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155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发条弹簧盒、编码器、固定于编码器一端且与发条弹簧盒相对的编码器固定端以及底盘,发条弹簧盒和编码器固定端固定于底盘上;发条弹簧盒与编码器固定端之间设有卷线轮,卷线轮上绕设有拉线,与发条弹簧盒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磁铁;发条弹簧盒与卷线轮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干簧管,干簧管通过磁铁激活实现闭合回路;还包括转轴,发条弹簧盒、编码器和卷线轮均安装于转轴上。通过干簧管控制开关系统不仅实现了对地裂缝位移变化的自动化监测,同时在采集数据过程中,仅在裂缝发生位移变化时上传数据,若裂缝发育稳定,则不需上传数据,由此节省了大量的电能源,减少了项目的投入成本。

An intelligent monitoring instrument for pulling wire crac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
本技术涉及地质位移监测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会发生多起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地裂缝是地质灾害发生前的一种表象,地裂缝的发育往往会触发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在肉眼看来,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并且规模大,破坏力强,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在微观上,这些地质灾害在发生前,地裂缝的发育是一个过程,通过精密仪器可以监测出其位移变化,因此可根据其位移变化,预判灾害的发生。每年我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类地质灾害实行预警化监测,并积累大量的监测数据来模拟地质灾害的演变过程。为实现对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的预测,可监测其发生前的地裂缝发育情况。普遍采用裂缝计,拉线位移计等传感器实现对地质灾害的自动化监测预警。安装传感器后,设置预警阈值,当地裂缝位移达到预警阈值时,触发报警开关,发出声光报警,组织安排人员的转移,减少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在监测过程中,采集地裂缝位移的变化数据,为地质灾害提供有力的分析数据和模拟依据。在地裂缝的位移变化过程中,传统的裂缝计和拉线式位移计传感器在采集裂缝位移变化整个过程中的数据,需要不间断的供电给传感器设备,部分裂缝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数据基本没有变化,采集到的数据相同,而在此过程中,传感器设备不能断电,因此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电能。总结来说,现有传感器在采集地裂缝变化的数据过程中的主要不足是耗电量大,增加供电成本及后期运维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解决上述的监测地质变化过程中耗电量大的缺陷。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发条弹簧盒、编码器、固定于所述编码器一端且与所述发条弹簧盒相对的编码器固定端以及底盘,所述发条弹簧盒和编码器固定端固定于所述底盘上;所述发条弹簧盒与编码器固定端之间设有卷线轮,所述卷线轮上绕设有拉线,与所述发条弹簧盒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磁铁;所述发条弹簧盒与所述卷线轮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干簧管,所述干簧管通过所述磁铁激活实现闭合回路;还包括转轴,所述发条弹簧盒、编码器和卷线轮均安装于所述转轴上。进一步的,还包括数据采集传输系统,所述数据采集传输系统通过连接线与所述编码器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干簧管有两个,该两个干簧管以所述转轴为圆心呈90°排布。进一步的,所述拉线在所述卷线轮上的缠绕直径小于两个所述干簧管形成的圆的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磁铁有六个,以所述转轴为圆心等角度呈圆形排布于所述卷线轮上。进一步的,所述磁铁到所述转轴中心的距离与所述干簧管到所述转轴中心的距离相等。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底盘上的拉线卡扣,所述拉线的下端部固定在所述拉线卡扣上。进一步的,所述拉线为轻质钢线。实施本技术的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干簧管控制开关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对地裂缝位移变化的自动化监测,同时在监测采集数据过程中,仅在地裂缝发生位移变化时上传数据,若裂缝发育稳定,则不需上传数据。因此,只在上传数据时消耗电量,节省了大量的电能源损耗,减少了项目的投入成本;同时不仅可以监测裂缝的扩大,也可以监测裂缝的缩小,为分析裂缝发育提供更详细的数据,能够更形象的模拟裂缝发育情况。附图说明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磁铁和干簧管的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2示出本技术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包括外壳13、设于外壳13内的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固定于编码器8一端且与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编码器固定端7以及底盘10,发条弹簧盒1和编码器固定端7固定于底盘10上;发条弹簧盒1与编码器固定端7之间设有卷线轮6,卷线轮6上绕设有拉线5,与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磁铁3;发条弹簧盒1与卷线轮6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干簧管2,干簧管2通过磁铁3激活实现闭合回路;还包括转轴4,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和卷线轮6均安装于转轴4上。外壳13用于承载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的其它组件,防止雨水侵袭或阳光暴晒造成损坏。发条弹簧盒1使卷线轮6具有回弹力,让拉线5处于绷直状态。拉线5连接在编码器8的码盘上,拉线5出现变形时,编码器8将这种位移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再将这种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传输。本技术的智能拉线裂缝报警器核心部件为干簧管控制开关系统,该系统由干簧管2与磁铁3实现闭合回路,干簧管2为有源器件,将拉线5缠绕在卷线轮6上,卷线轮6的左侧安装有磁铁3,磁铁3对应的一侧为多个干簧管2,卷线轮6会随拉线5的拉伸在转轴4上转动,卷线轮6一侧的磁铁3在转动过程中会经过干簧管2,形成闭合回路,产生一个电信号,通过编码器8将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通过路由器实现远程传输,从而记录拉线即裂缝的运动情况,上述设置的优点在于仅在地裂缝发生位移变化时,拉线5发生位移,磁铁3触发干簧管2形成闭合回路时上传数据,若裂缝发育稳定,拉线5没有位移,磁铁3也没有运动也就无法触发干簧管2,则不需上传数据,从而减少监测过程中用电量的消耗。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数据采集传输系统12,数据采集传输系统12通过连接线9与编码器8电连接,将拉线5的位移信息由编码器8转换成电信号,再将这种电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远程传输,数据采集传输系统12也通过连接线9与外部设备连接。本实施例中干簧管2有两个,该两个干簧管2以转轴4为圆心呈90°排布。两个干簧管2相互交叉错开,两者距转轴4中心的距离相同,相当于为以转轴4中心为圆心形成的圆上的两个点,两个干簧管2和转轴4中心形成一个90°的扇形。磁铁3到转轴4中心的距离与干簧管2到转轴4中心的距离相等,这样磁铁3转动时可以触发到每个干簧管2,且由于两个干簧管2是错开分布的,所以根据不同位置干簧管2的电信号就可以判断磁铁3转动的角度。根据监测目标的不同和使用需求的变化,可利用两个干簧管2的布置间距,增加位移分辨率。本实施例中拉线5在卷线轮6上的缠绕直径小于两个干簧管2形成的圆的直径。为保证正常读数和分辨率,干簧管2布置形成的圆的直径大于拉线5的缠绕直径,拉线5转动一圈以上可以回到最初与干簧管2相对应的位置,监测的读数更加准确。本实施例中磁铁3有六个,以转轴4为圆心等角度呈圆形排布于卷线轮6上,每个磁铁3之间的间距为60°,与两个干簧管2的间隔形成差异,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磁铁3能触发干簧管2。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在底盘10上的拉线卡扣11,拉线5的下端部固定在拉线卡扣11上,对拉线5的一端进行固定。本实施例中拉线5为轻质钢线,抗拉性能好,且质量较轻,拉动时较省力。本技术的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的使用方法为:1、在地裂缝的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3)、设于所述外壳(13)内的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固定于所述编码器(8)一端且与所述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编码器固定端(7)以及底盘(10),所述发条弹簧盒(1)和编码器固定端(7)固定于所述底盘(10)上;/n所述发条弹簧盒(1)与编码器固定端(7)之间设有卷线轮(6),所述卷线轮(6)上绕设有拉线(5),与所述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磁铁(3);所述发条弹簧盒(1)与所述卷线轮(6)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干簧管(2),所述干簧管(2)通过所述磁铁(3)激活实现闭合回路;/n所述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还包括转轴(4),所述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和卷线轮(6)均安装于所述转轴(4)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13)、设于所述外壳(13)内的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固定于所述编码器(8)一端且与所述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编码器固定端(7)以及底盘(10),所述发条弹簧盒(1)和编码器固定端(7)固定于所述底盘(10)上;
所述发条弹簧盒(1)与编码器固定端(7)之间设有卷线轮(6),所述卷线轮(6)上绕设有拉线(5),与所述发条弹簧盒(1)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磁铁(3);所述发条弹簧盒(1)与所述卷线轮(6)相对的一侧设有多个干簧管(2),所述干簧管(2)通过所述磁铁(3)激活实现闭合回路;
所述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还包括转轴(4),所述发条弹簧盒(1)、编码器(8)和卷线轮(6)均安装于所述转轴(4)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拉线裂缝监测仪,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采集传输系统(12),所述数据采集传输系统(12)通过连接线(9)与所述编码器(8)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柯含付顺李慧生苏亚凌李林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北斗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