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9074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包括混凝区、絮凝区,混凝区底部设置的过流管连接絮凝区,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导流筒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熟石灰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熟石灰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下部,絮凝剂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上部,混凝剂投加管的混凝剂采用Fe盐,絮凝剂投加管的絮凝剂采用PAM。设计新颖,采用化学沉淀法,化学药剂投加合理,反应可在几分钟内达到平衡点,晶核可迅速长大,能借重力沉淀去除掉水中硬度,出水稳定,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

A kind of dosing device for high efficiency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
本技术涉及污水、污泥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应用沉淀作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一种构筑物,净化水质的设备。利用水的自然沉淀或混凝沉淀的作用来除去水中的悬浮物。沉淀池按水流方向分为水平沉淀池和垂直沉淀池。沉淀效果决定于沉淀池中水的流速和水在池中的停留时间。为了提高沉淀效果,减少用地面积,目前多采用蜂窝斜管异向流沉淀池、加速澄清池、脉冲澄清池等。一套完整的高效沉淀池由三个连续布置的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反应装置构成。高效沉淀池的澄清功能由快速混凝、絮凝和沉淀三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工艺组合来实现。当来水中的硬度太高时,则需要投加化学药剂来去除水中的硬度,但是现有投加化学药剂的方式不合理,不但造成药剂的浪费,且不能有效的去除水中的硬度,实用性能不佳。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特别需要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化学药剂投加合理,能够有效除去水中的硬度,实用性能优,已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包括混凝区、絮凝区,混凝区底部设置的过流管连接絮凝区,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导流筒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熟石灰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熟石灰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下部,絮凝剂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上部,混凝剂投加管的混凝剂采用Fe盐,絮凝剂投加管的絮凝剂采用PAM。进一步,所述熟石灰投加管位于混凝区至絮凝区过流管出口上方约300-500mm处;进一步,所述絮凝剂投加管采用环状多孔管,环状多孔管位于絮凝涡流推进器叶片上游约100-200mm处。进一步,所述混凝区和导流筒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搅拌器包含有搅拌杆,搅拌杆的四周安装有搅拌叶片。进一步,所述的混凝区的侧边设置有导入污水的进水渠。进一步,所述混凝区至絮凝区的过流管上设置有污泥循环管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新颖,采用化学沉淀法,化学药剂投加合理,反应可在几分钟内达到平衡点,晶核可迅速长大,能借重力沉淀去除掉水中硬度,实用性能优,出水稳定,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案,很有市场推广前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图;图中100-混凝区;110-导流筒;120-进水渠;130-混凝剂投加管;140-熟石灰投加管;150-絮凝剂投加管,160-过流管,170-絮凝区,180-污泥循环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包括混凝区100、絮凝区170,混凝区100底部设置的过流管160连接絮凝区170,絮凝区170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110,絮凝区170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130,导流筒110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熟石灰投加管140、絮凝剂投加管150,熟石灰投加管140设置于导流筒110的下部,絮凝剂投加管150设置于导流筒110的上部,混凝剂投加管130的混凝剂采用Fe盐,絮凝剂投加管150的絮凝剂采用PAM。另外,絮凝剂投加管150采用环状多孔管。混凝区100和导流筒110的内部均设置有搅拌器,搅拌器包含有搅拌杆,搅拌杆的四周安装有搅拌叶片,混凝区170的侧边设置有导入污泥的进水渠110,过流管160设置有导入污泥的循环污泥管180。在水处理过程中,本技术去除污水中暂时硬度,采用投加石灰乳。水中的Ca2+和Mg2+离子构成水的硬度,去除部分硬度,甚至把硬度全部去除的方法,称之为水的软化。药剂软化是运用化学沉淀法,根据溶度积原理使水中所含的硬度等在适当的药剂作用下形成难溶性化合物而被去除的过程。石灰能去除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硬度,并将镁的非碳酸盐硬度转变成相应的钙硬度。石灰软化法主要用来去除水中的碳酸盐硬度和碱度,故适用于暂时硬度高,永久硬度低的水。石灰在水中产生的Ca(OH)2使水中的钙、镁碳酸盐分别产生CaCO3和Mg(OH)2沉淀物。当水中有足够的CaCO3晶核时,反应可在几分钟内达到平衡点,晶核可迅速长大,能借重力沉淀去除掉。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CO2+Ca(OH)2→CaCO3↓+H2OCa(HCO3)2+Ca(OH)2→2CaCO3↓+2H2OMg(HCO3)2+Ca(OH)2→MgCO3↓+CaCO3↓+H2OMgCO3+Ca(OH)2→Mg(OH)2↓+CaCO3↓所以,在石灰软化过程中,混凝剂、石灰的投加顺序及投加点尤为关键。具体投加点为;混凝剂:混凝区靠近进水渠位置;石灰投加在混凝区至絮凝区过流管4的出口上方约300-500mm处;絮凝剂:由位于导流筒内部的环状多孔管注入导流筒内部,环状多孔管位于絮凝涡流推进器叶片上游约100-200mm处。本技术的优点:混凝区停留时间不小于3min,能够保证混凝剂Fe3+与污水中有机胶体充分反应,有利于石灰软化过程中晶体生长;有效预防混凝剂Fe3+和Ca(OH)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Fe(OH)3沉淀,提高Ca(OH)2药剂利用率,避免副反应的发生,减少药剂的额外消耗。2Fe3++3Ca(OH)2→1Fe(OH)3↓+3Ca2+采用两级搅拌,不用增加额外设置除硬池,有利于节约土建成本。石灰除硬模式高效沉淀池的工作原理:来水经配水渠首先进入混凝区,在此投加混凝剂,混凝剂发生水解反应,产生大量带电离子,中和原有胶体电荷体系,使水中的悬浮物杂质失稳凝聚,形成大量絮状颗粒,混合液通过管道进入絮凝区。絮凝区设有导流筒,絮凝剂由位于导流筒内部的环状多孔管注入导流筒内部。熟石灰投加在混凝区至絮凝区过流管的出口上方。通过含有大量絮体的污水自絮凝区的底部离开絮凝区,经由熟化区自澄清区的上部进入澄清区,之后向下流至斜管的下面,导流墙引导水流流向澄清池的底部,避免直接流向池顶部的斜管澄清区,造成短流。沉积的絮体通过刮泥机进行收集,并最终集中至池底中心。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其特征在于:混凝区底部设置的过流管连接絮凝区,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导流筒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熟石灰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熟石灰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下部,絮凝剂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上部,混凝剂投加管的混凝剂采用Fe盐,絮凝剂投加管的絮凝剂采用PA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其特征在于:混凝区底部设置的过流管连接絮凝区,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导流筒,絮凝区的内部设置有混凝剂投加管,导流筒的内部分别设置有熟石灰投加管、絮凝剂投加管,熟石灰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下部,絮凝剂投加管设置于导流筒的上部,混凝剂投加管的混凝剂采用Fe盐,絮凝剂投加管的絮凝剂采用PA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高效沉淀池除硬投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剂投加管采用环状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琦孙亚男邢希运王义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助邦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