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436405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水为溶剂,利用乙酸银、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氢氧化钠调节溶液的pH值合成纳米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丙三醇、聚乙烯吡咯烷酮或三乙酸甘油酯获得了植物叶面高附着力的纳米银。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纳米银的原料无毒无污染,制备的纳米颗粒尺寸较小且相对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在生物医疗领域可用于抗菌剂、检测剂等。此外,该纳米银溶液在植物叶面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在农业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A synthesis method of nano silver with high adhesion on crop leav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合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功能材料
,更加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农药生产和消费大国,每年农药用量可达337万吨。研究表明,只有10%-20%的农药能留在植物表面,发挥杀菌灭虫的作用,其余80%-90%的农药则会进入空气、土壤、水源中,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因此,研发具有叶面高附着力的低毒性农药成为农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银是一种古老的杀菌材料,早在1994年,就有日本学者开展银对作物病害防治的研究,发现银与其他农药相比,在植物中积累量小且具有高杀菌活性及哺乳动物低毒性的特点,因此,银作为无机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农林等领域。与块体材料相比,纳米银颗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杀菌活性好,金属利用率高,有望成为一种安全高效的广谱杀菌剂。纳米银常见合成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还原法三类,其中,化学法包括湿化学法,该湿化化学法是指在金属前驱体盐溶液中加入还原剂及表面活性剂,来防止金属纳米颗粒的聚集,合成的纳米颗粒尺寸均一,且分散性良好,有望实现纳米材料的宏量制备最常见、应用最广的一类合成方法。目前,湿化学法合成纳米银中常采用硝酸银作为银源,水合肼、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三者均属于易制爆化学品,且水合肼具有高毒性,不利于纳米银的绿色合成及农业应用。因此改变银源、还原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探索一种绿色高效的纳米银合成工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此外,如何提高纳米银在叶面的附着力,使其长效杀菌灭虫,也具有重要的农业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制备的纳米银避免湿化化学法制备纳米银过程存在安全性。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供一种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制备方法。该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在室温下,取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至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完全溶解,该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浓度范围为1-5g/L;步骤2,向步骤1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再加入浓度为的还原剂;步骤3,向步骤2溶液中缓慢滴加0.05mol/L的乙酸银溶液,继续搅拌5h,得到纳米银溶液。步骤4,在步骤3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1小时,获得叶面高附着力的纳米银。进一步地说,所述室温为23-28摄氏度。进一步地说,所述还原剂包括浓度为1mol/L的抗坏血酸。进一步地说,所述调节溶液pH值为12-14。进一步地说,所述表面活性剂包括丙三醇、三乙酸甘油酯或聚乙烯吡咯烷酮。进一步地说,所述表面活性剂质量占溶液质量的0.5%-3%。进一步地说,所述丙三醇质量比为1%、聚乙烯吡咯烷酮质量比为0.5%或三乙酸甘油酯质量比为2.5%。本专利技术纳米银制备方法由于采用乙酸银溶液作为银源,以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其制备过程绿色环保、安全性高,且合成的纳米颗粒尺寸较小且相对均一,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在生物医疗领域可用于抗菌剂、检测剂等。此外,通过在纳米银溶液中加入丙三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三乙酸甘油酯等表面活性剂,可提高纳米银在植物叶面的附着力,在农业领域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纳米银,采用透射电镜,如透射电子显微镜(JEOL21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HitachiU-4100)设备检测,其表征可知,所制备纳米银为不规则球状,粒径大概在10nm以下,在400nm左右存在银的特征等离子共振吸收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描述中的附图仅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实施例1-3中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2是实施例1和实施例4-5中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3是实施例6中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制备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4是实施例7中表面活性剂为柠檬酸(CA)制备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5是实施例8中表面活性剂为普流尼克(PLNK)制备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6是实施例9-11中改变碱和还原剂种类制备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图。图7是实施例12中纳米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图8是实施例12中纳米银的X射线衍射图。图9是实施例12中纳米银的低倍透射电镜图。图10是实施例12中加入质量比为1%丙三醇浸泡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图。图11是实施例12中丙三醇浸泡后的葡萄叶面图。图12是实施例13中加入质量比0.5%的PVP浸泡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图。图13是实施例13中PVP浸泡后的葡萄叶面图。图14是实施例14中加入质量比2.5%三乙酸甘油酯浸泡前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比图。图15是实施例14中三乙酸甘油酯浸泡后的葡萄叶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还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出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也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所有方向性指示的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仅用于解释在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产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当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可能随之改变。此外,本专利技术中序数词,如“第一”、“第二”等描述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示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和至少一个该技术特征。在本专利技术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体的限定外;“至少一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及以上。采用不同银源制备纳米银实施例。实施例1步骤1:在室温(25度)下,称量50mg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CTAB)并溶解于40mL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至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CTAB)完全溶解,得到浓度为1.25g/L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溶液;步骤2:向步骤1的溶液中加入2.5mL浓度为0.1mol/L的水合肼溶液,然后磁力搅拌5min使其混合均匀;步骤3:向步骤2溶液中缓慢滴加5mL浓度为0.05mol/L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法,其特征为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在室温下,取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至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完全溶解,浓度范围为1-5g/L;/n步骤2,调节步骤1溶液pH值,再加入还原剂;/n步骤3,向步骤2溶液中缓慢滴加0.05mol/L的乙酸银溶液,继续搅拌5h,得到纳米银溶液。/n步骤4,在步骤3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1小时,获得叶面高附着力的纳米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法,其特征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室温下,取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溶解于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至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氨完全溶解,浓度范围为1-5g/L;
步骤2,调节步骤1溶液pH值,再加入还原剂;
步骤3,向步骤2溶液中缓慢滴加0.05mol/L的乙酸银溶液,继续搅拌5h,得到纳米银溶液。
步骤4,在步骤3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搅拌1小时,获得叶面高附着力的纳米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步骤1溶液加入氢氧化钠调节溶液pH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物叶面高附着力纳米银的绿色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剂包括浓度为1mol/L的抗坏血酸。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希文康雯婧秦若涵张兴华刘辉卢遵铭刘颖飞刘超飞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农联天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