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吹风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727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3: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吹风筒,包括主控器U1、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供电电源PW和用于驱动吹风筒内的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B1,供电电源PW分别与主控器U1、显示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主控器U1分别与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用户可通过做出各种手势来对吹风筒的温度和风速进行独立控制,通过给用户提供多种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按键模块的使用频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具有操作简便,设计人性化和智能化等优点。

An intelligent blow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吹风筒
本技术涉及吹风筒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吹风筒。
技术介绍
吹风筒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当人们工作比较忙,或者是晚上出去玩回来得比较晚时,洗完头之后通过吹风筒吹头发就能让头发快速变干,避免了长时间等头发变干的苦恼。传统的吹风筒一般都是通过翘板开关或推拉开关来控制调节风速和温度,且变换档位较少(一般是3个档位),一方面,人们在淋浴或洗头后,双手可能会有水残留,在调节开关时,容易出现开关进水导致开关不灵敏的情况;另一方面,单单通过翘板开关或推拉开关来控制控制调节风速和温度,会导致开关使用过于频繁,大大减少了吹风筒按键的寿命期限;此外,该类吹风筒的按键开关一般是同时控制风速和温度(即在调节温度上升的同时,风速也随着提高),用户无法根据自身喜好来对温度和风速进行分开选择,并且由于档位较少,导致各个档位之间的风速和温度跨度太大,给用户带来的体验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吹风筒。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智能吹风筒,包括主控器U1、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供电电源PW和用于驱动吹风筒内的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B1,所述供电电源PW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显示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主控器U1分别与所述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供电电源PW包括电源模块和电源隔离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入端、发热丝以及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显示模块以及手势识别模块电连接。所述主控器U1和驱动电机B1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控制电路,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电路包括驱动器U3、双向可控硅Q1、NPN型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5,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所述驱动器U3的2引脚,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所述主控器U1的60引脚;所述驱动器U3的1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接3.3V电源,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通过驱动电机B1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火线L,所述驱动器U3的4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5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门极G1脚,驱动器U3的3引脚和5引脚悬空;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极A1脚接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与驱动电机B1的节点,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极A2脚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零线N;所述电阻R2的一端接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与驱动电机B1的节点,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5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极A2脚与供电电源PW的零线N的节点。所述主控器U1与所述发热丝之间设置有发热丝控制电路,所述发热丝控制电路包括驱动器U6、双向可控硅Q3、NPN型三极管Q4、电阻R12、电阻R13、电阻R14、电阻R15、电容C9和插接器P5,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接所述驱动器U6的2引脚,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15接所述主控器U1的59引脚;所述驱动器U6的1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2接3.3V电源,所述驱动器U6的6引脚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火线L,所述驱动器U6的4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4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3的门极G2脚,驱动器U6的3引脚和5引脚悬空;所述双向可控硅Q3的第一极A3脚接所述驱动器U6的6引脚与供电电源PW的火线L的节点,所述双向可控硅Q3的第二极A4脚接所述插接器P5的2引脚,所述插接器P5的1引脚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零线N;所述电阻R13的一端接所述驱动器U6的6引脚与供电电源PW的火线L的节点,另一端通过所述电容C9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3的第二极A4脚与插接器P5的2引脚的节点。进一步地,所述主控器U1为PIC16F系列单片机;所述手势识别模块为手势识别传感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设置有手势识别模块,用户可通过做出各种手势来对吹风筒的温度和风速进行独立控制,通过给用户提供多种控制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按键模块的使用频率,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具有操作简便,设计人性化和智能化等优点。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技术的驱动电机控制电路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的发热丝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的主控器U1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至图4,一种智能吹风筒,包括主控器U1、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供电电源PW和用于驱动吹风筒内的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B1,所述供电电源PW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显示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主控器U1分别与所述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器U1为PIC16F系列单片机,所述显示模块为LED显示屏,所述按键模块为触摸按键,所述手势识别模块为手势识别传感器(型号Si1143);本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电源PW为所述主控器U1、发热丝、显示模块、按键模块、手势识别模块和驱动电机B1提供工作电源,所述供电电源PW包括电源模块和电源隔离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入端、发热丝以及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显示模块以及手势识别模块电连接,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用于将输入电压转换为合适的电压输出给所述主控器U1、显示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用户通过按键模块或者手势识别模块传输操作信号给所述主控器U1,所述主控器U1根据传输过来的操作信号发送相对应的指令控制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工作,并在所述显示模块上显示对应的信息。本实施例中,发热丝以及驱动电机B1有具有六种工作状态,吹风筒对应拥有六个档位,相对以往三个档位的吹风筒而言,各个档位之间跨度更小,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用户可通过做出不同手势分开控制吹风筒的风速和温度,设计更为人性化,此外,本实施例中,用户在使用吹风筒时,所述手势识别模块能够检测吹风筒与人体之间的距离,并将信息传输给所述主控器U1,当这个距离小于主控器U1预设的阈值时,主控器U1会发出控制指令,将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调节至最低档,直至吹风筒与人体之间的距离超过阈值,吹风筒才恢复原先设定的档位,能够避免用户在视野盲区使用吹风机时因离出风机太近而灼伤皮肤,有效提高产品的安全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控器U1和驱动电机B1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控制电路,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电路包括驱动器U3(型号MOC3052)、双向可控硅Q1、NPN型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5,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所述驱动器U3的2引脚,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所述主控器U1的60引脚;所述驱动器U3的1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接3.3V电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吹风筒,包括主控器U1、发热丝、按键模块、供电电源PW和用于驱动吹风筒内的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B1,所述供电电源PW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主控器U1分别与所述发热丝、按键模块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手势识别模块,所述手势识别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PW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控器U1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吹风筒,包括主控器U1、发热丝、按键模块、供电电源PW和用于驱动吹风筒内的叶片转动的驱动电机B1,所述供电电源PW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发热丝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主控器U1分别与所述发热丝、按键模块和驱动电机B1电连接,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手势识别模块,所述手势识别模块的一端与所述供电电源PW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控器U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吹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源PW包括电源模块和电源隔离模块,所述电源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入端、发热丝以及驱动电机B1电连接,所述电源隔离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控器U1和手势识别模块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吹风筒,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器U1和驱动电机B1之间设置有驱动电机控制电路,所述驱动电机控制电路包括驱动器U3、双向可控硅Q1、NPN型三极管Q2、电阻R1、电阻R2、电阻R5、电阻R6和电容C5,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接所述驱动器U3的2引脚,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所述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电阻R6接所述主控器U1的60引脚;所述驱动器U3的1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1接3.3V电源,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通过驱动电机B1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火线L,所述驱动器U3的4引脚通过所述电阻R5接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门极G1脚,驱动器U3的3引脚和5引脚悬空;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第一极A1脚接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与驱动电机B1的节点,所述双向可控硅Q1的第二极A2脚接所述供电电源PW的零线N;所述电阻R2的一端接所述驱动器U3的6引脚与驱动电机B1的节点,另一端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池连王立清余振标李良钰普清民钟雄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