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6094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6:51
本实用公开了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外壳,所述外壳一侧设有气体进口,该外壳内设有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和蓄水池,所述生物填料墙与气体进口之间形成废气腔,所述生物填料墙与风机之间形成负压风室,所述负压风室上安装有导流板,所述风机安装在外壳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处理效果较好、可水循环使用的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

An integrated biological deodorization system for waste transfer st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垃圾气体除臭技术,具体的说,尤其是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
技术介绍
垃圾中转站所产生的恶臭污染物如NH3、H2S、CH4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其中CH4的含量达到40%~60%,垃圾恶臭气味会引起人的不适,其中含有多种癌、畸的有机挥发物。在城市垃圾中转站垃圾倾倒及压缩过程中多为散发出H2S、NH3和灰尘等,这些气体如不采取加以适当措施回收处理,而直接向场外排放,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造成伤害,恶臭污染因子如:(1)含硫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硫醚等;(2)含氮化合物,如氨气、胺类、酰胺等;(3)卤素及衍生物,如氯气,卤代烃等;(4)烃类及芳香烃;(5)含氧有机物,如醇、酚、醛、酮、有机酸等。目前我国对于恶臭气体的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生物法:生物净化实质上是一种氧化分解过程:附着在多孔、潮湿介质上的活性微生物以废气中有机组分作为其生命活动的能源或养分,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CO2、H2O)或细胞组成物质。现阶段主要工艺包括:生物过滤床、生物滴滤以及生物洗涤床。生物法的优点是:处理效果较好、运行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管理方便等。但生物法也有占地面积大、制造成本高、反应时间久、需要提供养分防止生物菌种死亡等弊端。(2)UV光氧化分解法:UV光氧化分解法是利用特制的高能高臭氧UV紫外线光束(185nm)照射恶臭气体,改变恶臭气体如:氨、三甲胺、硫化氢、甲硫氢、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和苯乙烯,硫化物H2S、VOC类,苯、甲苯、二甲苯的分子链结构,使有机或无机高分子恶臭化合物分子链,在高能紫外线光束照射下,降解转变成低分子化合物,如CO2、H2O等。UV光氧化分解法的优点是:占地面积较小、启动时间快、运行成本中等。但UV光氧化分解法也有处理效果较差、产生二次污染、UV紫外线管寿命短等弊端。(3)喷雾除臭法:高压喷雾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泵将除臭植物液打压到50公斤以上,经高压管路,至高压喷嘴雾化,形成飘飞的雨丝,营造良好清新的环境空气,雾滴快速增发,与污染因子发生吸附、分解,达到加湿、降温、降尘等多重效果。喷雾除臭法的优点是:节约空间直接安装喷雾管道即可、气味快速被掩蔽、设备简单等。但喷雾除臭法存在处理效果只是掩蔽并不能达到去除的目的,而且一直需要补充除臭液,运行成本高昂,喷雾导致空气潮湿使人容易产生身体不舒适等弊端。目前,现有的恶臭气体处理工艺普遍存在以上缺点。因此,需要改变现有恶臭处理技术的思维定式,创新出新的处理方式是燃眉之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的情况,提供一种处理效果较好、可水循环使用的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外壳,所述外壳一侧设有气体进口,该外壳内设有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和蓄水池,所述生物填料墙与气体进口之间形成废气腔,所述生物填料墙与风机之间形成负压风室,所述负压风室上安装有导流板,所述风机安装在外壳上。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的结构后,外壳内的供水喷淋装置可用于对气体进行喷淋,提高气体的湿度和去除气体的一些细微颗粒物,同时可用于对生物填料墙内进行喷淋,气体进入生物填料墙后,生物填料墙内的活性微生物吸收分解气体的有机组分,转化成CO、HO或细胞组成物质,最后进入负压风室,在风机和导流板的作用下,顺着负压风室排出洁净空气。在上述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可做如下改进: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设置在生物填料墙下方,该生物填料墙设置在蓄水池内。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所述供水喷淋装置喷淋生物填料墙后,水流可回流进蓄水池重新利用。进一步的,所述供水喷淋装置包括喷淋供水管、水帘瀑布补液喷头、水帘瀑布发生器、喷淋管和喷淋水泵,所述喷淋供水管与喷淋水泵相连接,该喷淋供水管上设有水帘瀑布补液喷头,所述水帘瀑布补液喷头与水帘瀑布发生器相连接,该喷淋供水管末端与喷淋管相连接,所述喷淋水泵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所述喷淋水泵的进水口与蓄水池相连接,使喷淋供水管内是水由蓄水池供给,而且所喷出的水均回流到蓄水池内,实现水循环利用。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墙设有两层,两层所述生物填料墙呈上下分布。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该生物填料墙分上下两层,可方便维保。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管包括第一层喷淋管和第二次喷淋管,所述第一层喷淋管用于喷淋上层的生物填料墙,所述第二次喷淋管用于喷淋下层的生物填料墙,该第一层喷淋管和第二次喷淋管均与喷淋供水管相连接。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第一层喷淋管和第二次喷淋管分别为生物填料墙加湿,保持生物填料墙上的湿度,创造微生物繁殖的良好条件。进一步的,所述喷淋管的管体上设有喷淋孔,所述喷淋孔呈长条状。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该喷淋孔呈长条状,在喷淋过程中更大范围的覆盖生物填料墙,更好的保持生物填料墙上的湿度。进一步的,所述水帘瀑布发生器安装在固定架上,该固定架上端安装在外壳上,所述水帘瀑布发生器的出口与蓄水池上方,该水帘瀑布发生器流出的水帘瀑布回流进蓄水池。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该水帘瀑布发生器安装在固定架上,可方便移动调整水帘瀑布发生器的出水位置,使水帘瀑布更准确的回流到蓄水池内。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墙的墙壁为填料支撑柱,该填料支撑柱一侧设有填料格栅板。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所述生物填料墙的墙壁通过填料支撑柱和填料格栅板组成,可方便在内部填充生物材料,同时方便气体进出。进一步的,所述生物填料墙的厚度为500-800mm。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改进后,所述生物填料墙的厚度为500-800mm可为微生物提供分解时间,提高分解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是喷淋管的主视图。图中:外壳1、喷淋供水管2、水帘瀑布补液喷头3、水帘瀑布发生器4、第一层喷淋管5、生物填料墙6、导流板7、风机8、负压风室9、蓄水池10、水帘瀑布11、喷淋水泵12、第二次喷淋管13、地面14、固定架15、填料格栅板16、填料支撑柱17、气体进口18、喷淋孔19。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外壳1,该外壳1是通过砖体砌成的土建墙,该土建墙坐落是在地面14上,所述土建墙前侧设有气体进口18,该气体进口18上安装有自动门,该气体进口18两侧对称设有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6、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8和蓄水池10,该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6、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8和蓄水池10设置在土建墙内部空间内,所示风机8设置在土建墙左右两侧,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气体进口18之间形成废气腔,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风机8之间形成负压风室9,所述负压风室9上安装有导流板7,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一侧设有气体进口(18),该外壳(1)内设有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6)、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8)和蓄水池(10),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气体进口(18)之间形成废气腔,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风机(8)之间形成负压风室(9),所述负压风室(9)上安装有导流板(7),所述风机(8)安装在外壳(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包括形成密封空间的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一侧设有气体进口(18),该外壳(1)内设有供水喷淋装置、生物填料墙(6)、用于排放气体的风机(8)和蓄水池(10),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气体进口(18)之间形成废气腔,所述生物填料墙(6)与风机(8)之间形成负压风室(9),所述负压风室(9)上安装有导流板(7),所述风机(8)安装在外壳(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10)设置在生物填料墙(6)下方,该生物填料墙(6)设置在蓄水池(10)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喷淋装置包括喷淋供水管(2)、水帘瀑布补液喷头(3)、水帘瀑布发生器(4)、喷淋管和喷淋水泵(12),所述喷淋供水管(2)与喷淋水泵(12)相连接,该喷淋供水管(2)上设有水帘瀑布补液喷头(3),所述水帘瀑布补液喷头(3)与水帘瀑布发生器(4)相连接,该喷淋供水管(2)末端与喷淋管相连接,所述喷淋水泵(12)的进水口与蓄水池(10)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中转站的一体化生物除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填料墙(6)设有两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少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广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