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线抱箍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4833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拉线抱箍,属于抱箍领域,其技术要点是,包括结构相同的圆弧形左抱箍和右抱箍,左抱箍和右抱箍均包括抱箍一、调节部和抱箍二;调节部内设有插入孔,插入孔贯穿调节部的两端,抱箍一的一端与调节部的一端靠近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抱箍二从插入孔内插入;调节部远离圆心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调节通孔,插入孔内对应调节通孔位置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孔,抱箍二上开设有若干个调节孔,抱箍二与调节部通过螺栓一螺纹连接;抱箍一和抱箍二远离调节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耳,安装耳上设有通孔,左抱箍和右抱箍通过螺栓二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可调节抱箍的直径大小的拉线抱箍。

Wire hoo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拉线抱箍
本技术涉及抱箍领域,尤其是涉及拉线抱箍。
技术介绍
抱箍是用一种材料抱住或箍住另外一种材料的构件,它属于紧固件。抱箍有好多种,电缆抱箍、电线杆抱箍、拉线抱箍、吊线抱箍和不锈钢抱箍都是比较常用的。公告号为CN20807453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调节抱箍,包括上箍板和下箍板,所述上箍板与下箍板的外端面上等间距设置有凸块,外侧设置有固定支架和固定螺母,内侧设置有夹板,夹板的一侧设置有螺杆,所述凸块与上箍板或下箍板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螺杆的上端面内设置有旋紧凹槽。这种可调节抱箍虽然也能实现调节抱箍直径大小的效果,但这种可调节抱箍是靠螺杆与螺母的作用改变抱箍直径大小,与电杆接触的只有螺杆底部,接触面较小,受力面积较小,在拉线的拉力作用下,对电杆造成局部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拉线抱箍,具有不易对电杆造成损坏的性能特点。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拉线抱箍,包括结构相同的圆弧形左抱箍和右抱箍,所述左抱箍和右抱箍均包括抱箍一、调节部和抱箍二;所述调节部呈圆弧形状,所述调节部内设有插入孔,所述插入孔贯穿调节部的两端,所述抱箍一的一端与调节部的一端靠近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抱箍二从插入孔远离抱箍一的一端插入;所述调节部远离圆心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调节通孔,所述插入孔内对应调节通孔位置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孔,所述抱箍二上开设有若干个调节孔,所述抱箍二与调节部通过螺栓一螺纹连接;所述抱箍一和抱箍二远离调节部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耳,所述安装耳上设有通孔,所述左抱箍和右抱箍通过螺栓二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抱箍二从插入孔远离抱箍一的一端插入,根据电杆的大小调节抱箍二在调节部的位置,确定位置后用螺栓一从调节部上的调节通孔伸入,穿过抱箍二上的调节孔,拧入对应的螺纹孔中,螺纹孔为不通孔,使得抱箍二固定在调节部内,并且不对调节部的底部有影响。抱箍一与调节部为固定连接,组成了左抱箍或右抱箍,相同的组成使得左抱箍和右抱箍都是结构相同的圆弧形状。左抱箍和右抱箍均通过螺栓二穿过安装耳上的通孔连接,将电杆箍在内,且抱箍一、调节部和抱箍二靠近圆心的一侧均与电杆充分接触,接触面较大,受力面积较大,不会轻易对电杆造成破坏。在需要拆卸分离从电杆上撤下时,将安装耳上的螺栓二拧开,实现左右抱箍的分离,拧松调节部上的螺栓一,将抱箍二从插入孔中脱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部包括上调节部和下调节部,所述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结合后形成插入孔;所述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靠近抱箍一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上调节部内壁靠近圆心的一侧设有锯齿一,所述抱箍二对应锯齿一位置设有锯齿二,所述锯齿一与锯齿二相啮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一端可拆卸,将上调节部通过铰接处的铰接从可拆卸端打开,抱箍二从可拆卸端插入插入孔,确定抱箍二与下调节部相对位置后,将上调节部向下调节部扣合,上调节部内壁上的锯齿一与抱箍二上的锯齿二充分啮合,将抱箍二在插入孔的位置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通过螺栓连接,使得抱箍二在插入孔内进一步稳固。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靠近抱箍一的一端为铰接,另一端通过螺栓穿过上调节部的上通孔和下调节部的下螺纹孔实现连接,铰接使得上调节部打开和扣合都十分方便,并且螺纹连接使得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连接稳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调节部远离圆心的一侧位于调节通孔的位置设有凸起块,且所述凸起块与螺栓一的螺杆的接触面设有螺纹纹路一,所述螺栓一穿过凸起块、调节通孔、调节孔与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螺栓一的螺帽与凸起块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调节部为圆弧形状,凸起块使得螺帽与上调节部的接触为平面,螺栓从凸起块拧入,垂直通过调节通孔和调节孔,使得螺栓进入螺纹孔位置明确,螺帽与凸起块的上表面接触,使得螺栓周缘位置没有空隙,加大螺栓与凸起块之间的摩擦,且螺纹纹路二使得螺栓进一步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调节部的侧壁上设有凸棱,所述凸棱呈与调节部弧度一致的圆弧形状,所述上调节部内壁对应位置设有凹槽,所述凸棱嵌入凹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调节部从上方向下调节部扣合时,凸棱与上调节部内壁接触挤压,进入凹槽内,限定了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相对位置,在未拧上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上的螺栓之前,有作用力抵触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分离,并且在拆卸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螺栓之后,需要对上调节部向上施力才能将上调节部从下调节部上分离,使得上调节部与下调节部的连接更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调节部远离抱箍一的一端设有垫块,所述垫块与下调节部固定连接,所述垫块上表面呈弧形形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电杆的直径大小将抱箍二插入插入孔后,使得垫块将抱箍二、调节部与电杆之间的空隙填满,垫块的上表面与抱箍二接触,垫块的下表面与电杆接触,进一步加大了抱箍与电杆之间的接触面,使得电杆不易受到抱箍的影响产生破坏。垫块与抱箍二的接触紧密,有利于抱箍二与调节部卡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抱箍一和下调节部的底部均设有防滑纹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拉线抱箍装在电杆上时,防滑纹路与光滑的电杆充分接触,减少了抱箍在电杆上的滑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耳上设有安装孔,所述拉线抱箍还包括转动环、连接杆和自锁螺母,所述连接杆的两端设有螺纹纹路二,所述转动环上设有转动孔,所述转动环与安装耳通过连接杆穿过转动孔和安装孔与自锁螺母连接;所述转动环为U形结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穿过安装耳上的安装孔,转动环从连接杆两端套入,转动环上的转动孔的直径大于连接杆的直径,使得转动环可以在连接杆上自由转动,并且连接杆在安掌孔内也可以实现转动,可以分散力对转动环的作用。自锁螺母通过连接杆两端的螺纹纹路二拧入螺纹纹路二的底端,自锁螺母实现自我锁定,使得转动环可以在连接杆上自由移动。在拉线时,线路从转动环中穿过,拉线对转动环产生相应的拉力,在拉力作用下转动环根据拉力的方向在连接杆上转动,使得拉线可以通过转动环自由移动。单独用作拉线的转动环使得作为连接用的通孔不易因为受到不同方向的拉力而容易损坏,在需要将拉线抱箍卸下时,需要先把自锁螺母拧开,将转动环从连接杆上卸下,再将连接杆从安装孔中抽出,实现左抱箍与右抱箍的脱离。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环靠近安装耳的一端设有防撞垫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环可在连接杆上左右移动,在拉线过程中防撞垫圈吸收了部分转动环在移动过程中产生的撞击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耳左右两侧面均设有稳定块,所述稳定块呈直角三角形结构,所述稳定块的直角一端与安装耳固定连接,所述稳定块的直角另一端与电杆抵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拉线抱箍组合箍在电杆上时,安装耳上的稳定块分别抵住拉线抱箍沿电杆的上下位置,转动环上的拉力在上下移动时,稳定块与电杆的抵触使得拉线抱箍不会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拉线抱箍,包括结构相同的圆弧形左抱箍(1)和右抱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抱箍(1)和右抱箍(2)均包括抱箍一(11)、调节部(3)和抱箍二(12);/n所述调节部(3)内设有插入孔(31),所述插入孔(31)贯穿调节部(3)的两端,所述抱箍一(11)的一端与调节部(3)的一端靠近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抱箍二(12)从插入孔(31)远离抱箍一(11)的一端插入;/n所述调节部(3)远离圆心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调节通孔(32),所述插入孔(31)内对应调节通孔(32)位置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孔(33),所述抱箍二(12)上开设有若干个调节孔(121),所述抱箍二(12)与调节部(3)通过螺栓一(36)螺纹连接;/n所述抱箍一(11)和抱箍二(12)远离调节部(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耳(4),所述安装耳(4)上设有通孔(41),所述左抱箍(1)和右抱箍(2)通过螺栓二(13)螺纹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拉线抱箍,包括结构相同的圆弧形左抱箍(1)和右抱箍(2),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抱箍(1)和右抱箍(2)均包括抱箍一(11)、调节部(3)和抱箍二(12);
所述调节部(3)内设有插入孔(31),所述插入孔(31)贯穿调节部(3)的两端,所述抱箍一(11)的一端与调节部(3)的一端靠近内侧的位置固定连接,所述抱箍二(12)从插入孔(31)远离抱箍一(11)的一端插入;
所述调节部(3)远离圆心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调节通孔(32),所述插入孔(31)内对应调节通孔(32)位置开设有若干个螺纹孔(33),所述抱箍二(12)上开设有若干个调节孔(121),所述抱箍二(12)与调节部(3)通过螺栓一(36)螺纹连接;
所述抱箍一(11)和抱箍二(12)远离调节部(3)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安装耳(4),所述安装耳(4)上设有通孔(41),所述左抱箍(1)和右抱箍(2)通过螺栓二(13)螺纹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线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部(3)包括上调节部(34)和下调节部(35),所述上调节部(34)与下调节部(35)结合后形成插入孔(31);
所述上调节部(34)与下调节部935靠近抱箍一(11)的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
所述上调节部(34)内壁朝向圆心的一侧设有锯齿一(341),所述抱箍二(12)对应锯齿一(341)位置设有锯齿二(122),所述锯齿一(341)与锯齿二(122)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线抱箍,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调节部(34)远离圆心的一侧位于调节通孔(32)的位置设置有凸起块(342),且所述凸起块(342)与螺栓一(36)的螺杆的接触面设有螺纹纹路一(3421),所述螺栓一(3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溧水白马五金线路器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