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869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壳体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的表面等距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尼龙网层,所述壳体的表面等距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开口处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述安装孔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套环。该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在第一尼龙网层、第二尼龙网层的作用下,可将菌根、菌丝区分开来进行培养,且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均可拆卸,培养结束后可对其进行清洗,保证装置整体清洁性。

A chamber culture device for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培养
,具体为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丛枝菌根真菌(AMF)是自然界长期选择和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互利互惠的共生体系,AMF需要从宿主植物中获取光合产物,而植物则利于AMF庞大的菌丝来获取必需的矿质营养。为了研究AMF对土壤内元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常常需要将植物根和AMF区分开来,而多数的培养装置,只是简单的一层尼龙网,不能有效的区分菌根、菌丝的作用,且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不便于拆卸,培养结束后,难以对装置进行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壳体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支撑座,所述第一支撑座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的表面等距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支撑座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尼龙网层,所述壳体的表面等距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开口处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滑槽(2),所述壳体(1)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支撑座(3),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二滑槽(4),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表面等距设有第一卡槽(5),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尼龙网层(6),所述壳体(1)的表面等距设有安装孔(7),所述安装孔(7)的开口处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8),所述安装孔(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环(9),所述限位环(9)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套环(11),所述套环(11)与限位块(8)之间滑动连接;/n所述套...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滑槽(2),所述壳体(1)的内部滑动安装有第一支撑座(3),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底端对称设有第二滑槽(4),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表面等距设有第一卡槽(5),所述第一支撑座(3)的表面固定安装有第一尼龙网层(6),所述壳体(1)的表面等距设有安装孔(7),所述安装孔(7)的开口处对称固定安装有限位块(8),所述安装孔(7)的内部固定安装有限位环(9),所述限位环(9)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表面固定安装有套环(11),所述套环(11)与限位块(8)之间滑动连接;
所述套环(11)与安装孔(7)内壁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套环(11)与限位环(9)之间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12),所述支撑杆(10)的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安装块(13);
所述安装块(13)与限位块(8)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4),所述支撑杆(10)的末端固定安装有第一卡块(15),所述第一卡块(15)与第一卡槽(5)之间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华邢承华梅忠
申请(专利权)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