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伞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10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0:0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悬臂伞,包括:立柱、伞篷和悬臂,悬臂一端通过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立柱,另一端连接伞篷,通过转动悬臂带动伞篷转动使得伞篷开口相对水平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一端与悬臂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限制悬臂在其周向方向的转动范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限位件可以避免使用者将伞篷转向至仰角过大的位置,从而避免在受到较大外力情况下发生倾翻的问题,该限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牢固,有利于延长伞的使用寿命。

Cantilever umbrell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臂伞
本技术涉及家具
,尤其涉及一种悬臂伞。
技术介绍
悬臂伞具有立柱、悬臂和伞篷,通过悬臂将伞篷挂起,且通过转动悬臂可以使伞篷的开口方向发生转动,立柱上还设有控制伞篷开合的机构。然而,现有的悬臂伞仅设置了指示悬臂转动角度的指示箭头和数字,而不具有对悬臂的转动范围进行限位的结构,消费者如果将伞篷转向至仰角过大的位置,在产品受到较大外力(如风力)时,容易造成产品倾翻,从而损坏周围的人或物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克服至少一个不足,提出了一种悬臂伞。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悬臂伞,包括:立柱、伞篷和悬臂,悬臂一端通过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立柱,另一端连接伞篷,通过转动悬臂带动伞篷转动使得伞篷开口相对水平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一端与悬臂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限制悬臂在其周向方向的转动范围。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沿壳体内壁周向设置的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插入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限位凹槽的两端之间。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沿壳体内壁周向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凸台,至少两个限位凸台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插入所述限位空间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两个相邻的限位凸台之间。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穿设于所述限位件上的限位插销。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限位件表面的限位凸起。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显示件,所述限位显示件固定于悬臂的一端,所述限位显示件一端伸入壳体内,另一端从壳体中露出,所述限位显示件露出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显示块,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显示块,所述第一限位显示块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显示块之间,第一限位显示块在两个第二限位显示块之间可活动的范围与第二限位部在壳体内可活动的范围一致,转动悬臂时,第二限位部在壳体内移动,同时第一限位显示块在两个第二限位显示块之间移动,通过第一限位显示块的移动位置提示第二限位部在壳体内移动的位置。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限位件上设有数条凸棱,限位件通过铆钉与悬臂固接。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滑块壳体和悬臂壳体,所述滑块壳体可滑动地设于立柱上,所述悬臂壳体可枢转地安装于滑块壳体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悬臂壳体上,限位件安装于所述悬臂壳体内。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悬臂壳体的外表面设有指示悬臂转动方向的指示标识,所述指示标识包括指示箭头和/或文字。于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滑块壳体内的滑块定位机构,用于将滑块壳体固定于立柱的任意位置,所述滑块定位机构包括定位齿条、定位块和把手;定位齿条设于立柱一侧,定位块沿着靠近或远离定位齿条的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滑块壳体内,把手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滑块壳体,另一端连接所述定位块以带动所述定位块移动;所述定位块朝向所述定位齿条的一端设有固定齿,所述固定齿与所述定位齿条面接触咬合以固定所述定位块;所述固定齿的齿数为两个以上;所述滑块定位机构还包括弹性复位件,该弹性复位件连接所述壳体和所述定位块以使得所述定位块具有朝所述定位齿条移动的趋势。本技术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件可以避免使用者将伞篷转向至仰角过大的位置,从而避免在受到较大外力情况下发生倾翻的问题,该限位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使用牢固,有利于延长伞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实施例顺时针转动悬臂至最大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所示实施例逆时针转动悬臂至最大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爆炸图;图8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悬臂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悬臂伞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的爆炸图;图10是图9所示实施例的悬臂伞的限位件处的剖面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实施例的悬臂伞的悬臂转动至另一角度时的剖面视图;图12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滑块定位机构的爆炸图;图13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滑块定位机构的局部剖面图;图14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滑块定位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固定齿与限位齿条处于咬合状态;图15是本技术悬臂伞的一实施例的滑块定位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固定齿与限位齿条处于分开状态。附图标记:1、立柱;2、壳体;3、悬臂;4、伞篷;5、限位件;6、限位显示件;8、滑块定位机构;13、斜杆;21、滑块壳体;22、悬臂壳体;51、第二限位部;52、凸棱;61、第一限位显示块;62、第二限位显示块;71、开合转轮;73、蜗杆;74、蜗轮;75、摇手柄;81、定位齿条;82、定位块;83、弹性复位件;84、滚轮;85、把手;201、第一限位部;210、导向槽;211、第一滑块壳体;212、第二滑块壳体;220、指示标识;510、插销孔;821、固定齿;822、导向凸块;825、装配凹槽;851、转动凸台;852、柱状凸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本技术做详细描述。请参考图1-8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悬臂伞,包括:立柱1、伞篷4和悬臂3,悬臂3一端通过壳体2可转动地连接立柱1,另一端连接伞篷4,通过转动悬臂3带动伞篷4转动使得伞篷4开口相对水平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所述悬臂伞还包括限位件5,限位件5一端与悬臂3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2内,所述壳体2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201,所述限位件5上设有第二限位部51,所述第一限位部20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1相配合限制悬臂在其周向方向的转动范围。本技术中,转动悬臂3使得伞篷4开口发生转动时,限位件5随着转动,并带着第二限位部51转动,通过第一限位部201对第二限位部51的限制从而限制悬臂3的转动范围,从而实现了对伞篷4开口朝向的转动限位。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件5可以避免使用者将伞篷4转向至仰角过大的位置,从而避免在受到较大外力(风力)情况下发生倾翻的问题。进一步地,所述壳体2包括滑块壳体21和悬臂壳体22,所述滑块壳体21可滑动地设于立柱1上,所述悬臂壳体22可枢转地安装于滑块壳体21一端,所述第一限位部201设于所述悬臂壳体22上,第二限位件5安装于所述悬臂壳体22内。这样的结构设置使得悬臂3可以相对立柱1收拢在一起,便于收纳;还可以使得悬臂3相对立柱1张开一定夹角,从而给伞篷4提供较好的支撑结构,便于展开伞篷4。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8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悬臂伞,包括:立柱、伞篷和悬臂,悬臂一端通过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立柱,另一端连接伞篷,通过转动悬臂带动伞篷转动使得伞篷开口相对水平方向转动一个角度;/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一端与悬臂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限制悬臂在其周向方向的转动范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臂伞,包括:立柱、伞篷和悬臂,悬臂一端通过壳体可转动地连接立柱,另一端连接伞篷,通过转动悬臂带动伞篷转动使得伞篷开口相对水平方向转动一个角度;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件,限位件一端与悬臂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壁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限位件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配合限制悬臂在其周向方向的转动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沿壳体内壁周向设置的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插入所述限位凹槽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限位凹槽的两端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沿壳体内壁周向设置的至少两个限位凸台,至少两个限位凸台之间形成限位空间,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端部插入所述限位空间中,所述第二限位部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在两个相邻的限位凸台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臂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穿设于所述限位件上的限位插销。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悬臂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形成于所述限位件表面的限位凸起。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臂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位显示件,所述限位显示件固定于悬臂的一端,所述限位显示件一端伸入壳体内,另一端从壳体中露出,所述限位显示件露出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一限位显示块,所述壳体的端部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限位显示块,所述第一限位显示块位于两个第二限位显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建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永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