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头部漏斗及输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3922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及输送机,适于安装于输送带的一端,输送带包括适于承载物料的承载段,及与承载段相对设置的回程段,所述头部漏斗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并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输送带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插置于所述容纳腔中;第一遮挡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上方;第二遮挡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和所述回程段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承载段和回程段之间设置第二遮挡结构,可以阻挡灰尘和料屑从输送带的侧边缘与容纳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逸出,有效减少输送带上的物料在头部漏斗中卸料过程中出现逸尘跑灰的情况。

Head funnel and convey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部漏斗及输送机
本技术涉及输送
,具体涉及一种头部漏斗及输送机。
技术介绍
带式输送机作为散料输送的主要设备,广泛应用于煤炭、电力、港口、化工等行业。头部漏斗作为带式输送机的关键转运部件,在控制料流的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带式输送机,通常包括机架、输送带组件、头部漏斗和清扫器。其中,输送带组件一般包括输送带及传动滚筒(即头部滚筒)、改向滚筒,改向滚筒具有至少两个,且至少一个设于输送带靠近头部漏斗的一端,至少一个设于输送带远离头部漏斗的一端;头部漏斗通常为DTⅡ型,并主要包括护罩和漏斗。传动滚筒位于头部漏斗内部,设于输送带靠近头部漏斗一端的改向滚筒位于头部漏斗外部。输送带包括承载段、回程段和过渡段,承载段用于承载物料,回程段与承载段相对设置,承载段的两端与回程段的两段分别通过过渡段连接。清扫器适于对过渡段进行清扫。在带式输送机工作时,输送带上载有物料,并将物料运送至头部漏斗处卸料,然后经过传动滚筒和改向滚筒回程。为了防止在输送带卸料的过程中物料扬起引起料屑和灰尘等从头部漏斗中逸出,上述传统的带式输送机中,通常会在承载段上方设置挡帘,但是,依然会有料屑和灰尘等从头部漏斗逸出。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头部漏斗容易出现逸尘跑灰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易出现逸尘跑灰的头部漏斗及输送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头部漏斗,适于安装于输送带的一端,输送带包括适于承载物料的承载段,及与承载段相对设置的回程段,其特征在于,头部漏斗包括:r>壳体,具有容纳腔,并设有与容纳腔连通的开口,输送带的一端通过开口插置于容纳腔中;第一遮挡结构,设于壳体上,并位于承载段上方;第二遮挡结构,设于壳体上,并位于承载段和回程段之间。壳体包括相对设置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板;第二遮挡结构设于两个侧板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侧板连接。第二遮挡结构的顶面与承载段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遮挡结构的底面与回程段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二遮挡结构为板件。第一遮挡结构与第二遮挡结构为相同的柔性材质制成。第二遮挡结构外侧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第一遮挡件结构的底面与承载段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三遮挡结构设于回程段下方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输送机,包括上述的头部漏斗。还包括传动滚筒,设于输送带设置于头部漏斗的一端处,并适于对输送带进行转向;壳体包括漏斗,及可拆卸连接于漏斗上方的护罩;护罩包括前罩体,及与前罩体可拆卸连接的后罩体,后罩体与前罩体的交界线向容纳腔方向的投影落在传动滚筒上。回程段的下方设有改向滚筒,改向滚筒设于容纳腔中。还包括对所述传动滚筒的轴和/或所述改向滚筒的轴进行密封的密封结构。漏斗包括主体,及与主体可拆卸连接的连接罩,改向滚筒设于容纳腔在连接罩对应的位置处。还包括滚筒刮刀,设于容纳腔的腔壁上,适于刮除改向滚筒上的物料。输送机为带式输送机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适于安装于输送带的一端,输送带包括适于承载物料的承载段,及与承载段相对设置的回程段,所述头部漏斗包括:壳体,具有容纳腔,并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所述输送带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插置于所述容纳腔中;第一遮挡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上方;第二遮挡结构,设于所述壳体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和所述回程段之间。当输送带上的物料在头部漏斗的容纳腔中卸料时,混在物料中的灰尘和料屑会向上扬起并散落到承载段上方,并通过开口在承载段上方的部位逸出头部漏斗,所以,设置在承载段上方的第一遮挡结构可以阻挡通过开口在承载段上方的部位逸出的灰尘和料屑;同时,为了确保输送带运输的顺畅性,及防止输送带发生磨损,通常会使输送带的侧边缘与容纳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这样将会导致混在物料中的灰尘和料屑在向上扬起的过程中,也会有部分从这个间隙逸出头部漏斗,本技术通过在承载段和回程段之间设置第二遮挡结构,可以阻挡灰尘和料屑从输送带的侧边缘与容纳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逸出,有效减少输送带上的物料在头部漏斗中卸料过程中出现逸尘跑灰的情况。2.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于开口两侧的两个侧板;第二遮挡结构设于两个侧板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对应的侧板连接。这样可以避免第二遮挡结构与壳体的侧板之间出现间隙,从而可以提高第二遮挡结构的与壳体之间的密封性,提高第二遮挡结构对灰尘和料屑的阻挡效果。3.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所述第二遮挡结构的顶面与所述承载段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遮挡结构的底面与所述回程段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一遮挡件结构的底面与所述承载段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上述间隙的设置,可以有效避免输送带与第一遮挡结构、第二遮挡结构之间发生摩擦,从而可以提高输送带的输送顺畅性,提高输送效率,同时,还可以提供输送带的使用寿命。4.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所述第二遮挡结构为板件,比起帘状的遮挡结构,第二遮挡结构本身不会有间隙,这样只需保证第二遮挡结构与壳体之间的连接没有间隙,便可以对灰尘和料屑进行更加有效的阻挡。5.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所述第一遮挡结构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为相同的柔性材质制成。为了能够保证承载段上的多种类型的物料都能够通过开口进入到容纳腔中,同时满足对开口在承载段上方的部位逸出的灰尘和料屑进行有效阻挡,通常会将第一遮挡结构设置为柔性的帘式结构,本技术通过将第二遮挡结构与第一遮挡结构采用相同的柔性材质制成,在加工成型时,可以使第一遮挡结构与第二遮挡结构先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出来,即,先在壳体上成型处一个柔性板件,再在柔性板件上开设开口,然后再将第一遮挡结构切割成帘状,即可完成对第一遮挡结构、第二遮挡结构和开口的成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第一遮挡结构的柔性帘式结构的特点,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开设开口,加工便捷,且适应性强。6.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第二遮挡结构外侧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这样当第二遮挡结构为柔性材质制成时,可以有效防止第二遮挡结构产生变形。7.本技术提供的头部漏斗,还包括设于所述回程段下方的第三遮挡结构。混在物料中的灰尘和料屑在卸料时会向上扬起并散落到回程段下方,并通过开口在回程段下方的部位逸出头部漏斗,所以,设置在回程段下方的第二遮挡结构可以阻挡通过开口在回程段下方的部位逸出的灰尘和料屑,有效减少输送带上的物料在头部漏斗中卸料过程中出现逸尘跑灰的情况。8.本技术提供的输送机,包括传动滚筒,设于所述输送带设置于所述头部漏斗的一端处,并适于对所述输送带进行转向;所述壳体包括漏斗,及可拆卸连接于所述漏斗上方的护罩;所述护罩包括前罩体,及与所述前罩体可拆卸连接的后罩体,所述后罩体与所述前罩体的交界线向所述容纳腔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传动滚筒上。当传动滚筒需要检修或更换时,只需拆开后罩体,便可以实现对传动滚筒的检修或更换,比起现有通过拆开整个护罩来实现对传动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部漏斗,适于安装于输送带的一端,输送带包括适于承载物料的承载段(7),及与承载段(7)相对设置的回程段(8),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漏斗包括:/n壳体(1),具有容纳腔,并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12),所述输送带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12)插置于所述容纳腔中;/n第一遮挡结构(2),设于所述壳体(1)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7)上方;/n第二遮挡结构(3),设于所述壳体(1)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7)和所述回程段(8)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部漏斗,适于安装于输送带的一端,输送带包括适于承载物料的承载段(7),及与承载段(7)相对设置的回程段(8),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漏斗包括:
壳体(1),具有容纳腔,并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开口(12),所述输送带的一端通过所述开口(12)插置于所述容纳腔中;
第一遮挡结构(2),设于所述壳体(1)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7)上方;
第二遮挡结构(3),设于所述壳体(1)上,并位于所述承载段(7)和所述回程段(8)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于所述开口(12)两侧的两个侧板(13);
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设于两个所述侧板(13)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侧板(1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的顶面与所述承载段(7)的底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的底面与所述回程段(8)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为板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结构(2)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为相同的柔性材质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遮挡结构(3)外侧固定连接有至少一个加强筋(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部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挡件结构的底面与所述承载段(7)的顶面之间具有间隙。


8.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虎强王猛军王坚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