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及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7009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及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应用,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发现玉米褐色叶中脉自然突变体Rb243,其叶脉木质素含量显著性低于正常玉米B73。序列分析发现Rb243中的bm1基因较B73在第一个外显子存在2101bp的插入突变。突变体等位测验证实bm1基因的突变导致Rb243的褐色叶中脉表型。本发明专利技术基于Rb243中bm1基因突变位点,开发PCR功能分子标记,利用该功能分子标记进行分子辅助选择,在玉米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育种中作用重大,可使被改良的玉米获得褐色叶中脉性状。

A maize Bm1 gene mutant and its molecular marker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及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及该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应用。
技术介绍
青贮玉米是在玉米蜡熟初期,收获包括果穗在内的地上绿色植株,用微生物厌氧发酵的方法来制作青贮饲料,供草食牲畜食用的一种玉米。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草食家畜比例大幅度提高,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也迅速增加。然而,茎秆和叶片中纤维素的消化率高低对青贮玉米的营养价值影响很大。研究发现青贮玉米含有褐色叶中脉基因将改变玉米组织中的纤维素成分,降低木质素含量,提高纤维素消化率,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褐色叶中脉玉米典型特征为在V4至V6生长阶段玉米叶中脉开始出现褐色色素沉着。迄今为止发现了6个褐色叶中脉自然突变体,其褐色叶中脉性状控制基因分别为bm1、bm2、bm3、bm4、bm5和bm6,均属于隐性单基因遗传,且具有降低木质素含量的功能。1931年,Jorgenson首次发现bm1突变体;1972年,Lechtenberg等对褐色叶中脉bm1基因突变体玉米的体内消化率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bm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其为玉米bm1基因编码区第一外显子上的一段由SEQID NO.1的第133位碱基起,存在2101bp片段的插入突变的基因,所述2101bp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其为玉米bm1基因编码区第一外显子上的一段由SEQIDNO.1的第133位碱基起,存在2101bp片段的插入突变的基因,所述2101bp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2所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其核苷酸序列如SEQIDNo.3所示。


3.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的生物材料,所述生物材料为表达盒、表达载体、工程菌或宿主细胞。


4.检测玉米bm1基因的分子标记,其特征在于,该分子标记可由以下引物组合PCR扩增得到,所述引物组合的核苷酸序列为:
上游引物F1:GAATCGAATGGGGAGCCTGG,
上游引物F1:TCGGCTTCTCAAACTTGTGCT,
下游引物R:AGAACTACTGGAGGAGGCGC。


5.一种引物组合,其特征在于,含有SEQIDNO.4-6所示的引物序列。


6.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材料、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子标记、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物组合在玉米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或改良制种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玉米bm1基因突变体Rb243、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材料、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子标记、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引物组合在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久然骆美洁赵衍鑫邢锦丰段民孝宋伟张如养张云霞孔梦思冯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