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521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栓,涉及一种紧固件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六角块和螺杆,所述六角块和螺杆固定连接,所述六角块远离螺杆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杆开设有与固定孔同轴线的固定槽,所述固定孔和固定槽形成容置腔,所述螺杆上开设有连通固定槽的注油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可在容置腔内转动的蓄油杆,所述蓄油杆一端开设有蓄油槽,所述蓄油杆上开设有连通蓄油腔的出油孔,所述蓄油杆开设和有蓄油槽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蓄油槽的密封盖;转动蓄油杆,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或错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在螺栓进行工件连接后,方便对螺栓与螺纹孔之间注油的效果。

A bol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栓
本技术涉及一种紧固件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螺栓。
技术介绍
螺栓是一种机械零件,常用于配用螺母的圆柱形带螺纹的紧固件。由六角块和螺杆两部分组成的一类紧固件,需与螺母配合,用于紧固连接两个带有通孔的零件。目前,螺栓进行工件的连接时,时间一长,会造成螺栓的螺纹部与螺纹孔之间容易出现锈蚀的情况。后期用扳手拧开螺栓时比较费力,同时对于螺栓的螺纹部与螺纹孔造成损坏,从而使得螺栓的寿命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螺栓,在螺栓进行工件连接后,具有方便对螺栓与螺纹孔之间注油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栓,包括六角块和螺杆,所述六角块和螺杆固定连接,所述六角块远离螺杆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螺杆开设有与固定孔同轴线的固定槽,所述固定孔和固定槽形成容置腔,所述螺杆上开设有连通固定槽的注油孔,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可在容置腔内转动的蓄油杆,所述蓄油杆一端开设有蓄油槽,所述蓄油杆上开设有连通蓄油腔的出油孔,所述蓄油杆朝向蓄油槽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蓄油槽的密封盖;转动蓄油杆,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或错开。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螺栓连接工件后,需要对螺栓与螺纹孔之间注油时,转动蓄油杆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使得蓄油槽内的润滑油经过出油孔与注油孔进入到螺栓与螺纹孔之间,起到防锈的效果;反之出油孔与注油孔错开时,则不会对螺栓与螺纹孔之间注油。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油槽内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开设有与注油孔连通的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密封圈具有密封效果,在螺栓转动或静置时,防止润滑油从蓄油槽内流出;另外,密封圈和蓄油杆配合,可以防止蓄油杆从容置槽内滑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容置腔内表面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所述蓄油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嵌入第一环槽的限位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块嵌入到第一环槽,限制蓄油槽移动,防止蓄油杆从容置槽内滑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油杆设有蓄油槽的一端开设有的卡槽,所述密封盖侧边固定连接有嵌入卡槽的卡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嵌入到到卡槽内,转动密封盖可以带动蓄油杆一起转动,从而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或错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盖远离蓄油杆的一端开设有十字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十字螺丝刀或一字螺丝刀就可以驱动密封盖和蓄油杆一起转动,从而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或错开。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体远离蓄油杆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操作槽,所述第一操作槽朝向时十字槽一侧的开设有第二操作槽,两所述第二操作槽内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操作板,两所述第二操作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操作板;转动所述第二操作板嵌入第二操作槽内时,所述第一操作板嵌入第一操作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第二操作板,使得第一操作板从第一操作槽内转出,工作人员驱动第一操作板将密封盖与蓄油杆分离,对于蓄油槽内进行填油操作;反之将将第一操作板嵌入第一操作槽进行存放,防止密封盖被拉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槽内一端开设有活动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方便工作人员手指嵌入到活动槽内,将第一操作杆从第一操作槽内转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注油孔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注油孔沿螺杆外表面周向设置等距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蓄油杆使得位于蓄油槽下方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后,润滑油通过出油孔和注油孔流出,同时减少蓄油杆需要转动的角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盖远离蓄油杆的一端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一指示槽,所述六角块远离螺杆的一端开设有多个第二指示槽,所述第二指示槽指向注油孔;当第一指示槽与第二指示槽对齐时,所述注油孔与出油孔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指示槽和第二指示槽,可以方便工作人员了解目前出油孔和注油孔的位置。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转动蓄油杆使得出油孔与注油孔连通,使得蓄油槽内的润滑油进入到螺栓与螺纹孔之间,具有防锈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凸显容置腔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去除六角块、螺杆以及密封圈后,转动第二操作板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六角块;11、固定孔;2、螺杆;21、固定槽;22、注油孔;3、容置腔;31、第一环槽;4、蓄油杆;41、蓄油槽;411、第二环槽;412、密封圈;413、通孔;42、出油孔;43、限位块;44、卡槽;5、密封盖;51、卡块;52、十字槽;53、第一操作槽;54、第二操作槽;55、活动槽;56、第一操作板;57、第二操作板;58、第一指示槽;59、第二指示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螺栓,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六角块1和螺杆2,六角块1和螺杆2固定连接,六角块1远离螺杆2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11,螺杆2开设有与固定孔11同轴线的固定槽21,固定孔11和固定槽21形成容置腔3。螺杆2上开设有连通固定槽21的注油孔22。容置腔3内设置有可在容置腔3内转动的蓄油杆4,蓄油杆4一端开设有蓄油槽41,蓄油杆4上开设有连通蓄油腔的出油孔42,蓄油杆4朝向蓄油槽4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蓄油槽41的密封盖5。转动蓄油杆4,使得出油孔42与注油孔22连通或错开。如图1和图2所示,注油孔22设置有四个,注油孔22沿螺杆2外表面周向设置等距分布,具有减少工作人员需要使蓄油杆4转动的角度,另外使得注油孔22至少有一个朝向下方,使得朝向下方的注油孔22与出油孔42连通,从而使得润滑油从蓄油槽41内流出。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容置腔3内表面开设有第一环槽31,蓄油杆4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嵌入第一环槽31的限位块43。蓄油槽41内开设有第二环槽411,第二环槽411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圈412,密封圈412开设有分别与四个注油孔22连通的四个通孔413。通过第一环槽31和限位块43的配合以及第二滑槽与密封圈412的配合,具有固定蓄油杆4的效果,防止蓄油杆4从容置槽内滑出。另外通过密封圈412可以对于出油孔42密封,防止润滑油从蓄油槽41内流出。如图2和图3所示,蓄油杆4设有蓄油槽41的一端开设有的卡槽44,密封盖5侧边固定连接有嵌入卡槽44的卡块51。密封盖5远离蓄油杆4的一端开设有十字槽52。盖体远离蓄油杆4的一端开设有第一操作槽53,第一操作槽53朝向时十字槽52一侧的开设有第二操作槽54,两第二操作槽54内均转动连接有第二操作板57,两第二操作板57之间设置有第一操作板56。转动第二操作板57嵌入第二操作槽54内时,第一操作板56嵌入第一操作槽53内。第一操作槽53内远离十字槽52的一端开设有活动槽55。工作人员伸入活动槽55,可以驱动第一操作板56与第二操作板57一起转动,再拉动第一操作板56与第二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螺栓,包括六角块(1)和螺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六角块(1)和螺杆(2)固定连接,所述六角块(1)远离螺杆(2)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11),所述螺杆(2)开设有与固定孔(11)同轴线的固定槽(21),所述固定孔(11)和固定槽(21)形成容置腔(3),所述螺杆(2)上开设有连通固定槽(21)的注油孔(22),所述容置腔(3)内设置有可在容置腔(3)内转动的蓄油杆(4),所述蓄油杆(4)一端开设有蓄油槽(41),所述蓄油杆(4)上开设有连通蓄油腔的出油孔(42),所述蓄油杆(4)朝向蓄油槽(4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蓄油槽(41)的密封盖(5);转动蓄油杆(4),使得出油孔(42)与注油孔(22)连通或错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栓,包括六角块(1)和螺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六角块(1)和螺杆(2)固定连接,所述六角块(1)远离螺杆(2)的一端开设有固定孔(11),所述螺杆(2)开设有与固定孔(11)同轴线的固定槽(21),所述固定孔(11)和固定槽(21)形成容置腔(3),所述螺杆(2)上开设有连通固定槽(21)的注油孔(22),所述容置腔(3)内设置有可在容置腔(3)内转动的蓄油杆(4),所述蓄油杆(4)一端开设有蓄油槽(41),所述蓄油杆(4)上开设有连通蓄油腔的出油孔(42),所述蓄油杆(4)朝向蓄油槽(41)的一端设置有密封蓄油槽(41)的密封盖(5);转动蓄油杆(4),使得出油孔(42)与注油孔(22)连通或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槽(41)内开设有第二环槽(411),所述第二环槽(411)内固定连接有密封圈(412),所述密封圈(412)开设有与注油孔(22)连通的通孔(4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腔(3)内表面开设有第一环槽(31),所述蓄油杆(4)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嵌入第一环槽(31)的限位块(4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油杆(4)设有蓄油槽(41)的一端开设有的卡槽(44),所述密封盖(5)侧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爽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博力浩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