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207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21: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涉及含油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其包括油泥燃烧系统、油泥输送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加料系统,油泥燃烧系统包括燃烧仓、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燃烧仓包括仓体和仓盖,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加热管,每根加热管由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组成,第一加热管位于仓体外,第一加热管连接有进气管,第二加热管位于仓体内,在第二加热管上设置有开孔;第一加热管远离仓体的一端设置有热风机,进气管送入的气体经过热风机加热,并经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后由每个开孔排出,在仓盖上方连接有尾气收集管,用于排出经油泥燃烧系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性高和处理效果好的优势。

An automatic treatment system for oily slud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含油污泥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在原油开采、油田集输及污水处理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泥。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含油污泥总量达500余万吨,且随着大多数油田的深度开采,含油污泥的产量还将继续增加。如若直接外排会占用大量土地,其含有的有毒物质会污染水、土壤和空气,恶化生态环境;直接用于回注和在污水处理系统循环时,会造成注水水质下降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条件恶化,对生产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因此,对含油污泥进行合理的处置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一般有焚烧法、生物处理法、热洗涤法、溶剂萃取法、化学破乳法、固液分离法、固化填埋法、超热蒸汽、热解等,各种技术均有优缺点和适应性,能够解决部分含油污泥的处理或环境污染问题。其中焚烧法产生含硫、含氮等有害气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处理法需将含油污泥混以松散剂、肥料和培菌液,经常颤动并自然通风,历时41天才能将97%的石油烃生物降解,同样油资源也没有得到回收利用;热洗法适用于黏土含量较少和含油较高的含油污泥,但排水和残渣需要进一步处理;溶剂萃取法存在的问题是流程长,工艺复杂,处理费用高,只适用于含大量难以降解的有机物的含油污泥;化学破乳法对严重乳化的含油污泥需另加破乳剂和加热;固液分离法对于含油高、污染严重的含油污泥,油回收率低;固化填埋法工艺简单、投资低、处理量大,但对石油类包覆较困难,有二次污染的风险;超热蒸汽法是通过喷嘴充分接触含油污泥,油水与固体分离,分离效率高,但规模小、成本高、设备故障率高;热解法是在无氧、高温条件下将大分子有机质分解为小分子烃和焦炭,对工艺、设备和安全要求高,油气品质差、异味大、残渣仍为危废。由此可见,上述现有技术方法由于投资、处理效果及二次污染等原因,未能在国内普及应用。因此,研究一种高效、经济、环保处理含油污泥的方法十分迫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其具有成本低、环保性高和处理效果好的优势。其技术解决方案包括: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其包括油泥燃烧系统、油泥输送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加料系统,所述的油泥加料系统通过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将含油污泥送入油泥搅拌系统;所述的油泥搅拌系统用于将含油污泥搅拌均匀并将其通过油泥输送系统送入油泥燃烧系统;所述的油泥燃烧系统包括燃烧仓、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所述的燃烧仓包括仓体及位于仓体上方的仓盖;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加热管,所述的每根加热管由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组成,所述的第一加热管位于仓体外,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位于所述仓体内,在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孔;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远离仓体的一端设置有热风机,进气管送入的气体经过所述热风机加热,并经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后由每个开孔排出;所述的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所述的热电偶位于所述仓体内,用于记录所述仓体内的温度变化;经过所述油泥燃烧系统处理后的污泥经过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外输,在所述的仓盖上方连接有尾气收集管,所述的尾气收集管用于排出经所述油泥燃烧系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加热管至少设置有四根,且四根加热管呈环形布置在所述的仓体内。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个优选方案,每根加热管均呈L形,所述的第一加热管为L形的横向部,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为L形的垂向部。进一步的,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包括一级传送带、二级传送带和三级传送带,所述的一级传送带位于油泥加料系统与油泥搅拌系统之间,所述的二级传送带位于油泥搅拌系统与油泥燃烧系统之间,所述的三级传送带位于所述油泥燃烧系统,用于将其处理后的污泥外输。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带来了以下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能够实现含油污泥大批量地集中处理、自动化处理,借助油泥加料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输送系统,只需在油泥进口处控制油泥处理量便可实现含油污泥流水线式低温燃烧处理。在第二加热管上开孔,能够使热空气均匀而充分地分散到待处理油泥表面,提高了低温燃烧的处理效率。相较其他含油污泥处理方式,该技术利用了低温燃烧法处理油泥,低温燃烧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明火,闷烧温度低,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技术具有成本低、环保性高和处理效果较好的优势。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中油泥燃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a)(b)分别为本技术油泥加料系统的结构及状态示意图;图中,1、尾气收集管,2、燃烧仓,3、热电偶,4、法兰,5、三级传送带,6、布管仓,7、热风机,8、进气管,9、加热管,10、二级传送带,11、搅拌机,12、一级传送带。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为了使本技术的优点、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确,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详细说明。本技术待处理物料,含油污泥简称油泥,其来自原油开采、油田集输及污水处理过程,主要含有原油、灰分及水。实施例1: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其包括油泥燃烧系统、油泥输送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加料系统,油泥加料系统通过油泥输送系统将含油污泥送入油泥搅拌系统;如图3所示,由污泥车将含油污泥输送至油泥加料系统中,在油泥加料系统与油泥搅拌系统之间设置有一级传送带12,通过一级传送带12将含油污泥送入油泥搅拌系统中,油泥搅拌系统中设置有搅拌机11,由搅拌机11对其中的含油污泥进行搅拌处理,使油泥中有机物尽可能分布均匀。在油泥搅拌系统与油泥燃烧系统之间设置有二级传送带10,搅拌后的油泥由二级传送带10传送至燃烧仓2进行低温燃烧处理。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燃烧仓2,其包括仓体及仓盖,仓体的形状优选为圆柱状,仓盖其为锥形结构,待处理油泥即位于该仓体内,与该仓体相关联的设备还包括有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加热管9,本实施例优选加热管为4根,每根加热管由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组成,其中,第一加热管为水平段,第二加热管与第一加热管相互垂直,第一加热管位于仓体外,第一加热管的长度很短,其端部连接热风机,通过热风机7上的开关对进入其中的气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管连接有进气管8,进气管位于布管仓6内,进气管通过法兰4连接在第一加热管上,通过进气管向其中输送气体,并且第一加热管需要做保温处理,以免工作过程中烫伤操作人员。第二加热管位于仓体内,在第二加热管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孔;开孔的第二加热管能够使热空气均匀而充分地分散到待处理油泥表面,提高了低温燃烧的处理效率,进气管送入的气体经过热风机加热,并经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后由每个开孔排出,从而可对仓体内的油泥进行加热;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3,热电偶位于仓体内,其在靠近第二加热管的位置设置,为了实现对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其包括油泥燃烧系统、油泥输送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加料系统,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油泥加料系统通过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将含油污泥送入油泥搅拌系统;/n所述的油泥搅拌系统用于将含油污泥搅拌均匀并将其通过油泥输送系统送入油泥燃烧系统;/n所述的油泥燃烧系统包括燃烧仓、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所述的燃烧仓包括仓体及位于仓体上方的仓盖;/n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加热管,所述的每根加热管由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组成,所述的第一加热管位于仓体外,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位于所述仓体内,在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孔;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远离仓体的一端设置有热风机,进气管送入的气体经过所述热风机加热,并经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后由每个开孔排出;/n所述的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所述的热电偶位于所述仓体内,用于记录所述仓体内的温度变化;/n经过所述油泥燃烧系统处理后的污泥经过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外输,在所述的仓盖上方连接有尾气收集管,所述的尾气收集管用于排出经所述油泥燃烧系统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油污泥自动化处理系统,其包括油泥燃烧系统、油泥输送系统、油泥搅拌系统及油泥加料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油泥加料系统通过所述的油泥输送系统将含油污泥送入油泥搅拌系统;
所述的油泥搅拌系统用于将含油污泥搅拌均匀并将其通过油泥输送系统送入油泥燃烧系统;
所述的油泥燃烧系统包括燃烧仓、加热装置及测温装置,所述的燃烧仓包括仓体及位于仓体上方的仓盖;
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若干加热管,所述的每根加热管由第一加热管和第二加热管组成,所述的第一加热管位于仓体外,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连接有进气管,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位于所述仓体内,在所述的第二加热管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孔;所述的第一加热管远离仓体的一端设置有热风机,进气管送入的气体经过所述热风机加热,并经所述第一加热管、第二加热管后由每个开孔排出;
所述的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所述的热电偶位于所述仓体内,用于记录所述仓体内的温度变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明王天宇刘杨邓展飞丁聚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