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及水下扩底桩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基础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及水下扩底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扩底桩是一种具有高承载力的端承桩,在建筑桩基础中倍受青睐。扩底桩的扩大头部分通常位于砂土、砂砾石、卵砾石等无粘性土地层中。然而,在水下这些无粘性土中扩孔,扩孔后的空间非常容易垮塌,通常难以扩成锥台式的大头空间。若先将扩大头高程之上的地下水疏干,再施工扩孔桩,无疑大大增加扩底桩施工成本。这就是目前建筑市场没有水下施工扩底桩的成功案例的主要原因。水下扩底桩成功实施的关键点,主要在于如何保证水下扩底时周围的无粘性土层能自稳不坍塌,而在扩底空间外围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厚度和一定强度的护壁圈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专利技术专利(CN104389516A)采用一次或二次挤扩方法成孔,成孔过程均使桩孔土体被充分的挤密,在桩周形成密实的外壳,可有效增加孔壁的稳定性不至坍垮。但该技术不适于中密~密实的水下无粘性土,尤其是扩底直径大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所述水下土体扩搅器固定设置在钻杆下端,所述钻杆为带芯管的双重管钻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土体扩搅器包括外管(1)、内管(2)、切削搅拌架(3)、钻头(4)和输浆系统,所述外管(1)上端与钻杆固定连接,所述内管(2)上下滑动套合在外管(1)内下部,所述切削搅拌架(3)圆周阵列设置在外管(1)和内管(2)之间,所述钻头(4)固定设置在内管(2)下端;/n所述外管(1)内上部设置有隔板(5),所述隔板(5)上方连通有连接芯管(6),所述连接芯管(6)与外管(1)同轴固定设置;/n所述切削搅拌架(3)由上切削板(301)和下切削板(302)组成,所述上切削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所述水下土体扩搅器固定设置在钻杆下端,所述钻杆为带芯管的双重管钻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土体扩搅器包括外管(1)、内管(2)、切削搅拌架(3)、钻头(4)和输浆系统,所述外管(1)上端与钻杆固定连接,所述内管(2)上下滑动套合在外管(1)内下部,所述切削搅拌架(3)圆周阵列设置在外管(1)和内管(2)之间,所述钻头(4)固定设置在内管(2)下端;
所述外管(1)内上部设置有隔板(5),所述隔板(5)上方连通有连接芯管(6),所述连接芯管(6)与外管(1)同轴固定设置;
所述切削搅拌架(3)由上切削板(301)和下切削板(302)组成,所述上切削板(301)上端与外管(1)下端外壁铰接,所述下切削板(302)上端与上切削板(301)下端铰接、下端与内管(2)下端外壁铰接;
所述输浆系统由上出浆孔(7)、下出浆孔(8)、⊥形孔(9)、侧通孔(10)、低通管(11)、上通管(12)和下通管(13)组成,所述上出浆孔(7)、下出浆孔(8)、⊥形孔(9)和侧通孔(10)分别设置在上切削板(301)、下切削板(302)、钻头(4)和内管(2)内,所述上出浆孔(7)一端位于上切削板(301)上端中部、另一端位于上切削板(301)下端侧面,所述下出浆孔(8)一端位于下切削板(302)下端中部、另一端位于下切削板(302)上端侧面,所述⊥形孔(9)的截面呈“⊥”形,⊥形孔(9)上端位于钻头(4)顶面中心处、下端位于钻头(4)的圆周侧壁上,所述侧通孔(10)圆周阵列设置在内管(2)下部,侧通孔(10)一端与⊥形孔(9)下端连通、另一端通过下通管(13)与下出浆孔(8)连通,所述上通管(12)和低通管(11)均位于外管(1)内,所述上通管(12)一端连通至隔板(5)、另一端穿过外管(1)下部连通至上出浆孔(7),所述低通管(11)上端连通至连接芯管(6)、下端连通至⊥形孔(9)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的内径等于内管(2)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下部内壁圆周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竖直的导槽,所述内管(2)上部外壁圆周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竖直的导条,所述导条与导槽一一对应,导条的截面形状与导槽的截面形状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内侧壁圆周阵列设置有若干个竖直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等于上通管(12)的数量,所述上通管(12)位于凹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土体扩搅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2)下部套合有若干个定位箍(14),所述定位箍(14)的外径等于外管(1)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正盛,郑清洁,王新宇,王树仁,闫芙蓉,秦莞臻,王恒利,李庆东,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