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18824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2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包括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还包括设置在下指纹锁面板的通孔,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通孔内,上指纹锁面板设置在下指纹锁面板上表面,上指纹锁面板与下指纹锁面板形状相同、尺寸相等。通过在下指纹锁面板设置通孔,并将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通孔内,与上层的上指纹锁面板连接,用户在使用指纹锁的过程中,由于与指纹感应区之间只间隔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使得指纹感应区具有更高的指纹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指纹模组穿过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连接,避免了贴合过程中涂胶不均匀或者贴合不严密的情况,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

A fingerprint lock structure under scre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
本技术涉及指纹锁
,特别是涉及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
技术介绍
指纹锁是一种以人体手指部位的指纹为识别载体和手段的智能锁具,它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械技术和现代五金工艺的完美结晶。指纹锁一般由电子识别与控制、机械联动系统两部分组成。活体指纹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决定了指纹锁是目前所有锁具中最为安全的锁种。随着指纹锁的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对于指纹锁的使用方便性和识别灵敏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现有的指纹锁行业内,指纹识别与锁体面板一般都是分离的,很少有屏下指纹锁结构。虽然在智能手机中有屏下指纹锁的应用,但是现有的使用效果都不够理想,识别效率较低,识别效率还不如分离式结构。因此,在全面屏中,屏下指纹模组的锁体面板一直未能实现量产,主要是基以下于两个技术缺点:1、指纹识别模组位于锁体面板之下,识别过程中需要穿过整层锁体面板,锁体面板的厚度较薄会影响结构强度,较厚是指纹的压力很难被指纹模组识别,无法达到很好的识别效果;2、面板(玻璃或者亚克力等)与指纹模组容易因为贴合涂胶不均匀或者贴合不严密导致面板破裂,成品良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在保证指纹模组的识别功能的同时,提高成品良率,降低生产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包括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所述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通孔,所述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上指纹锁面板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上表面,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形状相同、尺寸相等。其中,所述指纹模组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为一体式结构。其中,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为0.8mm~0.9mm。其中,所述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为0.5mm~0.6mm。其中,所述通孔为圆形通孔或矩形通孔。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与所述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的直径差为3mm~5mm。其中,所述通孔的直径为18mm~20mm。其中,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与所述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通过胶水层连接。其中,所述胶水层的厚度为15μm~20μm。其中,所述通孔的中心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顶边的距离为135mm~140mm。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屏下指纹锁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所述屏下指纹锁结构,通过在下指纹锁面板设置通孔,并将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通孔内,与上层的上指纹锁面板连接,用户在使用指纹锁的过程中,由于与指纹感应区之间只间隔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使得指纹感应区具有更高的指纹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指纹模组穿过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连接,避免了贴合过程中涂胶不均匀或者贴合不严密的情况,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指纹锁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指纹锁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指纹锁面板与指纹模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指纹锁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屏下指纹锁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下指纹锁面板与指纹模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屏下指纹锁结构,包括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10和上指纹锁面板30,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10的厚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的通孔11,所述指纹模组20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所述通孔11内,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上表面,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形状相同、尺寸相等。通过在下指纹锁面板10设置通孔11,并将指纹模组20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通孔11内,与上层的上指纹锁面板30连接,用户在使用指纹锁的过程中,由于与指纹感应区之间只间隔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使得指纹感应区具有更高的指纹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指纹模组穿过下指纹锁面板10和上指纹锁面板30连接,避免了贴合过程中涂胶不均匀或者贴合不严密的情况,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本技术中的屏下指纹锁结构,与现有的屏下指纹锁相比较,使用双层屏结构,在下指纹锁面板10设置通孔11,安装指纹模组20的指纹感应区,然后上指纹锁面板30与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10连接,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穿透下指纹锁面板10和上指纹锁面板30,而只需要穿透上指纹锁面板30即可,而且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10的厚度,使得在指纹识别过程中大幅度降低了指纹需要穿透的厚度,能够有效提高指纹的穿透力以及对应的指纹模组的接收能力,提高识别效果。在本技术中,在制作过程中可以是先将指纹模组与上指纹锁面板30的预定位置贴合,再将下指纹锁面板10套在指纹模组与上指纹锁面板30连接,也可以先将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下指纹锁面板10的通孔11内,将二者连接完毕之后,再将上指纹锁面板30与二者贴合,或者采用其它的方式,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定。本技术中上指纹锁面板30为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保护层,下指纹锁面板10为指纹模组的承载层,用户从上指纹锁面板30进行指纹触控。由于该结构只是指纹锁的一部分,因此为了方便与其它的部件进行装配,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一般所述指纹模组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为一体式结构。本技术中对于指纹锁结构的尺寸、材质等不做具体限定。一般下指纹锁面板10、上指纹锁面板30采用玻璃材质、亚克力材质等,二者可以采用相同的材质,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为了简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采购以及材料存储压力,一般采用相同的材质即可。本技术对于下指纹锁面板10、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不做具体限定,一般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的厚度为0.8mm~0.9mm,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为0.5mm~0.6mm。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指纹锁面板10的厚度为0.8mm,所述上指纹锁面板30的厚度为0.6mm。本技术中,通孔11的作用在于将指纹模组20的指纹感应区卡在通孔11内,既方便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所述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通孔,所述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上指纹锁面板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上表面,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形状相同、尺寸相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下指纹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指纹模组、下指纹锁面板和上指纹锁面板,所述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小于等于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通孔,所述指纹模组的指纹感应区设置在所述通孔内,所述上指纹锁面板设置在所述下指纹锁面板上表面,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形状相同、尺寸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屏下指纹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模组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所述上指纹锁面板为一体式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屏下指纹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为0.8mm~0.9m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屏下指纹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指纹锁面板的厚度为0.5mm~0.6mm。


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腾刘立丰陶天阳刘凯楠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迪安杰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