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谷天宇专利>正文

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592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2:28
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包括烧杯和定容管,所述定容管为半圆柱体,镶嵌于烧杯的外壁上,定容管上设有标定刻度线;烧杯被定容管包覆的杯壁处设有溢流孔,溢流口位于刻度线上方,使烧杯内与定容管连通;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为烧杯中液体满至溢流孔下沿与定容管中液体满至刻度线处时恰好形成的液体固定定容量值,本发明专利技术将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改造,利用与现行的容量瓶相同的减小视觉误差的原理,保证配制精度的前提下,能够直接利用定容杯溶解溶质,不仅减少了洗涤、转移等操作步骤,简化了配制流程,更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在过多操作过程中造成的误差。

A kind of cup wall overflow type constant volume cu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
本专利技术属于实验仪器
,具体涉及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
技术介绍
目前,用于实验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仪器——容量瓶,其主体构造是由承载溶液的大容量瓶肚、用于减小视觉误差,较为准确地标定溶液最终体积的细颈、瓶塞三部分连合而成。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预先在烧杯中溶解溶质,待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及玻璃棒,将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继续加水至水位接近细颈上方的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由于容量瓶细长瓶颈的限制,不利于搅拌操作的实施,所以不能直接作为溶解溶质的容器,故而使得配制过程中必须借助烧杯,这样便凭空多出了洗涤和转移这两个主要步骤,操作步骤增多,无疑会增加配置过程中诸如溶液溅出、洗涤不干净等不确定因素,使得配制的溶液的实际浓度与理论浓度之间的误差增大。又由于容量瓶瓶颈较细,使得转移和定容操作极为不便,所以,目前通用的容量瓶,在设计上尚且存在诸多不足和较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包括烧杯和定容管,所述定容管为半圆柱体,镶嵌于烧杯的外壁上,定容管上设有标定刻度线;烧杯被定容管包覆的杯壁处设有溢流孔,溢流口位于刻度线上方,使烧杯内与定容管连通;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为烧杯中液体满至溢流孔下沿与定容管中液体满至刻度线处时恰好形成的液体固定定容量值。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的下部沿烧杯的杯壁设有导流槽,导流槽延伸至所述定容管的管底。进一步的,还包括一个混流口设置于烧杯杯壁的溢流孔上方。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为尖嘴状,沿烧杯的内壁向外壁倾斜。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沿烧杯的内壁向外壁倾斜的角度为40-60°。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的孔径大小为3-5mm。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孔沿烧杯的内壁向外壁倾斜的角度为45°。进一步的,所述混流口的大小为溢流孔的3倍。进一步的,所述定容管的上端设有倾倒口,用于溶液定量后从定容杯中倒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将现有的实验设备进行改造,利用与现行的容量瓶相同的减小视觉误差的原理,保证配制精度的前提下,能够直接利用定容杯溶解溶质,不仅减少了洗涤、转移等操作步骤,简化了配制流程,更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在过多操作过程中造成的误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倾倒口,2-混流口,3-刻度线,4-烧杯,5-溢流孔,6-导流槽,7-定容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一个烧杯4作为溶解溶质和承载溶液的溶解杯,烧杯4背面上方从内向外斜向下45°开出一个溢流孔5,溢流孔5下端为尖嘴形,易于液体流出,沿着溢流孔5往下,在烧杯4的外壁开一条从上到下的细长导流槽6,溢流孔5和导流槽6的外围用一半圆柱形的定容管5与烧杯4的外壁紧贴,烧杯4和定容管7之间通过溢流孔5和导流槽6相互连通。在溢流孔5上方的烧杯4的外壁再开出一个较大的缺口作为混流口2,使得烧杯4倾斜时,杯内的溶液能顺利通过混流口2流到定容管7中混合。定容管7的外壁相应位置有一条刻度线3,标注了溢流式定容杯标准体积的液位,该刻度线3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溢流孔5下方。配制时,将溶质放入烧杯4中加水完全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继续加入蒸馏水至液体溢出溢流孔5,溶液顺着导流槽6流到定容管7,当液面接近刻度线3时,改用胶头滴管往烧杯4中滴加蒸馏水,直到刻度线3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切,则配制完成,将溶液转入试剂瓶时,将仪器向定容管7方向倾斜,使溶液通过混流口2流到定容管7,再从定容管7管口处的倾倒口1倒入试剂瓶即可。图1中,烧杯4与半圆柱形的定容管7相连,定容管7可由量筒剖成两半制成,定容管7贴附于烧杯4的外壁上。连接面上的烧杯4壁面,距离杯口约三分之一处为溢流孔5,溢流孔5从内壁向外壁斜向下45°开出,且下端为尖嘴形,孔径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以液体超过溢流孔5时,能够较快流出,且液面不会高过溢流孔5最高处为宜。定容管7的管壁上相应位置为刻度线3,竖直方向上位于溢流孔5下方,刻度线3位置的确定方法,与现行容量瓶上刻度线的确定方法一致。烧杯4和定容管7连接面上的烧杯4外壁,顺着溢流孔5往下开出一条细长的导流槽6,延伸到烧杯4底部,烧杯4和定容管7之间,通过溢流孔5和导流槽6相互连通。当溶解杯中的液面超过溢流孔5后,能够通过溢流孔5溢出,顺着导流槽6流到定容管7,直到定容管7中的液面与刻度线相切。溢流孔5上方与定容管7正对的烧杯4壁,沿着烧杯4与定容管7相接处去掉一部分,形成混流口2。使得烧杯4倾斜时,液体能够通过混流口2流到定容管7。定容管7管口为尖嘴形倾倒口,便于液体倒出。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其特征在于:包括烧杯和定容管,所述定容管为半圆柱体,镶嵌于烧杯的外壁上,定容管上设有标定刻度线;烧杯被定容管包覆的杯壁处设有溢流孔,溢流口位于刻度线上方,使烧杯内与定容管连通;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为烧杯中液体满至溢流孔下沿与定容管中液体满至刻度线处时恰好形成的液体固定定容量值。/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其特征在于:包括烧杯和定容管,所述定容管为半圆柱体,镶嵌于烧杯的外壁上,定容管上设有标定刻度线;烧杯被定容管包覆的杯壁处设有溢流孔,溢流口位于刻度线上方,使烧杯内与定容管连通;所述刻度线的位置为烧杯中液体满至溢流孔下沿与定容管中液体满至刻度线处时恰好形成的液体固定定容量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孔的下部沿烧杯的杯壁设有导流槽,导流槽延伸至所述定容管的管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混流口设置于烧杯杯壁的溢流孔上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杯壁溢流式定容杯,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天宇
申请(专利权)人:谷天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