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0048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UV_Input、电源控制芯片U1、续流二极管、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输出滤波电容CD1、光耦U2、第一输出端V+和第二输出端RTN。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自适应设计,对于宽范围的交流输入,即85‑850Vac的输入,采用两级电路联级实现,前级采用降压Buck电路将宽范围输入电压转换为最高电压受控的电压的设计,后级采用普通反激flyback设计,这样将宽范围的高压转换与高温、高磁通变化设计电路分为两级实现。降低外加变压器重量、体积,以及低效率的分段电压变换时的人工安装,也实现自适应满足宽范围电压设计,提高现场安装的可靠性,电源运行的可靠性。

An AC input voltage conversion circu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
本技术涉及电源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交流输入电压转换模块采用外加变压器,分段来降低交流输入电压方式,后级采用普通离线ACDC开关电源,满足的输入范围只能达到3.5以内,即85-300Vac,无法保证电路拓扑设计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保证电路拓扑设计可靠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UV_Input、电源控制芯片U1、续流二极管、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输出滤波电容CD1、光耦U2、第一输出端V+和第二输出端RTN;所述输入端UV_Input分别与续流二极管、输出滤波电容CD1和第二电感L2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与第一电感L1串联,所述第二电感L2分别与输入端UV_Input第一输出端V+和光耦U2相连,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感L2和第一输出端V+相连,所述光耦U2的4号引脚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分别与第二输出端RTN和开关管Q3相连,开关管Q3的源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和4号引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连,开关管Q3的漏极与续流二极管和第一电感L1分别相连,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输出滤波电容CD1和光耦U2的2号引脚分别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续流二极管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与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并联,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并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包括互相串联的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与第二电阻R2之间还设置有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稳压二极管VR1和第二稳压二极管VR2;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与2号引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两端相连;所述光耦U2的2号引脚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之间还设置有第十五电阻R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与第二输出端RTN之间还连接有第十六电阻R16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之间还连接有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管Q3的栅极相连,放大电路的电源端与稳压电源Vcc相连;所述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两端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稳压电源Vcc分别与放大电路的电源端和电源控制芯片U1的7号引脚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8号引脚与4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两端相连。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还与补偿电路相连,所述补偿电路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另一端与开关管Q3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相连,另一端接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自适应设计,对于宽范围的交流输入,即85-850Vac的输入,采用两级电路联级实现,前级采用降压Buck电路将宽范围输入电压转换为最高电压受控的电压的设计,后级采用普通反激flyback设计,这样将宽范围的高压转换与高温、高磁通变化设计电路分为两级实现。降低外加变压器重量、体积,以及低效率的分段电压变换时的人工安装,也实现自适应满足宽范围电压设计,提高现场安装的可靠性,电源运行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包括输入端UV_Input、电源控制芯片U1、续流二极管、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输出滤波电容CD1、光耦U2、第一输出端V+和第二输出端RTN;所述输入端UV_Input分别与续流二极管、输出滤波电容CD1和第二电感L2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与第一电感L1串联,所述第二电感L2分别与输入端UV_Input第一输出端V+和光耦U2相连,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感L2和第一输出端V+相连,所述光耦U2的4号引脚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分别与第二输出端RTN和开关管Q3相连,开关管Q3的源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和4号引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连,开关管Q3的漏极与续流二极管和第一电感L1分别相连,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输出滤波电容CD1和光耦U2的2号引脚分别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与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并联,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并联。所述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包括互相串联的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与第二电阻R2之间还设置有稳压二极管,所述稳压二极管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稳压二极管VR1和第二稳压二极管VR2;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与2号引脚分别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两端相连;所述光耦U2的2号引脚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之间还设置有第十五电阻R15。所述开关管Q3的源极与第二输出端RTN之间还连接有第十六电阻R166。所述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之间还连接有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放大电路的输出端与开关管Q3的栅极相连,放大电路的电源端与稳压电源Vcc相连;所述开关管Q3的栅极和源极分别与第五电阻R5的两端相连。所述稳压电源Vcc分别与放大电路的电源端和电源控制芯片U1的7号引脚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8号引脚与4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阻R2的两端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还与补偿电路相连,所述补偿电路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电阻R1和第一电容C1。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二电容C2,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一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另一端与开关管Q3的源极相连,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电源控制芯片U1相连,另一端接地。所述电源控制芯片的型号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UV_Input)、电源控制芯片(U1)、续流二极管、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输出滤波电容(CD1)、光耦(U2)、第一输出端(V+)和第二输出端(RTN);所述输入端(UV_Input)分别与续流二极管、输出滤波电容(CD1)和第二电感(L2)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与第一电感(L1)串联,所述第二电感(L2)分别与输入端(UV_Input)第一输出端(V+)和光耦(U2)相连,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感(L2)和第一输出端(V+)相连,所述光耦(U2)的4号引脚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分别与第二输出端(RTN)和开关管(Q3)相连,开关管(Q3)的源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和4号引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连,开关管(Q3)的漏极与续流二极管和第一电感(L1)分别相连,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输出滤波电容(CD1)和光耦(U2)的2号引脚分别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UV_Input)、电源控制芯片(U1)、续流二极管、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输出滤波电容(CD1)、光耦(U2)、第一输出端(V+)和第二输出端(RTN);所述输入端(UV_Input)分别与续流二极管、输出滤波电容(CD1)和第二电感(L2)相连,所述续流二极管与第一电感(L1)串联,所述第二电感(L2)分别与输入端(UV_Input)第一输出端(V+)和光耦(U2)相连,所述光耦(U2)的1号引脚分别与第二电感(L2)和第一输出端(V+)相连,所述光耦(U2)的4号引脚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1号引脚相连,所述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分别与第二输出端(RTN)和开关管(Q3)相连,开关管(Q3)的源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相连,电源控制芯片(U1)的3号引脚和4号引脚分别与第三电容(C3)相连,开关管(Q3)的漏极与续流二极管和第一电感(L1)分别相连,开关管(Q3)的栅极与电源控制芯片(U1)的6号引脚相连;所述第一电感(L1)、输出滤波电容(CD1)和光耦(U2)的2号引脚分别与内部接地的连接端子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续流二极管包括互相串联的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与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并联,第二二极管(D2)与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并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均压平衡电阻包括互相串联的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第二均压平衡电阻包括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和第十三电阻(R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输入电压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耦(U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旭马林鲜晓洲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宜信安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