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线充电系统、充电线缆、电子设备及其无线充电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无线充电
,尤其涉及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充电线缆以及一种无线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充电器可通过无线充电方式对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等)进行充电。电子设备用于实现无线充电的接收线圈采用扁平螺旋线构造,充电器用于实现无线充电的发射线圈也采用扁平螺旋线构造。由于接收线圈的外径尺寸较大,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因此安装在电子设备的具有较大平面的一侧,例如电子设备的后盖。充电器也由于发射线圈的外径尺寸较大,而采用面积较大的扁平式结构。电子设备充电时,需要放置在充电器上方并且电子设备的后盖接触充电器,使得接收线圈正对发射线圈。如此一来,用户无法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握持和使用电子设备,导致无线充电的使用体验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系统、电子设备、充电线缆以及无线充电方法。无线充电系统中的电子设备通过充电线缆进行无线充电时,用户能够握持和使用电子设备,从而提高了无线充电场景下的用户使用体验。第一方面,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设备和充电线缆;/n电子设备包括后盖、边框、接收磁棒、接收线圈以及电池,所述边框环绕地连接于所述后盖的周缘,所述接收磁棒位于所述边框内侧,所述接收磁棒包括第一接收耦合面和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相交的第二接收耦合面,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边框设置,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后盖设置,所述接收线圈缠绕于所述接收磁棒的中部,所述电池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电连接所述接收线圈;/n充电线缆包括充电头外壳、发射磁棒以及发射线圈,所述充电头外壳包括外壳端面和连接于所述外壳端面周缘的外壳侧面,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电子设备和充电线缆;
电子设备包括后盖、边框、接收磁棒、接收线圈以及电池,所述边框环绕地连接于所述后盖的周缘,所述接收磁棒位于所述边框内侧,所述接收磁棒包括第一接收耦合面和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相交的第二接收耦合面,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边框设置,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后盖设置,所述接收线圈缠绕于所述接收磁棒的中部,所述电池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电连接所述接收线圈;
充电线缆包括充电头外壳、发射磁棒以及发射线圈,所述充电头外壳包括外壳端面和连接于所述外壳端面周缘的外壳侧面,所述发射磁棒位于所述充电头外壳的内部,所述发射磁棒包括第一发射耦合面和与所述第一发射耦合面相交的第二发射耦合面,所述第二发射耦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发射耦合面的面积,所述第一发射耦合面面向所述外壳端面,所述第二发射耦合面面向所述外壳侧面,所述发射线圈缠绕于所述发射磁棒的中部;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时,所述外壳端面接触所述边框,所述第一发射耦合面正对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相耦合且耦合系数为第一耦合系数;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二充电模式时,所述外壳侧面接触所述后盖,所述第二发射耦合面正对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所述发射线圈与所述接收线圈相耦合且耦合系数为第二耦合系数,所述第二耦合系数大于所述第一耦合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接收磁棒的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屏蔽罩,所述屏蔽罩套设于所述接收线圈的外侧,所述屏蔽罩用于屏蔽所述接收线圈产生的电场。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磁吸组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排布于所述接收磁棒周边;
所述充电线缆还包括第二磁吸组件,所述第二磁吸组件位于所述充电头外壳的内部且排布于所述发射磁棒的周边;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一充电模式和所述第二充电模式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和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彼此吸引。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磁吸块和两个第二磁吸块,两个所述第一磁吸块分别排布于所述接收磁棒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二磁吸块分别排布于所述接收磁棒的两侧,所述第一磁吸块位于所述边框与所述第二磁吸块之间;
所述第二磁吸组件包括两个第三磁吸块和两个第四磁吸块,两个所述第三磁吸块分别排布于所述发射磁棒的两侧,两个所述第四磁吸块分别排布于所述发射磁棒的两侧,所述第三磁吸块位于所述外壳端面与所述第四磁吸块之间;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时,两个所述第一磁吸块一一对应地与两个所述第三磁吸块彼此吸引;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二充电模式时,两个所述第一磁吸块一一对应地与两个所述第四磁吸块彼此吸引,两个所述第二磁吸块一一对应地与两个所述第三磁吸块彼此吸引。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第一框部和与所述第一框部相交的第二框部;
所述接收磁棒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磁棒的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第一框部,另一个所述接收磁棒的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第二框部;
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与所述接收磁棒的数量相同,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线圈一一对应地缠绕于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磁棒,所有的所述接收线圈均电连接所述电池。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接收匹配电路、无线充电接收控制芯片、一级变换器、二级变换器以及充电控制芯片,所述接收线圈、所述接收匹配电路、所述无线充电接收控制芯片、所述一级变换器、所述二级变换器、所述充电控制芯片以及所述电池依次连接;
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一充电模式时,所述一级变换器处于旁路模式,所述二级变换器实现降压;所述无线充电系统处于第二充电模式时,所述一级变换器实现一级降压,所述二级变换器实现二级降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线缆包括依次连接的充电端部、线缆部以及适配器端部,所述充电端部包括所述充电头外壳、所述发射磁棒以及所述发射线圈,所述适配器端部包括升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经所述线缆部电连接所述发射线圈。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边框、后盖、接收磁棒、接收线圈以及电池,所述边框环绕地连接于所述后盖的周缘,所述接收磁棒位于所述边框内侧,所述接收磁棒包括第一接收耦合面和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相交的第二接收耦合面,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边框设置,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后盖设置,所述接收线圈缠绕于所述接收磁棒的中部,所述电池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电连接所述接收线圈;
所述接收线圈用于在第一充电模式中,经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与充电线缆的发射线圈相耦合且耦合系数为第一耦合系数;
所述接收线圈还用于在第二充电模式中,经所述第二接收耦合面与充电线缆的发射线圈相耦合且耦合系数为第二耦合系数,所述第二耦合系数大于所述第一耦合系数。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第一磁吸组件,所述第一磁吸组件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排布于所述接收磁棒周边,所述第一磁吸组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充电模式和所述第二充电模式中,与所述充电线缆的第二磁吸组件彼此吸引。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包括第一框部和与所述第一框部相交的第二框部;
所述接收磁棒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其中一个所述接收磁棒的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第一框部,另一个所述接收磁棒的所述第一接收耦合面面向所述第二框部;
所述接收线圈的数量与所述接收磁棒的数量相同,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线圈一一对应地缠绕于至少两个所述接收磁棒,所有的所述接收线圈均电连接所述电池。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霓,赵春江,张成旭,朱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