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384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变压器领域,涉及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包括:包括铁心、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和外护层,其中,油道隔离层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和第二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包括低压线圈层和高压线圈层;第一油道隔离层设置在铁心的外侧,低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一油道隔离层的外侧,第二油道隔离层设置在低压线圈层的外侧,高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二油道隔离层的外侧,外护层设置在高压线圈层的外侧。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可以在不增加外部辅助设备的前提下,提高线圈结构的适用电压水平和容量,保证变压器整体在过载和高温等非正常的极端服役环境中的安全运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
本技术属于变压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
技术介绍
配电变压器是将输电系统中的电能转换输送至配电系统中各用电负载终端的关键设备。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用电量不断增大,配电变压器的超负荷运行能力越来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在负载需求阶段性增加的用电领域,如农村配电网系统中,配电变压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轻载运行状态,但电能需求于农忙和春节时段急剧增加,造成变压器短时段严重过载。变压器在运行服役过程中,受热力、电力、机械力和化学力的综合作用,超载运行时,以上综合作用对变压器的损耗会大幅度增加,具体包括以下情况:1)导体急剧发热,绕组和绝缘液温度剧升,导致绝缘强度下降和局部击穿;2)降低绕组的机械强度,尤其在发生短路故障时产生的电动力极易造成变压器损坏;3)绝缘液受高温膨胀极易发生溢出和漏出;4)分接开关的接触电阻增加,严重时易导致热失控现象;5)密封材料在高温下加速脆化,绝缘元件在高温下加速老化,热劣化导致变压器寿命急剧缩短。因此,提升配电变压器的过载能力,对于提升变压器的安全型,意义重大。目前提高配电变压器过载能力的方法通常是采用增加油箱容量、选用耐高温绝缘材料和绝缘油,从而提高变压器整体的耐高温性能,但该方法效果有限,且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包括铁心A、油道隔离层B、线圈层C和外护层D,其中,所述油道隔离层B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B1和第二油道隔离层B2;线圈层C包括低压线圈层C1和高压线圈层C2;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B1设置在铁心A的外侧,低压线圈层C1设置在第一油道隔离层B1的外侧,第二油道隔离层B2设置在低压线圈层C1的外侧,高压线圈层C2设置在第二油道隔离层B2的外侧,外护层D设置在高压线圈层C2的外侧。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B1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端部涡流通道B12和侧边通道B13,其中,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由端部圆弧段与侧边圆弧段相互连接构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B12螺旋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端部圆弧段内,并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上形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外端口B121和端部涡流通道内端口B122;多个侧边通道B13贯穿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的侧边圆弧段内,并在侧边圆弧段上下端形成多个侧边通道端口B131。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低压线圈层C1的内侧形状与第一油道隔离层B1的外侧形状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油道隔离层B2包括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涡流发生页B22和分流槽B23,其中,所述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由端部圆弧段与侧边圆弧段相互连接构成,多个涡流发生页B22螺旋分布在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的端部圆弧段内侧,多个分流槽B23均匀分布在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的端部圆弧段,并贯穿涡流发生页B22。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涡流发生页B22的内侧形状与低压线圈C1的外侧形状相匹配。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B1内侧与铁心A形成铁心通道F。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第二油道隔离层B2的侧边圆弧段内侧与低压线圈层C1外侧形成主通道B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通过结构优化设计和材料优化选择,具有以下优点:1)显著加速绝缘冷却液体在线圈结构中的循环流通;2)从而显著提高绝缘冷却液对线圈结构的冷却降温效果,进一步地提高线圈结构的适用电压水平和容量,在过载和高温等非正常的极端服役环境中,保证变压器整体的安全运行;3)在显著提高变压器散热能力的同时,不增加外部辅助设备,从而不增加额外的能源消耗和噪声;4)更加适用于狭小或复杂空间的安装应用。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油道隔离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油道隔离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的油道分布示意图。图中,A-铁心,B-油道隔离层,C-线圈层,D-外护层;B1-第一油道隔离层,B2-第二油道隔离层,C1-低压线圈层,C2-高压线圈层,D-外护层,B11-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2-端部涡流通道,B13-侧边通道,B121-端部涡流通道外端口,B122-端部涡流通道内端口,B131-侧边通道端口,B21-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2-涡流发生页,B23-分流槽,F-铁心通道,B24-主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包括铁心A、油道隔离层B、线圈层C和外护层D,其中,油道隔离层B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B1和第二油道隔离层B2;线圈层C包括低压线圈层C1和高压线圈层C2;第一油道隔离层B1设置在铁心A的外侧,低压线圈层C1设置在第一油道隔离层B1的外侧,第二油道隔离层B2设置在低压线圈层C1的外侧,高压线圈层C2设置在第二油道隔离层B2的外侧,外护层D设置在高压线圈层C2的外侧。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油道隔离层B1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端部涡流通道B12和侧边通道B13,其中,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由端部圆弧段与侧边圆弧段相互连接构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B12螺旋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端部圆弧段内,并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上形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外端口B121和端部涡流通道内端口B122;多个侧边通道B13贯穿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B11的侧边圆弧段内,并在侧边圆弧段上下端形成多个侧边通道端口B131。如图2所示,端部涡流通道外端口B121和端部涡流通道内端口B122呈椭圆形。侧边通道端口B131呈圆柱形。具体的,如图3所示,第二油道隔离层B2包括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涡流发生页B22和分流槽B23,其中,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由端部圆弧段与侧边圆弧段相互连接构成,多个涡流发生页B22螺旋分布在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的端部圆弧段内侧,多个分流槽B23均匀分布在第二油道隔离层本体B21的端部圆弧段,并贯穿涡流发生页B22。分流槽B23呈椭圆形。如图1和图2所示,低压线圈层C1的内侧形状与第一油道隔离层B1的外侧形状相匹配。如图1和图3所示,涡流发生页B22的内侧形状与低压线圈C1的外侧形状相匹配。图4示出了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的油道分布,由图4可见,第一油道隔离层B1内侧与铁心A形成铁心通道F,第二油道隔离层B2的侧边圆弧段内侧与低压线圈层C1外侧形成主通道B24。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第一油道隔离层和第二油道隔离层采用抗油耐高温的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包括铁心、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和外护层,其中,所述油道隔离层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和第二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包括低压线圈层和高压线圈层;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设置在铁心的外侧,低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一油道隔离层的外侧,第二油道隔离层设置在低压线圈层的外侧,高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二油道隔离层的外侧,外护层设置在高压线圈层的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包括铁心、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和外护层,其中,所述油道隔离层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和第二油道隔离层;线圈层包括低压线圈层和高压线圈层;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设置在铁心的外侧,低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一油道隔离层的外侧,第二油道隔离层设置在低压线圈层的外侧,高压线圈层设置在第二油道隔离层的外侧,外护层设置在高压线圈层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过载能力配电变压器用线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包括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端部涡流通道和侧边通道,其中,所述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由端部圆弧段与侧边圆弧段相互连接构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螺旋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端部圆弧段内,并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上形成多个端部涡流通道外端口和端部涡流通道内端口;多个侧边通道贯穿分布在第一油道隔离层本体的侧边圆弧段内,并在侧边圆弧段上下端形成多个侧边通道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锦权陈子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国博电缆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