合成一体。L型伞形开关6下端通过一组相互啮合的齿轮机构与伞形结构5上端连接;外套管4内壁上设有螺旋槽;L型伞形开关6下端固定设有卡齿,伞形结构5上端固定设有卡齿,同时,伞形结构5通过其上卡齿卡合安装在螺旋槽中,L型伞形开关6下端齿轮与伞形结构5上端齿轮相互啮合。L型伞形开关6转动带动伞形结构5在外套管4内壁螺旋槽中上下移动,L型伞形开关6逆时针转动,通过相互啮合的齿轮机构,伞形结构5上卡齿随螺旋槽逐渐向上移动,上拉伞形结构,伞形结构5中微弯芯骨逐渐收拢,多根微弯芯骨向内重叠抱紧,从而压紧关闭内套管3下管口,保证采集管在进入气管镜过程中,内部的密闭性。装置整体通入到气管镜中,抵达感染部位后,L型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管、采集管(1)和集液瓶(2);所述取样管包括内套管(3)和外套管(4);内套管(3)中套有采集管(1);采集管(1)与负压的集液瓶(2)相连通;所述内套管(3)和外套管(4)的下管口上都分别设有管口开闭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取样管、采集管(1)和集液瓶(2);所述取样管包括内套管(3)和外套管(4);内套管(3)中套有采集管(1);采集管(1)与负压的集液瓶(2)相连通;所述内套管(3)和外套管(4)的下管口上都分别设有管口开闭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4)下管口上的管口开闭装置包括环形气囊(7)和气囊充放气管路(8);所述气囊充放气管路(8)与环形气囊(7)连通,环形气囊(7)设置在外套管(4)的下管口内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支气管镜的液体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佳育生红梅李冠华张力李毅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胸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