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电保护终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01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9: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掉电保护终端,属于电路保护领域,其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有极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T、单片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单片机掉电时防止数据存储器里的数据丢失。

Power failure protection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掉电保护终端
本技术涉及掉电保护电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掉电保护终端。
技术介绍
单片机在正常工作时,因某种原因造成突然掉电,将会丢失数据存储器(RAM)里的数据。在某些应用场合如测量、控制等领域,单片机正常工作中采集和运算出一些重要数据,待下次上电后需要恢复这些重要数据。因此,在一些没有后备供电系统的单片机应用系统中,有必要在系统完全断电之前,把这些采集到的或计算出的重要数据存在在EEPROM中。为此,通常做法是在这些系统中加入单片机掉电检测电路与单片机掉电数据保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掉电保护终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有极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T、单片机,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有极电容C1的正极连接,且所述有极电容C1接地设置,所述有极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阻R1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单片机连接,且所述单片机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单片机连接,其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2与三极管VT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3和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VT的发射极连接。其中,单片机中内置有掉电保存中断程序,其中,电阻R2、二极管R4、二极管D3以及电阻R5构成嵌位电路,用以保持三极管的基极电位在一定的区间内,则如果三极管VT的发射极电压为0,即外部掉电时,此时三极管VT是导通且弱电流饱和的,这样单片机内部发出最高硬件优先级的INX0掉电检测中断,此时有极电容C1存储的电能供给单片机,从而单片机可以在掉电时保存数据存储器中的数据;而在平时正常供电时,因发射极上也有一定的电压上顶,此时三极管VT处于截止状态,而使P3.2脚维持高电平,单片机掉电保存中断程序不会被触发。进一步的,还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6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单片机之间,所述电阻R7连接于所述电源和所述有极电容C1之间。电阻R6和电阻R7可以起到对单片机供电限流的作用,以防止异常时单片机被烧毁;另外,电阻R6和电阻R7还能消除有极电容C1的上电浪涌,实现充电电流削峰。进一步的,还包括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所述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均与所述有极电容C1并联。其中,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联合电阻R6和电阻R7用于加强电源滤波。进一步的,还包括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4连接于所述电阻R7和有极电容C1之间,所述二极管D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有极电容C1的正极和有极电容C2的正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为肖特基二极管。二极管D5用于从有极电容C1箱单片机的Vcc脚放电,还同时阻断有极电容C1对上电加速电路的旁路作用,以增加有极电容C1的上电速度,从而保证单片机的正常工作;其中,二极管D5采用用肖特基二极管是基于其在小电流下导通电压较小考虑的,可以尽量减少有极电容C1在单片机掉电时的电压损失,多留掉点维持时间。进一步的,所述单片机为51单片机,所述电阻R6与所述单片机的Vcc脚连接,所述三极管VT与所述单片机的p3.2脚连接,所述电阻R1与所述单片机的px.y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三极管VT为NPN型三极管。下面结合上述技术方案对本技术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中,单片机中内置有掉电保存中断程序,电阻R2、二极管R4、二极管D3以及电阻R5构成嵌位电路,用以保持三极管的基极电位在一定的区间内,则如果三极管VT的发射极电压为0,即外部掉电时,此时三极管VT是导通且弱电流饱和的,这样单片机内部发出最高硬件优先级的INX0掉电检测中断,从而在掉电时保存数据存储器中的数据;而在平时正常供电时,因发射极上也有一定的电压上顶,此时三极管VT处于截止状态,而使P3.2脚维持高电平,单片机掉电保存中断程序不会被触发。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掉电保护终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一种掉电保护终端,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有极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T、单片机,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有极电容C1的正极连接,且所述有极电容C1接地设置,所述有极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阻R1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单片机连接,且所述单片机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单片机连接,其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2与三极管VT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3和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VT的发射极连接。其中,单片机中内置有掉电保存中断程序,其中,电阻R2、二极管R4、二极管D3以及电阻R5构成嵌位电路,用以保持三极管的基极电位在一定的区间内,则如果三极管VT的发射极电压为0,即外部掉电时,此时三极管VT是导通且弱电流饱和的,这样单片机内部发出最高硬件优先级的INX0掉电检测中断,此时有极电容C1存储的电能供给单片机,从而单片机可以在掉电时保存数据存储器中的数据;而在平时正常供电时,因发射极上也有一定的电压上顶,此时三极管VT处于截止状态,而使P3.2脚维持高电平,单片机掉电保存中断程序不会被触发。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6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单片机之间,所述电阻R7连接于所述电源和所述有极电容C1之间。电阻R6和电阻R7可以起到对单片机供电限流的作用,以防止异常时单片机被烧毁;另外,电阻R6和电阻R7还能消除有极电容C1的上电浪涌,实现充电电流削峰。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所述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均与所述有极电容C1并联。其中,有极电容C2和电容C3联合电阻R6和电阻R7用于加强电源滤波。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所述二极管D4连接于所述电阻R7和有极电容C1之间,所述二极管D5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有极电容C1的正极和有极电容C2的正极连接。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二极管D4和二极管D5为肖特基二极管。二极管D5用于从有极电容C1箱单片机的Vcc脚放电,还同时阻断有极电容C1对上电加速电路的旁路作用,其中,二极管D5采用用肖特基二极管是基于其在小电流下导通电压较小考虑的,可以尽量减少有极电容C1在单片机掉电时的电压损失,多留掉点维持时间。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单片机为51单片机,所述电阻R6与所述单片机的Vcc脚连接,所述三极管VT与所述单片机的p3.2脚连接,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掉电保护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有极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T、单片机,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有极电容C1的正极连接,且所述有极电容C1接地设置,所述有极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阻R1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单片机连接,且所述单片机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单片机连接,其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2与三极管VT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3和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VT的发射极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掉电保护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D1、二极管D2、二极管D3、有极电容C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电阻R5、三极管VT、单片机,所述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的输入端连接电源,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与有极电容C1的正极连接,且所述有极电容C1接地设置,所述有极电容C1的负极与所述单片机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输出端与电阻R1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与单片机连接,且所述单片机接地设置;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单片机连接,其基极通过电阻R2与所述二极管D1的输出端连接,其发射极通过电阻R3与电源连接,所述电阻R2与三极管VT之间连接有电阻R4,所述电阻R4与二极管D3和电阻R5串联,所述电阻R5的另一端与所述三极管VT的发射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掉电保护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阻R6和电阻R7,所述电阻R6连接于所述二极管D1和所述单片机之间,所述电阻R7连接于所述电源和所述有极电容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志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绿建联节能服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