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17932 阅读:1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2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包括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所述高等级道路和所述低等级道路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抬高层,所述高等级道路的两侧设置有慢行系统本体,所述抬高层与慢行系统本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台高层设置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的交叉口,具体是设置于低等级道路的进口道位置,抬高层截面呈梯形形状,平台段的总高度与非机动车道高度一致,抬高层与非机动车道形成连续的平面,可以使慢行系统本体不间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低等级道路进入交叉口的速度,增强高等级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保证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交叉口安全性。

Continuous slow moving system of elevated interse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
本技术涉及
,尤其涉及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
技术介绍
慢行系统本体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但是现有的慢行系统本体不连续,至交叉口会后存在道路的高差,会影响慢行系统本体的连续性。另外现有交叉口安装减速带使经过的车辆减速,形状一般为条状,也有点状的,材质主要是橡胶,也有金属的,一般以黄色黑色相间以引起视觉注意,使路面稍微拱起以达到车辆减速目的。主要缺点是坡度变化较大,车速低不伤车,但驾驶体验差,会使车内的乘客感受到颠簸;车速快伤车,四轮定位受到破坏,如果冲击力超过了我们的悬架能够本身承受的这个力,我们车子的四轮定位的参数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我们的避震和我们的减速器都会产生异常的磨损或者是漏油;过破损的减速带时可能会扎钉,未及时修复破损的减速带内带有钉子,可能会直接破坏轮胎。本
的技术人员致力于解决上述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技术目的在于解决道路交叉口慢行系统本体不连续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包括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所述高等级道路和所述低等级道路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抬高层,所述高等级道路的两侧设置有慢行系统本体,所述慢行系统本体设置于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相交的位置,所述抬高层与慢行系统本体相连。所述抬高层的纵向区域内由上向下分别为上面层、下面层、土工格栅、抬高层、上基层、基层和底基层组成。所述抬高层为整体结构,所述抬高层的截面呈现轴对称,且所述抬高层的结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过渡区、斜坡区和平台区,所述斜坡区和所述平台区的下部为基础区,所述过渡区为台阶。优选的,所述慢行系统本体具体设置于低等级道路的进口道位置,优选的,所述抬高层的截面呈梯形形状,所述抬高层由路口外侧至路口内侧分别为升坡段、平台段和降坡段,所述抬高区表面采用沥青材料,所述变坡段连续性变坡。优选的,所述土工格栅位于过渡区的上方,所述土工格栅向过渡区和上基层各延伸50cm。优选的,所述平台区的高度与所述慢行系统本体的高度一致,所述过渡区为台阶,所述平台区、斜坡区和过渡区之间的表面衔接。优选的,所述过渡区和所述基础区完全嵌入于上基层内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由于上述结构设计,将台高层设置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的交叉口,具体是设置于低等级道路的进口道位置,抬高层截面呈梯形形状,平台段的总高度与非机动车道高度一致,抬高层与非机动车道形成连续的平面,可以使慢行系统本体不间断,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可以有效降低低等级道路进入交叉口的速度,增强高等级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保证高等级道路和低等级道路交叉口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抬高层区域位置图;图2为本技术抬高层区域道路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抬高层结构示意图。图中:1抬高层、11平台区、12斜坡区、13过渡区、14基础区、2高等级道路、3低等级道路、4慢行系统本体、5上面层、6下面层、7上基层、8基层、9底基层、10土工格栅。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包括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抬高层1,高等级道路2的两侧设置有慢行系统本体4,慢行系统本体4具体设置于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相交的位置,抬高层1与慢行系统本体4相连。高等级道路、低等级道路的定义均依据本行业标准或规范。抬高层1的纵向区域内由上向下分别为上面层5、下面层6、土工格栅10、抬高层1、上基层7、基层8和底基层9组成,抬高区1表面采用沥青材料,相较于加速带,可以提高交叉口的美观性。抬高层1为整体结构,抬高层1的截面呈现轴对称,且抬高层1的结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过渡区13、斜坡区12和平台区11,过渡区13为台阶,过渡区13的台阶宽度和高度不小于5cm,且台阶数不少于3级,斜坡区12和平台区11的下部为基础区14,斜坡区12的坡度不小于3%,具体的,抬高层1的截面呈梯形形状,抬高层1由路口外侧至路口内侧分别为升坡段、平台段和降坡段,变坡段连续性变坡,可以达到减速的目的,同时保持行驶的舒适性,使对车辆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具体的,土工格栅10位于过渡区13的上方,土工格栅10向过渡区13和上基层7各延伸50cm。具体的,平台区11的高度与慢行系统本体4的高度一致,可以有效增强高等级道路3和慢行系统本体4的连续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过渡区13为台阶,平台区11、斜坡区12和过渡区13之间的表面使用圆弧衔接,可以有效增强低等级道路3的行驶舒适性,同时可以减小车辆对抬高区1的冲击,提高抬高区1的耐久性。具体的,过渡区13和基础区14完全嵌入于上基层7内部。具体的,在低等级道路3的进口道设置抬高层1,可以有效降低低等级道路3进入交叉口的速度,增强高等级道路2的运行能力和交叉口内的安全性。以下为本技术的施工步骤:在底基层9和基层8的摊铺和压实完成之后,按如下步骤继续施工:步骤一:铺筑相应厚度的上基层7,厚度为上基层7的设计厚度减去基础区14的厚度进行初步碾压;步骤二:预制抬高层1,并将抬高层1置于初步碾压后的上基7层表面;步骤三:铺筑上基层7至设计厚度,并继续碾压上基层7,使上基层7的压实度不小于96%;步骤四:铺筑土工格栅10于过渡区13的上方;步骤五:沿着上基层7和抬高层1依次铺筑下面层6和上面层5。以上详细描述了本技术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
中技术人员依本技术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包括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等级道路(2)和所述低等级道路(3)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抬高层(1),所述高等级道路(2)的两侧设置有慢行系统本体(4),所述慢行系统本体(4)设置于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相交的位置,所述抬高层(1)与慢行系统本体(4)相连;/n所述抬高层(1)的纵向区域内由上向下分别为上面层(5)、下面层(6)、土工格栅(10)、抬高层(1)、上基层(7)、基层(8)和底基层(9)组成;/n所述抬高层(1)为整体结构,所述抬高层(1)的截面呈现轴对称,且所述抬高层(1)的结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过渡区(13)、斜坡区(12)和平台区(11),所述斜坡区(12)和所述平台区(11)的下部为基础区(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道路交叉口抬高的连续慢行系统,包括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其特征在于:所述高等级道路(2)和所述低等级道路(3)的交叉口处设置有抬高层(1),所述高等级道路(2)的两侧设置有慢行系统本体(4),所述慢行系统本体(4)设置于高等级道路(2)和低等级道路(3)相交的位置,所述抬高层(1)与慢行系统本体(4)相连;
所述抬高层(1)的纵向区域内由上向下分别为上面层(5)、下面层(6)、土工格栅(10)、抬高层(1)、上基层(7)、基层(8)和底基层(9)组成;
所述抬高层(1)为整体结构,所述抬高层(1)的截面呈现轴对称,且所述抬高层(1)的结构表面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过渡区(13)、斜坡区(12)和平台区(11),所述斜坡区(12)和所述平台区(11)的下部为基础区(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磊张祥夏兴兵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