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塞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338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活塞环结构,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活塞环结构容易泵油造成机油消耗量大的问题。本活塞环结构,包括环状的活塞环本体,所述活塞环本体包括靠近内圈的内沿段、靠近外圈的外沿段和连接内沿段和外沿段的过渡段,沿活塞环本体中心轴线方向,所述外沿段位于所述内沿段的上方。本活塞环结构能够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

A piston ring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活塞环结构
本技术属于机械
,涉及一种活塞环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传统活塞环,当活塞做上下运动时,活塞环在环槽内会上下运动。当活塞在吸气行程时,活塞下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小。活塞环由于受活塞环与气缸壁摩擦力和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作用,会使活塞环“漂浮”起来,紧贴于活塞环槽上方。而此时活塞环在不断刮掉气缸壁上附着的机油,刮掉的机油会进入环槽。当活塞处于压缩行程时,活塞上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大。活塞环由于受活塞环与气缸壁摩擦力和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作用,会使活塞紧贴于环槽下方,此时环槽内的机油被挤入燃烧室。如此反复,会使机油不断的被泵入燃烧室,最终被烧掉。这样会使机油消耗量过大、造成排放污染物增加甚至超标,从而造成发动机发生爆震甚至早燃。长期机油消耗过大,会使机油消耗过快引起发动机机油压力报警,影响客户的使用体验。对此现有技术采用在活塞环上增加泄油孔的方式,将活塞环刮下的油及时导出,以减少活塞环的机油消耗量。但是增加泄油孔只能被动减少机油消耗,并不能解决活塞泵油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活塞环结构,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活塞环结构,包括环状的活塞环本体,所述活塞环本体包括靠近内圈的内沿段、靠近外圈的外沿段和连接内沿段和外沿段的过渡段,沿活塞环本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外沿段与所述内沿段之间存在高度差。本活塞环结构用于发动机中与活塞配合使用,使用时套设在活塞上的环槽内。活塞在做上下运动时,活塞环本体在环槽内也做上下运动。当活塞在吸气行程时,活塞下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小,由于本活塞环本体的外沿段位于内沿段的上方,使得本活塞环本体整体形成曲折状的结构,活塞环本体在活塞环本体与汽缸壁的摩擦力、以及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倾斜,从而与环槽上下表面都接触,而下表面的接触使机油不能进入环槽。当活塞处于压缩行程时,活塞上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大,活塞环本体在活塞环本体与汽缸壁摩擦力、以及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作用下,会紧贴于环槽下方,活塞环本体与环槽之间的机油会被挤出环槽,进入曲轴箱,从而避免了活塞环泵油的现象,减小活塞组件的机油消耗量。此外,由于活塞环本体的曲折状的结构,使得活塞环本体不论在何种行程下均是紧贴在环槽底部的,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活塞环颤震的发生,也可以有效降低活塞环运动噪声,且由于活塞环与环槽之间仍有间隙,所以不会造成活塞环卡死的现象,甚至由于机油消耗的减少,会使环槽清洁度更高,减小活塞环卡死的可能。在上述的活塞环结构中,所述活塞环本体上开设有缺口。缺口的设置,更加便于安装。在上述的活塞环结构中,沿活塞环本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所述内沿段、过渡段和外沿段形成的两边界线均呈波浪型。活塞本体还可以做成波浪型,能够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且活塞环本体不论在何种行程下均是紧贴在环槽底部的,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活塞环颤震的发生,也可以有效降低活塞环运动噪声,由于活塞环本体与环槽之间仍有间隙,所以不会造成卡死的现象,甚至由于机油消耗的减少,会使环槽清洁度更高,减小活塞环卡死的可能。在上述的活塞环结构中,沿活塞环本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所述内沿段、过渡段和外沿段形成的两边界线均呈S型。S型的结构设计,便于加工。同时该结构的设置,能够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且活塞环本体不论在何种行程下均是紧贴在环槽底部的,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活塞环颤震的发生,也可以有效降低活塞环运动噪声,由于活塞环本体与环槽之间仍有间隙,所以不会造成卡死的现象,甚至由于机油消耗的减少,会使环槽清洁度更高,减小活塞环卡死的可能。在上述的活塞环结构中,沿活塞环本体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所述内沿段、过渡段和外沿段形成的两边界线均呈Z字型。Z字型的结构设计,便于加工。同时该结构的设置,能够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且活塞环本体不论在何种行程下均是紧贴在环槽底部的,从而可以有效减小活塞环颤震的发生,也可以有效降低活塞环运动噪声,由于活塞环本体与环槽之间仍有间隙,所以不会造成卡死的现象,甚至由于机油消耗的减少,会使环槽清洁度更高,减小活塞环卡死的可能。在上述的活塞环结构中,所述活塞环本体的厚度为0.6~2mm,所述内沿段与外沿段之间的高度差为1.2~4mm。由于本申请活塞环本体的曲面结构设计,在不增加甚至减轻重量的前提下,即可使活塞环本体的厚度可以略低于传统的活塞环,但是活塞环本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还是增加的,可以增加混合气体对活塞环径向的推力,使气密性更好,刮油效果也更好。同时由于气密性变好,可以相应降低活塞环的弹力,降低摩擦功,减少燃油消耗量,提高经济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活塞环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能够有效的消除泵油作用,降低机油消耗量。2、可以有效减小活塞环颤震的发生,也可以有效降低活塞环运动噪声,同时也不会造成活塞环卡死的现象,甚至由于机油消耗的减少,会使环槽清洁度更高,减小活塞环卡死的可能。3、可以减轻活塞环的重量,提高活塞环的跟随性,增加混合气体对活塞环径向的推力,使气密性更好,刮油效果也更好,同时由于气密性变好,可以相应降低活塞环的弹力,降低摩擦功,减少燃油消耗量,提高经济性。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中本活塞环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本活塞环结构处于吸气行程时的剖视结构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本活塞环结构处于压缩行程时的剖视结构图。图中,1、活塞环本体;1a、缺口;1b、内沿段;1c。过渡段;1d、外沿段;2、活塞;2a、环槽;3、汽缸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活塞环结构,包括环状的活塞环本体1,活塞环本体1上开设有缺口1a,通过缺口1a的作用,活塞环本体1能够方便的安装套设在活塞2的环槽2a中,且活塞环本体1与活塞2之间具有间隙。活塞环本体1包括靠近内圈的内沿段1b、靠近外圈的外沿段1d和连接内沿段1b和外沿段1d的过渡段1c,沿中心轴线方向,外沿段1d于内沿段1b之间存在高度差。在本实施例中,沿中心轴线方向,沿活塞环本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内沿段1b、过渡段1c和外沿段1d的截面的上下边界线均呈Z字型,且弯折处均圆弧过渡。当活塞2在吸气行程时,活塞2下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小,由于本活塞环本体1的曲折状的结构作用,活塞环本体1在活塞环本体1与汽缸壁3的摩擦力、以及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共同作用下会发生倾斜,从而与环槽2a上下表面都接触,而下表面的接触使机油不能进入环槽2a,如图2所示。当活塞2处于压缩行程时,活塞2上行,气缸内气体压力较大,活塞环本体1在活塞环本体1与汽缸壁3摩擦力、以及气缸内气体与曲轴箱气体压力差的作用虾,会紧贴于环槽2a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塞环结构,包括环状的活塞环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环本体(1)包括靠近内圈的内沿段(1b)、靠近外圈的外沿段(1d)和连接内沿段(1b)和外沿段(1d)的过渡段(1c),沿活塞环本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外沿段(1d)与所述内沿段(1b)之间存在高度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环结构,包括环状的活塞环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环本体(1)包括靠近内圈的内沿段(1b)、靠近外圈的外沿段(1d)和连接内沿段(1b)和外沿段(1d)的过渡段(1c),沿活塞环本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所述外沿段(1d)与所述内沿段(1b)之间存在高度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活塞环本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所述内沿段(1b)、过渡段(1c)和外沿段(1d)形成的两边界线均呈波浪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塞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沿活塞环本体(1)的中心轴线方向截面,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玉虎王严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宝鸡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