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锅、内锅的制作方法以及烹饪器具技术

技术编号:2348122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锅、内锅的制作方法以及烹饪器具。其中,内锅由包括内层和外层的复合层拉伸制成,内层的外表面与外层的内表面连接,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具有锅口;叠边,由设置于锅口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向下并向内弯折形成,锅沿的第一端面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以防止外层的第二端面在锅沿弯折后突出于内层的第三端面。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的锅沿叠边后端部容易割手的问题。

Making method and cooking utensils of inner pot and inner po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锅、内锅的制作方法以及烹饪器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小家电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内锅的制作方法以及烹饪器具。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烹饪器具通常包括外锅以及外锅内的内锅。内锅通常由不锈钢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对于由具有内外层的复合材料制成的内锅来说,在翻边形成锅沿时,锅沿的端部齐口(如图1所示),在锅沿叠边后,外层材料5的端部容易凸出于内层材料4的端部(如图2所示),导致割手的现象发生,使得用户使用体验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内锅的制作方法以及烹饪器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的锅沿叠边后端部容易割手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由包括内层和外层的复合层拉伸制成,内层的外表面与外层的内表面连接,内锅包括:内锅本体,具有锅口;叠边,由设置于锅口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向下并向内弯折形成,锅沿的第一端面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以防止外层的第二端面在锅沿弯折后突出于内层的第三端面。进一步地,叠边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环段、向内延伸的第二环段以及连接在第一环段与第二环段之间的连接段,第一环段的下表面、第二环段的上表面以及连接段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减厚凹部,以使第一环段的上表面与第二环段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t1小于2倍的复合层在拉伸前的厚度。进一步地,内锅本体包括底壁以及侧壁,侧壁包括与底壁连接的第一弧形壁以及设置于第一弧形壁的顶部并向外凸出的第二弧形壁,第二弧形壁的顶部形成锅口。进一步地,第二弧形壁包括与第一弧形壁的顶部连接并向外延伸的延伸壁以及与延伸壁的端部连接并向上延伸的直壁,直壁的厚度t2等于底壁的厚度t3。进一步地,第一弧形壁的厚度t4小于底壁的厚度t3。进一步地,内层为不锈钢,外层为铝合金。进一步地,第一端面由车加工形成。进一步地,内锅本体的外表面进行车加工以提升其亮度,内锅本体的内表面喷涂陶化液。进一步地,内锅本体的底部熔射有导磁层。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锅体,包括外锅以及内锅,内锅为上述的内锅;锅盖,盖设在锅体上;加热盘,设置于外锅与内锅之间,用以加热内锅内的食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内锅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S10:对包括内层和外层的复合层进行拉伸以形成内锅的坯体,内锅的坯体包括具有锅口的内锅本体以及设置于锅口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步骤S50:对锅沿进行叠边处理,在步骤S10之后以及步骤S50之前,内锅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30:对锅沿进行车加工以使锅沿的第一端面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进一步地,在步骤S30之后以及在步骤S50之前,内锅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40:对内层的靠近其端部的下表面进行车加工以减小锅沿的厚度,或者,在步骤S10之后以及在步骤S30之前,内锅的制作方法还包括:步骤S20:对锅沿的靠近其端部的下表面进行车加工以减小锅沿的厚度。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锅沿的第一端面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上述结构使得外层的第二端面在锅沿弯折后不突出于内层的第三端面,因此用户即使通过叠边拿起内锅时,也不会被第二端面割伤,从而大大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内锅的锅沿的剖视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锅沿叠边后的剖视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内锅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图3的内锅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示出了图3的内锅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3的内锅在未叠边之前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图7示出了图6的内锅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示出了图6的内锅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锅沿;3、第一端面;31、第二端面;32、第三端面;10、内锅本体;11、锅口;12、底壁;13、侧壁;131、第一弧形壁;132、第二弧形壁;133、延伸壁;134、直壁;20、叠边;21、第一环段;22、第二环段;23、连接段;24、减厚凹部;41、外层;42、内层。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内锅由包括内层42和外层41的复合层拉伸制成,内层42的外表面与外层41的内表面连接,内锅包括:内锅本体10以及叠边20。其中,内锅本体10具有锅口11。叠边20由设置于锅口11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1向下并向内弯折形成,锅沿1的第一端面3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以防止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锅沿1弯折后突出于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锅沿1的第一端面3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上述结构使得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锅沿1弯折后不突出于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因此用户即使通过叠边20拿起内锅时,也不会被第二端面31割伤,从而大大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在弯折锅沿1时,由于外层41的弯折半径小于内层42的弯折半径,因此,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移动的速度v1要大于内层的第三端面32移动的速度v2。这样容易导致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锅沿1弯折后突出于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为了避免上述现象发生,专利技术人发现可以在锅沿1弯折之前先使锅沿1的第一端面3呈斜面,使得越靠外侧的材料的长度越短,以弥补v1大于v2所带来的影响,保证最终弯折后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不突出于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即不存在分层现象),并且第二端面31与第三端面32形成的面为连续弧面,不存在利边,因此用户在使用时不存在割伤手这种安全隐患。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面3包括第二端面31和第三端面32。如图4、图5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叠边20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环段21、向内延伸的第二环段22以及连接在第一环段21与第二环段22之间的连接段23,第一环段21的下表面、第二环段22的上表面以及连接段2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减厚凹部24,以使第一环段21的上表面与第二环段2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t1小于2倍的复合层在拉伸前的厚度。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减小外层41的弯折半径与内层42的弯折半径。从而尽量减小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移动的速度v1与内层的第三端面32移动的速度v2之间的差值,同时配合倾斜面(第一端面3的倾斜段)的设置,从而进一步防止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锅沿1弯折后突出于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锅本体10包括底壁12以及侧壁13,侧壁13包括与底壁12连接的第一弧形壁131以及设置于第一弧形壁131的顶部并向外凸出的第二弧形壁132,第二弧形壁132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由包括内层(42)和外层(41)的复合层拉伸制成,所述内层(42)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层(4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内锅包括:/n内锅本体(10),具有锅口(11);/n叠边(20),由设置于所述锅口(11)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1)向下并向内弯折形成,所述锅沿(1)的第一端面(3)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以防止所述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所述锅沿(1)弯折后突出于所述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由包括内层(42)和外层(41)的复合层拉伸制成,所述内层(42)的外表面与所述外层(41)的内表面连接,所述内锅包括:
内锅本体(10),具有锅口(11);
叠边(20),由设置于所述锅口(11)处并向外延伸的锅沿(1)向下并向内弯折形成,所述锅沿(1)的第一端面(3)在其弯折前包括由上至下逐渐向内倾斜的倾斜段,以防止所述外层(41)的第二端面(31)在所述锅沿(1)弯折后突出于所述内层(42)的第三端面(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叠边(20)包括向外延伸的第一环段(21)、向内延伸的第二环段(22)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环段(21)与所述第二环段(22)之间的连接段(23),所述第一环段(21)的下表面、所述第二环段(22)的上表面以及所述连接段(23)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减厚凹部(24),以使所述第一环段(2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环段(2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t1小于2倍的所述复合层在拉伸前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本体(10)包括底壁(12)以及侧壁(13),所述侧壁(13)包括与所述底壁(12)连接的第一弧形壁(131)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弧形壁(131)的顶部并向外凸出的第二弧形壁(132),所述第二弧形壁(132)的顶部形成所述锅口(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壁(132)包括与所述第一弧形壁(131)的顶部连接并向外延伸的延伸壁(133)以及与所述延伸壁(133)的端部连接并向上延伸的直壁(134),所述直壁(134)的厚度t2等于所述底壁(12)的厚度t3。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壁(131)的厚度t4小于所述底壁(12)的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晶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